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古诗文:

 

古诗 怀旧诗十三首·其五·故大学士张廷玉
朝代 清代
作者 乾隆
释义

原文

风度如九龄,禄位兼韦平。

承家有厚德,际主为名卿。

不茹还不吐,既哲亦既明。

述旨信无二,万言顷刻成。

缮皇祖实录,记注能尽诚。

以此蒙恩眷,顾命配享行。

及予之莅政,倚任原非轻。

时时有赞襄,休哉国之桢。

悬车回故里,乞言定后荣。

斯乃不信吾,此念讵宜萌。

臧武仲以防,要君圣所评。

薄惩理固当,以示臣道贞。

后原与配食,遗训敢或更。

求享彼过昭,仍享吾意精。

斯人而有知,犹应感九京。

诗词问答

问:《怀旧诗十三首·其五·故大学士张廷玉》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释

1. 押庚韵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五十八

2. 与鄂尔泰同任阁臣最久者为张廷玉廷玉桐城人前大学士张英之子由康熙庚辰翰林直南书房荐陟内阁学士擢侍郎皇考御极晋尚书授大学士为军机大臣余即位每优遇之以其为两朝旧臣小心慎密有足嘉者乾隆十四年致仕余赋诗以宠其行乃陛辞时乞余一言为配享太庙左券则非臣子所宜请及廷玉卒于家余仍遵皇考遗诏行而彼时不得不示以惩戒固亦瑕瑜不能相掩也

参考注释

风度

美好的举止、姿态或气度

有风度的人

风度大方

九龄

(1).九岁。 汉 扬雄 《法言·问神》:“育而不秀者,吾家之 童乌 乎?九龄而与我玄文。” 晋 陶潜 《责子》诗:“ 通 子垂九龄,但念梨与栗。”

(2).指九十岁。语本《礼记·文王世子》:“ 文王 谓 武王 曰:‘女何梦矣?’ 武王 对曰:‘梦帝与我九龄。’ 文王 曰:‘女以为何也?’ 武王 曰:‘西方有九国焉,君王其终抚诸。’ 文王 曰:‘非也!古者谓年龄,齿亦龄也。我百、尔九十,我与尔三焉。’ 文王 九十七乃终, 武王 九十三而终。” 郑玄 注:“九龄,九十年之祥也。”后引申为长寿。 唐 殷寅 《玄元皇帝应见贺圣祚无疆》诗:“言因六梦接,庆叶九龄传。” 宋 范成大 《别拟太上皇帝挽歌词》:“如何千万寿,不待九龄终。”《扫迷帚》第二回:“在 文王 之告 武王 曰,梦帝锡九龄,不赐 管 蔡 ,是也。”

禄位

俸禄和爵位,借指官职

韦平

西汉 韦贤 、 韦玄成 与 平当 、 平晏 父子的并称。 韦 平 父子相继为相,世所推重。《汉书·平当传》:“ 汉 兴,唯 韦 平 父子至宰相。” 颜师古 注:“ 韦 谓 韦贤 也。” 唐 张说 《唐故豫州刺史魏君碑》:“若天假三寿,朝登六事,则 郑 之 桓 武 可寻, 汉 之 韦 平 一揆。” 唐 李商隐 《为李贻孙上李相公启》:“语 姬 朝之旧族, 庄 武 惭颜;叙 汉 代之名门, 韦 平 掩耀。” 宋 张元干 《瑞鹤仙·寿》词:“向凤凰池上,鸳鸯影里,他年何啻紫橐。看流芳,继踵 韦 平 ,盛传 巩 洛 。”

承家

承继家业。《易·师》:“开国承家,小人勿用。” 南朝 陈 徐陵 《与王僧辩书》:“未有膺龙图以建国,御凤邸以承家。” 清 杨昭 《<闲止书堂集钞>跋》:“惟我主人,清白承家,慷愾赋性,四海交游,共识心胸。”

厚德

(1).犹大德。《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淮南子·氾论训》:“故人有厚德,无问其小节。”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史四》:“余益德君,君真厚德人也。”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五·成相国二世厚德》:“人称其两世厚德云。”

(2).深厚的恩德。《汉书·淮南厉王传》:“夫大王以千里为宅居,以万民为臣妾,此 高皇帝 之厚德也。” 三国 魏 曹植 《鹦鹉赋》:“蒙含育之厚德,奉君子之光辉。” 宋 苏轼 《答漕使启》:“敢缘厚德,尚许兼容。”

(3).谓施以厚泽。《国语·晋语二》:“故轻致诸侯而重遣之,使至者劝而叛者慕,怀之以典言,薄其要结,而厚德之以示之信。”

(4).谓深深地感激。《三国志·魏志·袁绍传》:“当今为将军计,莫若举 冀州 以让 袁 氏。 袁氏 得 冀州 ,则 瓚 不能与之争,必厚德将军。”

旨信

指书信。 晋 王羲之 《上虞县事帖》:“今勑诸处事及县者省驰书於臺中,论必释然,故遣旨信示意。” 晋 王羲之 《章草帖》:“ 皇象 章草,旨信送之,勿勿,当付良信。”

无二

(1).谓没有异心。《左传·僖公十五年》:“必报德,有死无二。”

(2).独一无二。《史记·淮阴侯列传》:“﹝足下﹞诛 成安君 ,徇 赵 ,脇燕,定 齐 ,南摧 楚 人之兵二十万,东杀 龙且 ,西乡以报,此所谓功无二於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汉书·谷永传》:“将军履上将之位,食膏腴之都,任 周召 之职,拥天下之枢,可谓富贵之极,人臣无二。” 汉 王充 《论衡·恢国》:“前世龙见不双,芝生无二,甘露一降。”

(3).没有两样,相同。《二刻拍案惊奇》卷四:“两个秀才情知是他父亲被害了……次日到街上往来察听,三三两两几处説来,一般无二。”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諦视布灰之处,手迹足迹,宛然与生时无二。”

顷刻

片刻;表示行动或事情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相当于“一会儿”

菀枯顷刻。——〔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顷刻两毙。——《聊斋志异·狼三则》

一阵风过,江面上顷刻间掀起了巨浪

皇祖

(1).君主的祖父或远祖。《书·五子之歌》:“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 孔 传:“皇,君也,君祖 禹 有训戒。”《仪礼·聘礼》:“孝孙某,孝子某,荐嘉礼于皇祖某甫。”《左传·哀公二年》:“曾孙 蒯聵 ,敢昭告皇祖 文王 ,列祖 康叔 ,文祖 襄公 。” 汉 张衡 《南都赋》:“皇祖止焉, 光武 起焉。” 明 孙传能 《剡溪漫谈·曾孙》:“今朝廷祭告宗庙,高祖而上,概称皇祖;自称皆孝玄孙,乃不称曾。”

(2).对已故祖父的敬称。《隶续·晋右军将军郑烈碑》:“遝至曾祖先生,皇祖徵君。” 南朝 梁 沉约 《郊居赋》:“伊皇祖之弱辰,逢时艰之孔棘。” 唐 韩愈 《祭十二兄文》:“惟我皇祖,有孙八人。惟兄与我,后死孤存。” 宋 欧阳修 《泷冈阡表》:“皇祖府君,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 清 梁章鉅 《称谓录·亡祖》:“ 李习之 述其大父事状题曰《皇祖实録》。当时不以为怪;若施之近代,则犯大不韙矣。故古时称有不可通於今者,此类是也。”

实录

(1) 符合实际的记载

这本日记是他晚年生活的实录

(2) 正式录音、录像

记注

(1).记录史实。 周 代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汉 代以后,起居注官侍天子左右记录言行。 汉 王粲 《为刘荆州与袁尚书》:“且当先除 曹操 ,以卒先公之恨,事定之后,乃议兄弟之怨,使记注之士,定曲直之评,不亦上策邪?” 唐 柳虬 《上周太祖书》:“而 汉 魏 已还,密为记注,徒闻后世,无益当时,非所谓将顺其美,匡救其恶者也。”《金史·孟浩传》:“ 浩 对曰:‘良史直笔,君举必书。帝王不自观史,记注之臣乃得尽其直笔。’”

(2).起居注;编年实录。 隋 牛弘 《请开献书表》:“故知衣冠轨物图画记注,播迁之餘,皆归 江左 。”《资治通鉴·唐文宗开成四年》:“上就起居舍人 魏謩 取记注观之。” 胡三省 注:“记注,即起居注。”

(3).记述、注释。 清 尤侗 《余宾硕<金陵览古>序》:“驾言出游,匝月而穷其胜,得诗六十首,首各记注。”

(4).挂怀,关注。 陈夔龙 《梦蕉亭杂记》卷一:“乃工科给事中 王培佑 ,日前因事召见,奏言拳民忠勇可用,颇蒙记注。”

犹记录。《后汉书·律历志论》:“歷载弥久,暨於 黄帝 ,班示文章, 重 黎 记註。”《旧唐书·柳登传》:“然 芳 勤於记註,含毫罔倦。” 清 赵翼 《余既答稚存黄金之嘲乃又有诗来索战再作长句报之》:“我将请司甲乙帐,朱出墨入烦记註。”

以此

(1).犹言用这,拿这。《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君因谓 武侯 曰:‘试延以公主, 起 有留心则必受之,无留心则必辞矣。以此卜之。’” 刘大白 《小鸟之群》:“如果枷锁镣铐,是一种荣典,一定有些人以此骄人,也一定有些人唯恐求之不得。”

(2).因此。《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当是时,诸公皆多 季布 能摧刚为柔, 朱家 亦以此名闻当世。”《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原来纳粟入监的,有几般便宜:好读书,好科举,好中,结末来又有个小小前程结果。以此宦家公子,富室子弟,到不愿做秀才,都去援例做太学生。”

蒙恩

受恩惠。《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平定天下,海内蒙恩。” 唐 韩愈 《举张正甫自代状》:“右臣蒙恩除尚书兵部侍郎。”《水浒传》第二十回:“小弟便是 晁保正 庄上曾拜识尊颜,蒙恩救了性命的赤髮鬼 刘唐 便是。”

顾命

顾虑性命

奋不顾命

配享

亦作“ 配饗 ”。1.享,通“ 饗 ”。合祭;祔祀。古帝王祭天,以先祖配祭。《晋书·乐志上》:“我皇受命,奄有万方,郊祀配享,礼乐孔章。”

(2).享,通“ 饗 ”。合祭;祔祀。指功臣祔祀于帝王宗庙。《三国志·魏志·齐王芳传》“詔祀故尚书令 荀攸 於 太祖 庙庭”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臣 松之 以为故 魏氏 配饗不及 荀彧 ,盖以其末年异议,又位非 魏 臣故也。” 宋 高承 《事物纪原·礼祭郊祀·配饗》:“功臣配饗之礼,由 商 人始也。” 清 陈伦 《张循王墓》诗:“两宫魄冷冰天月,配饗反旌谗諂骨。” 章炳麟 《訄书·哀清史》:“及其弄臣酷吏,配享在下,相引以为华。”

(3).享,通“ 饗 ”。合祭;祔祀。指 孔子 弟子或历代名儒祔祀于 孔 庙。《新唐书·常袞传》:“其后 闽 人春秋配享 袞 於学官云。”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宣圣配享》:“ 元 初,释奠先圣,以 颜 孟 配享,盖用 宋 金 旧制,至 延祐 三年,始增 曾子 、 子思 配享。” 鲁迅 《伪自由书·文章与题目》:“鹰犬塞途,干儿当道, 魏忠贤 不是活着就配享了 孔 庙么?”

(4).享,通“ 饗 ”。谓有资格承当某事。《书·吕刑》:“惟克天德,自作元命,配享在下。” 孔颖达 疏:“享,训当也。是此人能配当天命在於天之下。”一说,谓配天享禄。 孙星衍 疏:“配谓配天,享谓享其禄,言惟能肩任天德,自作善命,则配天命而享天禄於下矣。”

(5).享,通“ 饗 ”。媲美。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近日雅慕此道,刻欲追踪 元 人,配饗 若士 者儘多,而究竟作者寥寥,未闻絶唱。”《西湖佳话·六桥才迹》:“我今到 杭州 ,若得在 西湖 上也做些好事,与 李 白 二公配饗,好不快心!”

莅政

掌管政事。《韩非子·喻老》:“ 楚庄王 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 三国 魏 曹植 《帝舜赞》:“ 顓頊 之族,重瞳神圣;克协顽瞽,应 唐 莅政。”

涖政:临朝治理政事。《诗·大雅·公刘序》:“ 成王 将涖政,戒以民事,美 公刘 之厚於民,而献是诗也。” 三国 魏 曹髦 《以司马师为相国进号大都督诏》:“ 齐王 涖政,不迪率典。”

倚任

倚重信任。 明 宋濂 《拟诰命起结文·中书参知政事》:“往尽乃职,以副朕倚任之意可。”《明史·唐云传》:“ 云 从 成祖 久,出入左右,甚见倚任。” 清 昭槤 《啸亭杂录·马壮节公》:“入京营为武弁, 傅文忠公 甚倚任之。” 周培艺 《贵州民党痛史》:“两人勇於负责,事至立办,上官推心倚任,同列拱手受成,绩効大彰。”

时时

常常。《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袁盎 虽家居, 景帝 时时使人问筹策。” 唐 李咸用 《题刘处士居》诗:“溪鸟时时窥户牖,山云往往宿庭除。” 杨朔 《潼关之夜》:“河水在暗夜里闪动着黑亮的波光,时时还有一点两点潮湿的渔火浮动在水面上。”

赞襄

辅助,协助。语本《书·皋陶谟》:“ 皋陶 曰:‘予未有知,思曰赞赞襄哉。’” 唐 柳宗元 《礼部贺皇太子册礼毕德音表》:“严赞襄之礼,赐与有加。”《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相从之事,出於本人情愿,非小弟所可赞襄。” 孙中山 《建国方略·<行易知难>自序》:“卒赖全国人心之倾向,仁人志士之赞襄,乃得推覆专制,创建共和。”

悬车

(1).形容险阻。 唐 杜甫 《提封》诗:“借问悬车守,何如俭德临。” 仇兆鳌 注:“即所谓在德不在险。”参见“ 悬车束马 ”。

(2).古代记时的名称。指黄昏前一段时间。《淮南子·天文训》作“县车”。 三国 魏 缪袭 《挽歌诗》:“白日入 虞渊 ,悬车息駟马。” 明 何景明 《古冢赋》:“哀悬车之莫察兮,怨脩夜之不晨。”

(3).致仕。古人一般至七十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故云。 汉 班固 《 * 通·致仕》:“臣年七十悬车致仕者,臣以执事趋走为职,七十阳道极,耳目不聪明,跂踦之属,是以退老去避贤者……悬车,示不用也。”《旧唐书·李百药传》:“及悬车告老,怡然自得。” 清 方文 《萧先生六十》诗:“华簪曾佐大长秋,六十悬车未白头。”

(4).借指七十岁。《周书·韦孝宽传》:“ 孝宽 每以年迫悬车,屡请致仕。”

(5).指隐居不仕。《后汉书·陈寔传》:“时三公每缺,议者归之,累见徵命,遂不起,闭门悬车,栖迟养老。” 清 施闰章 《送孙豹人舍人归扬州序》:“士不充詘於富贵,不陨穫於贫贱,虽有蒲轮之徵,不改悬车之素,可谓皭然无忝处士者也。”

故里

旧时的门巷故居。指故乡,老家

早思归故里,华发等闲生。——唐· 李中《送人南游》

言定

说定;说好

不信

(1).不相信。《书·汤誓》:“尔无不信,朕不食言。” 孔颖达 疏:“汝无得不信我语。” 宋 曾巩 《南湖行》之一:“生长江湖乐卑湿,不信中州天气和。” 元 关汉卿 《救风尘》第二折:“不信好人言,必有悽惶事。”

(2).不诚实;不信实。《诗·小雅·苍伯》:“慎尔言也,谓尔不信。”《史记·穰侯列传》:“夫 三晋 之相与也, 秦 之深讎也。百相背也,百相欺也,不为不信,不为无行。”

(3).犹言难道。《水浒传》第六回:“胡説!这等一个大去处,不信没斋粮?”

臣道

为臣的道理和本分。《易·坤》:“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穀梁传·桓公十一年》:“死君难,臣道也。”《孟子·离娄上》:“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 尧 舜 而已矣。”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流业》:“主道得而臣道序,官不易方而太平用成。” 清 曾国藩 《复黄恕皆侍郎书》:“窃观古来臣道,凡臣工皆可匡扶主德,直言极諫,惟将帅不可直言极諫,以其近於鬻拳也。”

配食

祔祭;配享。《汉书·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 武帝 崩,大将军 霍光 缘上雅意,以 李夫人 配食,追上尊号曰 孝武皇后 。”《南史·臧焘传》:“ 晋孝武帝 追崇庶祖母 宣太后 ,议者或谓宜配食 中宗 。” 清 李重华 《道古》诗:“我嗟卫道人,曾未预配食。”

遗训

前人留下或死者生前所说的有教育意义的话

斯人

(1).此人。《论语·雍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唐 杜甫 《殿中杨监见示张旭草书图》诗:“斯人已云亡,草圣秘难得。” 明 刘基 《郁离子·虞孚》:“饮食之人,则人贱之。斯人之谓也。” 李劼人 《天魔舞》第十三章:“说来说去,大有斯人不出如苍生何之概。”

(2).犹斯民。指人民,百姓。 唐 元结 《与瀼溪邻里》诗:“斯人转贫弱,力役非无怨。” 太平天囯 汪吉人 等《<军次实录>序》:“小官等佩读之餘,知足以破斯世之迷途,启斯人之聋瞶。”

有知

有知觉;有知识。《礼记·三年问》:“凡生天地之间者,有血气之属,必有知。” 南朝 梁 范缜 《神灭论》:“人之质所以异木质者,以其有知耳。” 唐 韩愈 《复志赋》:“昔余之既有知兮,诚坎軻而艰难。”

应感

(1).谓交相感应。《礼记·乐记》:“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 晋 陆机 《文赋》:“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 明 高攀龙 《文学景耀唐公墓志铭》:“惟忠孝之气直上清虚,如矢中的,於是始知古忠臣孝子与造化呼吸应感者,殆以是也。”

(2).特指天人感应。 北魏 张渊 《观象赋》序:“寻其应感之符,测乎冥通之数,天人之际,可见明矣。”

九京

(1).即 九原 。 春秋 时 晋 大夫的墓地。《国语·晋语八》:“ 赵文子 与 叔向 游于 九京 。” 韦昭 注:“京当为原。”《礼记·檀弓下》:“是全要领以从先大夫於 九京 也。” 郑玄 注:“ 晋 卿大夫之墓地在 九原 。京盖字之误。” 清 胡鸣玉 《订讹杂录》卷二:“ 方氏 曰:‘ 九京 即 九原 。指其冢之高曰京,指其地之广曰原。’则九京、九原本通用。”

(2).泛指墓地。 宋 黄庭坚 《送范德孺知庆州》诗:“平生端有活国计,百不一试薶九京。”

(3).犹九泉。指地下。 宋 叶适 《翁诚之墓志铭》:“不忮不求,归全其生乎,不从古人於九京乎?”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哭主》:“高皇帝在九京,不管亡家破鼎,那知他圣子神孙,反不如飘蓬断梗。” 周实 《哭洗酲》诗:“詎知霹靂一声惊,君遽弃我归九京。”

随便看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Suppu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9:1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