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李密迓太宗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刘子翚 |
释义 | 李密迓太宗原文海内群雄逐鹿时,虬髯一见识英姿。牖窥已叹尚书妇,野拜仍惊柱国儿。 诗词问答问:李密迓太宗的作者是谁?答:刘子翚 参考注释海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为海所环抱,因而称国境以内为海内 海内之地。——《孟子·梁惠王上》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海内大乱。——《资治通鉴》 群雄逐鹿群雄:旧指许多有军事势力的人。逐鹿:比喻争夺帝王之位。形容各派势力争夺最高统治地位。虬髯亦作“虯髯”。1.拳曲的连鬓胡须。 唐 皇甫曾 《赠老将》诗:“轆轤剑折虯髯白,转战功多独不侯。” 明 解缙 《送刘绣衣按交阯》诗:“虬髯白晳绣衣郎,驄马南巡古 越裳 。”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周易>之学》:“忽有道人,虬髯伟干,顾盼甚异。” (2).见“ 虬髯客 ”。 见识(1) 指明智地、正确地作出判断及认识的能力 见识产生于人的才智,也产生于他的天性与心地 (2) 广泛接触事物,扩大见闻 出去见识见识 (3) 知识;见闻 见识不广 英姿英俊勇武的风姿 英姿飒爽 尚书(1) 中国古代官名。执掌文书奏章。作为官名,始置于战国时,或称“掌书”。秦为少府属官,汉武帝提高皇权,因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地位逐渐重要。后各朝均有设置,清代相沿不改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三国蜀· 诸葛亮《出师表》 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后汉书·张衡传》 (2) 明清两代是政府各部的最高长官 兵部尚书 柱国(1).国都。《战国策·齐策三》:“ 安 邑 者, 魏 之柱国也; 晋阳 者, 赵 之柱国也; 鄢郢 者, 楚 之柱国也。” 姚宏 注:“柱国,都也。” 鲍彪 注:“言其於国,如室有柱。” (2).官名。 战国 时 楚国 设置,原为保卫国都之官,后为 楚 的最高武官。 唐 以后沿用作勋官的称号。《鹖冠子·王鈇》:“柱国不政,使下情不上闻,上情不下究,谓之絿政。”《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灌婴 ﹞击破 楚 骑於 平阳 ,遂降 彭城 ,虏柱国 项陀 。” 唐 元稹 《宋常春等内僕局令》:“勉当柱国之荣,无忘立表之誓。”参见“ 上柱国 ”。 (3).指肩负国家重任的大臣。《后汉书·杨震传赞》:“ 杨氏 载德,仍世柱国。” 李贤 注:“言世为国柱臣也。”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