古诗 | 长堤 |
朝代 | 清代 |
作者 | 乾隆 |
释义 | 长堤原文迤逦长堤度六骖,诗中景趣画中探。 七桥稊柳黄金嫩,两淀融冰绿玉涵。 悦可水乡经赵北,早教春意递江南。 村民夹路尊亲1~1共,富教难臻用此惭。 诗词问答问:长堤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注释1. 七言律诗 押覃韵 出处:御制诗二集卷六十六 参考注释迤逦亦作“ 迤里 ”。亦作“迆邐”。1.曲折连绵貌。 南朝 齐 谢朓 《治宅》诗:“迢遰南川阳,迤邐西山足。” 宋 柳永 《凤栖梧》词之三:“玉树琼枝,迆邐相偎傍。” 丁玲 《小火轮上》:“她把眼从窗户望出去,是迤逦不断的青山。” (2).指唱歌声和鸟鸣声的悠扬圆转。 元 朱庭玉 《夜行船·春晓》套曲:“迤邐鶯啼共燕语,偏向闲庭户。” (3).斜延貌;延伸貌。 宋 苏轼 《录进单锷吴中水利书》:“盖本处地势,自 银林堰 以西,地形从东迤邐西下。” 郑观应 《盛世危言·边防上》:“在东北、西北,由 东三省 、内外 蒙古 迤邐而至 新疆 ,又在在与 俄 接壤。” (4).缓行貌。《古今小说·众名姬春风吊柳七》:“ 柳七 官人别了众名姬,擕着琴剑书箱,扮作游学秀士,迤邐上路。”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二七章:“余頽僵如尸,幸赖 法忍 扶余,迤邐而行。” 汪曾祺 《故里三陈》:“和这个胖女人较了半天劲,累得他筋疲力尽,他迤里歪斜走出来。” (5).渐次;逐渐。 宋 苏轼 《与杨元素书》之八:“厥直六百千,先只要二百来千,餘可迤邐还。” 宋 贺铸 《更漏子》词:“迆邐黄昏,景阳鐘动,临风隐隐犹闻。”《古今小说·闲云庵阮三偿冤债》:“﹝ 阮三 ﹞每夜如此,迤邐至二十日。” 中景(1).午时日影。 三国 魏 王粲 《大暑赋》:“远 昆吾 之中景,天地翕其同光。”《宋史·律历志九》:“ 后汉 熹平 三年,《四分歷》志立冬中景长一丈,立春中景长九尺六寸。” (2).比喻中年。 南朝 齐 谢朓 《为诸娣祭阮夫人文》:“中景遽倾,芳木先落。” 黄金(1) (2) 铜 黄金折。——《战国策·齐策四》 太傅赍黄金。 (3) 金 天作黄金色。——《广东军务记》 (4) 金黄色 黄金络马头。——《乐府诗集·陌上桑》 (5) 见“金” 悦可喜悦认可,赞许。《新唐书·柳宗元传》:“饰智求仕者,更詈僕以悦仇人之心,日为新奇,务相悦可,自以速援引之路。” 宋 苏轼 《密州宋国博以诗见纪在郡杂咏次韵答之》:“当时苟悦可,慎勿笑杕杜。” 水乡河多、湖多的地方 水乡泽国 春意(1) 春天的气象 春意盎然 (2) 春心 江南(1) 长江下游以南的地区,就是江苏、安徽两省的南部和浙江省的北部 江南草长,杂花生树。——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江南好风景。——唐·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能不忆江南。——唐· 白居易《忆江南》 春风又绿江南岸。——宋· 王安石《泊船瓜洲》 (2) 泛指长江以南 江南出楠梓。——《史记·货殖列传》 村民乡村的百姓 全体村民都跑出来迎接他 夹路列在道路两旁。 晋 孙绰 《游天台山赋》:“双闕云竦以夹路,琼臺中天而悬居。” 唐 岑参 《稠桑驿喜逢严河南中丞便别》诗:“駟马映花枝,人人夹路窥。” 宋 苏轼 《同王胜之游蒋山》诗:“夹路苍冉古,迎人翠麓偏。” 尊亲敬称他人父母 富教《论语·子路》:“ 冉有 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后以“富教”指富民和教民。谓使人民富裕,并加以教育。 南朝 宋 谢灵运 《种桑诗》:“常佩知方诫,愧微富教益。”《陈书·世祖纪》:“朕哀矜黔庶,念康弊俗,思俾阻饥,方存富教。” 清 薛福成 《筹洋刍议·边防》:“至东三省中, 吉林 五方杂处,风气偷弱,山中 金 匪不下十餘万,固宜设官分汛,力图富教,常以游兵驱剿,渐清 金 匪之源。”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