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大人生日三首·其三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苏过 |
释义 | 大人生日三首·其三原文大士来淮泗,神交寤寐中。 应缘济物意,岂为写经功。 恻隐仁之本,慈悲佛所同。 虽无逮焚溺,尚欲起疲癃。 五鼎荣何有,三光路已通。 回看种桃处,葵麦卷春风。 诗词问答问:大人生日三首·其三的作者是谁?答:苏过 注释1. 五言排律 押东韵 参考注释大士(1).德行高尚的人。《管子·法法》:“凡论人有要,矜物之人,无大士焉。” 尹知章 注:“大士不矜,谦以接物。”《韩诗外传》卷九:“ 孔子 曰:‘大士哉! 由 来,区区汝何攻? 赐 来,便便汝何使?愿得衣冠为子宰焉。’” (2).佛教对菩萨的通称。 南朝 齐 周颙 《重答张长史》:“夫大士应世,其体无方,或为儒林之宗,或为国师道士,斯经教之成説也。” 唐 湛然 《法华文句记》卷二:“大士者,《大论》称菩萨为大士,亦曰开士。” (3).特指观世音菩萨。《红楼梦》第五十回:“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 嫦娥 槛外梅。” (4).对高僧的敬称。 宋 苏轼 《金山长老宝觉师真赞》:“望之儼然,即之也温,是惟 寳觉 大士之像。” 正狱讼之官。《礼记·曲礼下》:“天子建天官,先六大:曰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典司六典。” 王引之 《经义述闻·礼记上》:“今案《晏子春秋·諫篇》:‘吾为夫妇狱讼之不正乎,则泰士 子牛 存矣;为社稷宗庙之不享乎,则泰祝 子游 存矣。’泰士、泰祝即大士、大祝也。大士正狱讼,盖若《秋官·士师》察狱讼之辞矣。”《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卫侯 与 元咺 讼, 宁武子 为辅, 鍼庄子 为坐, 士荣 为大士。” 杜预 注:“大士,治狱官也。” 汉 刘向 《说苑·臣术》:“ 忌 举北郭 刁勃子 为大士,而九族益亲,民益富。” 神交(1) 彼此慕名而没有见过面的交谊 孤与子瑜,可谓神交。——《三国志·诸葛瑾传》 彼此神交已多年了 (2) 指心意投合、相知很深的朋友 一与见面,便成神交 寤寐日夜。寤:醒时。寐:睡时 寤寐以求 应缘犹言大概是。 宋 徐铉 《柳枝词》:“应缘鶯舌多情赖,长向 双成 説翠条。” 犹攀附。《宋史·徽宗纪一》:“党人子弟毋得擅到闕下,其应缘趋附党人罢任在外指射差遣及得罪停替臣僚,亦如之。” 物意(1).众人的心意。《魏书·元晖传》:“先皇移都,为百姓恋土,故发冬夏二居之詔,权寧物意耳。” (2).景物的情态。 宋 欧阳修 《奉答圣俞岁日书事》诗:“年光向老速,物意逐时新。” (3).造物的意向。 宋 梅尧臣 《八月十五日夜东轩》诗:“它夕岂不好,物意为之摧。” (4).礼物与情意。 宋 苏轼 《与滕达道书》:“物意两重,何以克当。” 写经(1).抄写佛教经典。 晋 法显 《佛国记》:“ 法显 住此二年,写经及画像。”《陈书·徐孝克传》:“ 后主 勅以 石头 津税给之, 孝克 悉用设斋写经,随得随尽。” 唐 张彦远 《法书要录·王僧虔<论书>》:“ 谢静 、 谢敷 并善写经,亦入能境。”《元史·吴澄传》:“有旨集善书者,粉黄金为泥,写浮屠藏经。帝在 上都 ,使左丞 速速 ,詔 澄 为序, 澄 曰:‘主上写经,为民祈福,甚盛举也。’” (2).指抄写的佛经。如:这个博物馆收藏着几百卷 敦煌 写经。 恻隐见人遭遇不幸而心有所不忍。即同情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告子上》 慈悲谓给人快乐,将人从苦难中拔救出来,亦泛指慈爱与怜悯 无逮来不及。《晋书·怀帝纪》:“帝谓使者曰:‘为我语诸征镇,若今日,尚可救,后则无逮矣。’” 焚溺(1).焚烧淹没。亦比喻遭受伤害。 晋 葛洪 《抱朴子·酒诫》:“然节而宣之,则以养生立功,用之失适,则焚溺而死。”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坐视其人之焚溺,虽一举手之力,亦惮烦不为,此心尚可问乎?” (2).喻人受虐,如同陷身水火之中。 唐 白居易 《寓言题僧》诗:“力小无因救焚溺, 清凉山 下且安禪。” 宋 石介 《感事》诗:“三岁出南狩,王师拯焚溺。” 疲癃(1).曲腰高背之疾。泛指年老多病或年老多病之人。 宋 张载 《正蒙·乾称》:“凡天下疲癃残疾,惸独鰥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醒世姻缘传》第三二回:“又有那真正疲癃残疾的人,他却那里有一日十二个钱来买穀。” (2).指苦难或苦难之人。 宋 曾巩 《洪州诸寺观祈晴文》:“盖兹疲癃之民,已出旱菑之后,室家凋獘,閭里愁嗟。” 明 郑若庸 《玉玦记·交兵》:“ 徐方 枕, 淮 夷静。疲癃拯,黎庶寧。”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孔王祠》:“ 桂林 除跋扈, 梧 野起疲癃。” 钱玄同 《中山先生逝世后中外各界之评论》:“ 孙先生 这种精神,真是我们这疲癃老朽的民族起死回生的唯一圣药。” (3).古代以成年男子高不满六尺二寸者为疲癃。《文献通考·户口一》:“ 如淳 曰,律:年二十三傅之畴官,高不满六尺二寸以下为疲癃。” 清 袁枚 《随园随笔·疲癃之讹》:“今以残病为疲癃误也。 服虔 曰:‘丈夫高不满六尺二寸者为疲癃。’” 五鼎(1).古代行祭礼时,大夫用五个鼎,分别盛羊、豕、肤(切肉)、鱼、腊五种供品。见《仪礼·少牢馈食礼》。《孟子·梁惠王下》:“前以三鼎,而后以五鼎与?” 明 陆采 《怀香记·钦赐异香》:“莫把年华空断送,整五鼎三牲脩供。” 明 沉受先 《三元记·辞亲》:“前呼后拥,显亲扬名,也胜是死后三牲五鼎之祭。” (2).见“ 五鼎食 ”。 何有(1).有什么。《诗·邶风·谷风》:“何有何亡,黽勉求之。” 郑玄 笺:“君子何所有乎?何所亡乎?” 晋 潘尼 《赠陆机出为吴王郎中令》诗:“ 崐山 何有?有瑶有珉。” (2).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难。《论语·里仁》:“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 何晏 集解:“何有者,言不难。”《孟子·梁惠王下》:“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於王何有?” 汉 袁康 《越绝书·计倪内经》:“王审用臣之议,大则可以王,小则可以霸,於何有哉?” 晋 陶潜 《拟古》诗之一:“意气倾人命,离隔復何有?” (3).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怜惜、不爱重等。《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除君之恶,唯力是视, 蒲 人、 狄 人,余何有焉?今君即位,其无 蒲 狄 乎!” 杨伯峻 注:“何有,古人习语,意义随所施而异,此谓心目中无之也。”《吕氏春秋·知接》:“人之情,非不爱其子也,其子之忍,又将何有於君?” 清 侯方域 《重修颜鲁公碑亭记》:“其视卿相王侯与其国封邸第,曾不若脱屣,而何有于亭?” (4).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无关。《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祁氏 私有讨,国何有焉?” 杜预 注:“言讨家臣,无与国事。”《左传·哀公二十七年》:“若利本之颠, 瑶 何有焉?” 宋 曾巩 《寄欧阳舍人书》:“苟其人之恶,则於铭乎何有?” (5).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顾虑、不在乎。《左传·昭公元年》:“ 吉 若获戾,子将行之,何有於诸 游 ?” 杨伯峻 注:“言不必顾虑 游氏 诸人。” 明 李贽 《与周友山》:“士为知己者死,死且甘焉,又何有于废弃歟?” 鲁迅 《热风·反对“含泪”的批评家》:“然而一切青年的心,却未必都如此不净;倘竟如此不净,则即使‘授受不亲’后来也就会‘瞟’,以至于瞟以上的等等事,那时便是一部《礼记》,也即等于《 * 》了,又何有于《蕙的风》?” (6).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无所得。《左传·僖公十五年》:“获 晋侯 ,以厚归也;既而丧归,焉用之?大夫其何有焉?” 杜预 注:“何有犹何得。” (7).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无所不有。《文选·木华<海赋>》:“弘往纳来,以宗以都。品物类生,何有何无?” 李善 注:“言诸品物以类相生,何所不有?何者而无?言其多也。” (8).哪里有,岂有。 汉 张衡 《西京赋》:“泽虞是滥,何有春秋?”《后汉书·贾琮传》:“刺史当远视广听,纠察美恶,何有反垂帷裳以自掩塞乎?” 唐 韩愈 《与孟尚书书》:“凡君子行己立身,自有法度……何有去圣人之道,捨先王之法,而从夷狄之教以求福利也?” 明 吴承恩 《赠邑侯念吾高公擢南曹序》:“自仍岁之水也,洪涛冒夫城郭,而何有於田,何有於食,何有於租与赋哉!” 三光古时指日、月、星 春风(1) 春天的风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 (2) 比喻和悦的神色或良好的成长环境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