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偈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钱盖 |
释义 | 偈原文稽首文殊师,昔为七佛祖。尝发大悲原,广度诸有情。 念彼东北方,是为清凉境。 龙神五百俱,眷属万菩萨。 设化於此土,示现无量光。 闻者叹希有,何况目所见。 我於曩劫中,曾种种供养。 今复得亲近,瞻睹异於常。 念无始劫来,有尘沙数罪。 一获光明相,释然尽消灭。 又念诸众生,与我同体性。 乘此胜妙力,离苦愁解脱。 我今永归依,敬礼发弘誓。 原尽未来际,常居佛会中。 一闻微妙音,即登无上道。 十方虚空界,一切诸有情。 诗词问答问:偈的作者是谁?答:钱盖 参考注释稽首(1) (2) 古时的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是九拜中最恭敬的 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周礼·春官·大祝》。贾公彦疏:“一曰稽首,其稽,稽留之字;头至地多时,则为稽首也。此三者(空首、顿首、稽首)正拜也。稽首,拜中最重,臣拜君之拜。” 宣子拜稽首焉。——《国语·晋语》 孟明稽首曰。——《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于是关公恍然大悟,稽首皈依而去。——《三国演义》 (3) 出家人所行的常礼,一般在见面时用 神仙见 西门庆,长揖稽首就坐。——《 * 》 文殊佛教菩萨名。 文殊师利 或 曼殊室利 的省称。意译为“妙吉祥”、“妙德”等。其形顶结五髻,象征 大日如来 的五智;持剑、骑青狮,象征智慧锐利威猛。为 释迦牟尼佛 的左胁侍,与司“理”的 普贤菩萨 相对。 中国 传其说法道场为 山西省 五台山 。 晋 殷晋安 《文殊象赞》:“ 文殊 渊睿,式昭厥声。”《四游记·唐三藏被难得救》:“愿佛慈悲,早见 文殊 金身,赐我真经,留传东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西僧》:“相传山上徧地皆黄金, 观音 、 文殊 犹生。” 佛祖(1).佛教称修行成道者为佛,开创宗派者为祖师,故称成佛作祖者为佛祖。 宋 志磐 有《佛祖统纪》五十四卷,详载 天台宗 的源流。 宋 苏轼 《和蔡景繁海州石室》诗:“前年开阁放柳枝,今年洗心归佛祖。” 宋 何薳 《春渚纪闻·苏黄秦书各有所僻》:“余家收 山谷 所书禪句几三十餘首,有云……‘自是钓鱼船上客,偶除鬚鬢著袈裟,佛祖位中留不住,夜来依旧宿芦花。’” 元 宋旡 《答无住和太初韵见寄》:“眼高无佛祖,诗癖有山兄。” (2).指佛教的创始人 释迦牟尼 。 (3).犹言老天爷。表示惊叹之词。《红楼梦》第四一回:“ 刘姥姥 听了,摇头吐舌説道:‘我的佛祖!倒得十来隻鸡来配他,怪道这个味儿!’” 大悲(1).极悲哀。《吕氏春秋·明理》:“夫有天赏得为主,而未尝得主之实,此之谓大悲。” (2).佛教语。救人苦难之心,谓之悲;佛菩萨悲心广大,故称大悲。《大般涅槃经》卷十一:“三世诸世尊,大悲为根本……若无大悲者,是则不名佛。” 唐 杨炯 《盂兰盆赋》:“上妙之座,取於 灯王 之国;大悲之饭,出於 香积 之天。” 傅尃 《感秋》诗之四:“誓愿众生终度尽,几时稳放大悲船。” 广度事物的范围 改革开放的深度和广度 诸有所有,一切。《百喻经·出家凡夫贪利养喻》:“昔有国王,设於教法:诸有婆罗门等,在我国内,制抑洗浄。” 东北(1) 指中国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 (2) 泛指东北方向 清凉凉而使人清爽的 清凉的夜风吹拂着 龙神指龙王。 唐 韩愈 《贺雨表》:“龙神效职,雷雨应期。” 宋 唐庚 《戊子大水》诗之一:“寄谢龙神且安处,熟睡深潭不惊汝。” 元 徐再思 《普天乐·吴江八景·华严晚钟》曲:“蝶梦惊,龙神听,夜坐高僧回禪定,诵琅函九九残经。” 五百(1).古代在官舆前导引的役卒。《后汉书·宦者传·曹节》:“越骑营五百妻有美色, 破石 从求之,五百不敢违。” 李贤 注引 韦昭 《辩释名》:“五百,字本为‘伍’。伍,当也;伯,道也。使之导引当道中以驱除也。” (2).执杖行刑。《后汉书·文苑传下·祢衡》:“ 衡 言不逊顺…… 祖 大怒,令五百将出,欲加箠。” 李贤 注:“五百,犹今之问事也。”《三国志·蜀志·刘琰传》:“ 胡氏 有美色, 琰 疑其与 后主 有私,呼五百挝 胡 。”《续通典·职官十五》:“五百本为执楚导引之人,各代皆不特置, 唐 以后皆无此职名。” 眷属(1) 家眷,亲属 (2) 夫妻 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清· 林觉民《与妻书》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菩萨(1) 佛家语。梵语 bodhisattva 的音译,也是菩提萨埵的省略,菩提是觉悟的意思,萨埵是有情的意思。又译为大道心众生;佛教指修行到了一定程度、地位仅次于佛的人;特指大乘佛教中作为神而加以崇拜者 (2) 泛指佛 (3) 泛指某些神 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萨计较起来了。——《儒林外史》 (4) 比喻心肠慈善的人 设化施行教化。 唐 皮日休 《相解》:“中庸之人,善恶在其化者。若 大舜 设化而 有苗 格, 仲尼 垂諭而 子路 服,是从善而化者也。” 示现(1).佛教语。谓佛菩萨应机缘而现种种化身,如 观音 之三十三身。《华严经·十地品》:“﹝世尊﹞勤行不息,善能示现种种神通。” 唐 刘禹锡 《牛头山第一祖融大师新塔记》:“以神功示现,故皓雪莲生。” 宋 李纲 《书僧伽事》:“世传 僧伽 为 观音大士 化身,其神变示现之跡,载於传説,著於耳目,不可胜纪。” 宋 范成大 《吴船录》卷上:“惟 大峨 一山,其高摩霄,为佛书所记 普贤大士 示现之所。” (2).引申谓神灵的显现。 清 蒋士铨 《桂林霜·闺诚》:“媳妇想起来,前年家祭之日,烛彩香烟结成奇字莫非是 赵太夫人 示现么?” 无量(1) 没有限制的;没有止境的 前途无量 (2) 难以计算,指数量极多 希有同“稀有” 何况(1) 不消说 一项改革都会经过不少曲折,更何况一场革命 (2) 更加 学好本民族的语言尚且要花许多力气,何况学习另一种语言呢 (3) 表示进一步申述理由或追加理由,用法基本上同“况且” 何况供百人。——清· 洪亮吉《治平篇》 你去接他一下,这儿不好找,何况他又是第一次来 所见(1).看到的。《晋书·嵇康传》:“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 唐 韩愈 《谢自然诗》:“入门无所见,冠屨同蜕蝉。”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孙文定公》:“人君耳习於所闻,则喜諛而恶直;目习於所见,则喜柔而恶刚。” (2).犹见解;意见。《汉书·儒林传·严彭祖》:“ 孟 弟子百餘人,唯 彭祖 、 安乐 为明,质问疑谊,各持所见。” 唐 韩愈 《论孔戣致仕状》:“蒙陛下厚恩,苟有所见,不敢不言。” 明 叶盛 《水东日记·奏请午朝》:“惜乎当时外间诸公所见不同,反不足以副其意耳。” 种种(1) 各种各样 种种在其中。——《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种种贻害。——《广东军务记》 设置种种障碍 (2) 头发短的样子 白发种种来无情 供养(1) 给…提供生计,赡养 我一定供养你 (2) 供给长辈或年长的人生活需要 供养老人 (3) 饲养,养活 就是它们,供养着几百亿吨级的海洋动物,是真正的海洋牧草。——《海洋与生命》 蜂王是黑褐色的,身量特别长,每只工蜂都愿意用采来的花精供养它。——《荔枝蜜》 亲近信任接近 兄弟亲近。——《汉书·李广苏建传》 不是我十分亲近的朋友 瞻睹亦作“ 瞻覩 ”。观看;看见。 唐 元稹 《翰林承旨学士记》:“若此,则安可以昧陋不肖之 稹 ,继居九丞相、二名卿之后乎?俛仰瞻睹,如遭大宾。” 唐 李德裕 《次柳氏旧闻》:“ 天寳 中, 兴庆池 上小龙尝出游宫垣南沟,水中蜿蜒,奇状靡不瞻覩。”《旧唐书·良吏传上·韦景骏》:“咸对曰:‘此间长宿传説,县中廨宇、学堂、馆舍、隄桥,并是明公遗迹。将谓古人,不意亲得瞻覩,不觉欣恋倍於常也。’” 无始(1).没有起始。 南朝 齐 明僧绍 《正二教论》:“而道常出乎无始,入乎无终。” (2).指太古。 唐 陈子昂 《感遇》诗之七:“茫茫吾何思?林卧观无始。” 元 李好古 《张生煮海》第一折:“贫道乃 东华上仙 是也。自从无始以来一心好道,修炼三田。” 王国维 《<红楼梦>评论》第四章:“今设有人焉,自无始以来,无生死,无苦乐,无人世之罣碍,而唯有永远之知识,则吾人所寳为无上之美术,自彼视之,不过蛩鸣蝉噪而已。” 尘沙(1).尘埃与沙土。 汉 蔡琰 《胡笳十八拍》:“疾风千里兮吹尘沙。” 元 虞集 《城东观杏花》诗:“緑水满沟生杜若,暖云将雨少尘沙。” 李季 《玉门儿女出征记》诗十七:“寒流随风漫大地,午夜里风怒号飞卷尘沙。” (2).喻污浊,战乱。 清 顾炎武 《吴兴行赠归高士祚明》诗:“遥望 天寿山 ,犹在浮云间。长叹未及往,尘沙没中原。” 蔡有守 《送陈树人居若明之日本》诗:“乡邦回首尘沙恶,一往夷嵎欲几年。” (3).犹尘世。 宋 梅尧臣 《和永叔景灵致斋见怀》:“不嗟门外尘沙苦,只觉壶中岁月长。” 宋 王安石 《蒙城清燕堂》诗:“飘然一往何时得,俯仰尘沙欲作翁。” 数罪列举罪状。《宋书·颜延之传论》:“而据笔数罪,陵讎犯逆,餘彼慈亲,垂之虎吻,以此为忠,无闻前誥。” 北魏 温子昇 《孝庄帝杀尒朱荣大赦诏》:“拔髮数罪,盖不足称;斩竹书愆,岂云能尽?” 光明(1) (2) 明亮的 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祝福》 (3) 比喻正义或有希望 光明大道 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回忆我的母亲》 (4) 没有私心 光明磊落 心地光明 释然疑虑、嫌隙等消释后心中平静的样子 听了他的话,我心中便释然了 消灭(1) 消失;灭亡 (2) 使消灭;除掉人或事物 众生(1) 一切有生命的,也指人和动物 芸芸众生 (2) 〈方〉∶畜生 同体(1).同一形体;共一形体。《庄子·大宗师》:“假於异物,託於同体。” 银雀山 汉 墓竹简《孙膑兵法·奇正》:“故一节痛,百节不用,同体也。” 汉 王充 《论衡·物势》:“目与头同形,手与足同体。” (2).指同胞兄弟。《晋书·陶瞻传》:“ 夏 至,杀 斌 。 庾亮 上疏曰:‘ 斌 虽丑恶,罪在难忍,然王宪有制;骨肉至亲,亲运刀锯以刑同体,伤父母之恩,无惻隐之心,应加放黜,以惩暴虐。’” (3).比喻无区别;一致。《吕氏春秋·诬徒》:“善教者则不然,视徒如己,反己以教,则得教之情也。所加於人,必可行於己,若此,则师徒同体。” 南朝 梁 萧统 《令旨解二谛义》:“有无相殊,何得同体。” 康有为 《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昔戊戌在京时,有问政体者,吾輒以八字言之,曰:‘ 满 汉 不分,君民同体。’” (4).犹同伙、同党。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七缪》:“夫誉同体,毁对反,所以证彼非而著己是也。” (5).谓结为一体,地位相当。《后汉书·皇后纪序》:“后正位后宫,同体天王。” 妙力神妙之力。 南朝 梁 沉约 《内典序》:“若乃灵性特达,得自怀抱,神功妙力,无待学成。” 宋 苏辙 《京师》诗:“仰祈真圣之恩,察其诚心,被以妙力,令臣所志获遂。” 宋 陈师道 《礼武台坐化僧》诗:“始读壁间碑,妙力隐不传。” 离苦佛教语。脱离苦难。 南朝 宋 何承天 《答宗居士书》:“泥洹以离苦为乐,法身以接苦为身,所以使餐仰之徒,不能自絶耳。” 解脱(1) 佛教指脱离苦恼,自在无碍 果解脱否。——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2) 甩掉;脱身 诸事纷扰,使他无以解脱 (3) 开脱 为人解脱罪责 归依依附 无所归依的流浪者 敬礼(1) 行礼表示尊敬 立正敬礼 (2) 用于书信结尾表示尊敬 此致,敬礼 (3) 对人恭敬,以礼相待 见其长老而敬礼之 弘誓佛教语。谓普度众生的大愿。《无量寿经》卷上:“发斯弘誓,建此愿已,一向专志,庄严妙土。” 南朝 宋 谢灵运 《净土咏》:“愿言四十八,弘誓拯羣生。” 隋炀帝 《宝台经藏愿文》:“寳臺四藏,将十万轴,因发弘誓,永事流通,仍书愿文,悉连卷后。” 未来(1) 将来的光景 美好的未来 (2) 从现在往后的时间 未来的一年 (3) 将来 中国为未来之国。——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常居(1).长期居留。《史记·天官书》:“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 太一 常居也。”《汉书·晁错传》:“今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那揭罗曷国》:“因请如来常居此窟,诸圣弟子恒受我供。” (2).指固定的住所。《后汉书·王符传》:“今田无常主,民无常居,吏食日稟,班禄未定。” 佛会(1).佛菩萨圣众会聚的地方。《转经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卷上:“一念乘华到佛会,即证不退入三贤。” (2).礼佛的法会。包括念佛、诵经、拜忏、唱赞等内容。《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慕容垂歌辞》:“ 慕容 愁愤愤,烧香作佛会。”《苦社会》第五回:“看这些房子,倒还不算全空,一百家总有一二家住着花烟间,独多是和尚的佛会。” 妙音(1).指歌妓。《战国策·楚策一》:“大王诚能听臣之愚计,则 韩 、 魏 、 齐 、 燕 、 赵 、 卫 之妙音、美人,必充后宫矣。” (2).指美妙的乐音。《艺文类聚》卷五七引 汉 傅毅 《七激》:“大师奏操, 荣期 清歌……沉微玄穆,感物悟灵,此亦天下之妙音也。” 明 唐顺之 《跋李怀琳书绝交书后》:“譬如箜篌,非有妙指,不发妙音。” 鲁迅 《故事新编·铸剑》:“一到水沸,这头便随波上下,跳舞百端,且发妙音,欢喜歌唱。” 无上道佛教语。指如来所得之道,更无过上,故名。《法华经·方便品》:“正直捨方便,但説无上道。” 唐 刘禹锡 《乐天少傅五月长斋广延缁徒谢绝文友坐成睽间因以戏之》诗:“精修无上道,结念未来生。” 宋 苏轼 《书孙元忠所书<华严经>后》:“修无上道难,造种种福业易。”《西湖佳话·放生善迹》:“内中有一个御史 左宗郢 便问道:‘唸佛得悟道否?’ 莲池 道:‘怎么得不悟?反问问自性,性成无上道。’” 十方指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十个方位 空界佛教语。空大。谓虚空范畴。六界之五。 南朝 陈 徐陵 《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空界神仙,共来行道。” 唐 皎然 《答俞校书冬夜》诗:“夜閒禪用精,空界亦清迥。” 明 李东阳 《胡忠安公挽诗》:“浮生过九十,空界出三千。” 一切所有 一切不事事。——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宋·沈括《梦溪笔谈》 常觉一切事。——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有情(1) 指男女互相倾慕的感情。也指普通的感情 天若有情天亦老 (2) 有意思、有趣 曲外有情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