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洛伽山 |
朝代 | 明代 |
作者 | 叶舜臣 |
释义 | 洛伽山原文驱石连鳌事有不,苍茫天地总轻沤。 乘潮夜觉星河覆,破浪时惊日月流。 百谷龙蛇归大壑,空王香火属孤洲。 邀僧施食龙窥钵,拄杖看云蜃结楼。 老蚌戏珠宵出浪,文鲀吹雾昼迷舟。 傍通异域应无数,咫尺神山若可游。 坐想飞仙乘蹻去,行逢老衲借杯浮。 如来若许亲摩顶,愿得诛茅最上头。 诗词问答问:洛伽山的作者是谁?答:叶舜臣 注释1. 七言排律 押尤韵 出处:古今图书集成 参考注释驱石指神助 秦始皇 驱石造桥的典故。典出《艺文类聚》卷七九引 晋 伏琛 《三齐略记》:“ 始皇 作石桥,欲过海观日出处,于时有神人,能驱石下海, 城阳 一山石,尽起立……云石去不速,神人輒鞭之,尽流血,石莫不悉赤。” 唐 李白 《古风》之四八:“逐日巡海右,驱石驾沧津。” 唐 杜甫 《陪李七司马皂江山观造竹桥》诗:“合欢却笑千年事,驱石何时到东海。” 元 郝经 《秋兴》诗之三:“翩翩精卫休填海,驱石 秦 人已断鞭。” 连鳌亦作“ 连鰲 ”。 1.相传 渤海 之东,有一深壑,中有神仙所居之五山。然山浮于海,随波而动。天帝遂命巨鳌十五,分作三批,轮流负山,五山始屹立不动。“而 龙伯 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鼇,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事见《列子·汤问》。后因以“连鼇”作善钓之典。 唐 李商隐 《异俗》诗之二:“点对连鰲饵,搜求缚虎符。” 明 杨基 《天平山十四题·钓鱼矶》诗:“谁操百尺竿,重试连鰲手。”亦为称人富有才干、可成大事之典。 唐 李白 《赠临洺县令皓弟》诗:“钓水路非远,连鼇意何深。” 宋 刘攽 《次韵酬李推官》:“倾盖强君留一醉,相看前路钓连鼇。” 宋 王珪 《送汪叔志赴平江州同知》诗序:“ 叔志 连鼇 桂苑 ,展驥 巴陵 ,良为欣抃。” (2).形容岿然屹立的样子。 苍茫空旷辽远 苍茫大地 暮色苍茫 天地(1) 天和地。指自然界和社会 天地山川。——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天地之闻。——清· 黄宗羲《原君》 天地之大 震动天地。——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比喻人们活动的范围 (3) 指天地之间,自然界 天地之精也。——《吕氏春秋·慎行论》 天地百法乎。——清· 洪亮吉《治平篇》又 天地调剂之法也。 天地不能生人。 天地之所以养人也。 轻沤浮在水面的水泡。 唐 元稹 《哭小女降真》诗:“雨点轻沤风復惊,偶来何事去何情。” 清 赵翼 《浪花》诗:“轻沤数点碧溪滨,醖酿寧烦淑气緼。” 乘潮(1).谓趁着潮水行船。 唐 刘方平 《采莲曲》:“采莲从小惯,十五即乘潮。”《元史·张弘范传》:“ 弘范 麾一军乘潮而战,不克, 李恒 等顺潮而退。” (2).顺着潮水。 明 刘元卿 《贤奕编·观物·泉海巨鱼》:“ 泉海 有鱼,乘潮入港,潮退不得出。” (3).引申为随大流。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从“别字”说开去》:“它能够使一部分的有志于改革者迟疑一下子,从招潮者变为乘潮者。” 夜觉犹夜警。《周礼·秋官·序官》“司寤氏,下士二人,徒八人” 汉 郑玄 注:“寤,觉也,主夜觉者。” 孙诒让 正义:“夜觉谓夜警。夜使人觉寤不犯禁也。” 星河指银河 破浪船顶着风浪一往直前 挪威人的船用高大的船首在海峡中破浪前进 日月(1) 生计;生活 舒心的日月 (2) 太阳和月亮 百谷谷类的总称。百,举成数而言,谓众多。《书·舜典》:“帝曰: 弃 ,黎民阻飢,汝后稷,播时百穀。”《诗·豳风·七月》:“亟其乘屋,其始播百穀。” 唐 褚亮 《雩祀乐章·雍和》:“百穀斯登,万箱攸荐。” 清 龚自珍 《乙丙之际塾议第十六》:“凡民以有易无,使市官平之,皆以稻、麦、百穀、竹、木……笔楮使相当。” 指众谷之水。《文选·宋玉<高唐赋>》:“遇天雨之新霽兮,观百谷之俱集。” 李善 注:“百谷者,众谷杂水至山之下。” 唐 刘禹锡 《重送浙西李相公新加旌旄》诗:“城下清波含百谷,窗中远岫列三 茅 。” 龙蛇比喻非常的人物 深山大泽,实生龙蛇。——《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杜预注:“言非常之地,各生非常之物。” 大壑(1) 大海 大壑之为物也,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庄子·天地》 (2) 亦说“巨壑” 空王佛教语。佛的尊称。佛说世界一切皆空,故称“空王”。《旧唐书·刘瞻传》:“伏望陛下尽释繫囚,易怒为喜,虔奉空王之教,以资爱主之灵。” 宋 陈师道 《和郑户部宝集丈室》之二:“贵有空王章,贫无置锥地。”《儒林外史》第五五回:“从今后,伴药炉经卷,自礼空王。” 香火(1) 用于祭祀祖先神佛的香和烛火 香火甚盛 (2) 燃点的香 用香火点爆竹 孤洲孤立的洲渚。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丹水》:“城北半据在水中,左右夹涧深长,及春夏水涨,望若孤洲矣。” 南朝 梁 江淹 《报袁叔明书》:“水鸟立于孤洲,苍葭变於河曲。” 施食(1).施舍食物。 唐 于鹄 《温泉僧房》诗:“云里前朝寺,修行独几年。山村无施食,盥洗亦安禪。” 唐 白居易 《观游鱼》诗:“绕池閒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鉤。” (2).佛教仪式。 阿难 在静室中修习禅定, 焰口 鬼王告 阿难 说:“你三日以后命尽,生在饿鬼中,如要免苦,须於明日普施鬼神,以 摩竭陀国 所用之斛各施一斛饮食。” 阿难 问佛,佛为其说此施食的方法。见《佛说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瑜伽集要·焰口施食仪教阿难陀缘由》。后遂用为转障消灾延年益寿而向饿鬼施食的一种仪式。俗名放焰口,又称瑜伽焰口。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赦孤》:“两堂清明日捡拾暴露骸骨及幼殤小儿殮毕,或化而瘞之,復延僧众施食荐度。”参阅 周叔迦 《法苑丛谈·瑜伽焰口施食仪》。 拄杖(1).执持。 三国 魏 曹操 《陌上桑》:“食芝英,饮醴泉,拄杖桂枝佩秋兰。” (2).支撑着拐杖。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方正》:“ 韩康伯 病,拄杖前庭消摇。” 宋 苏轼 《次韵参寥寄少游》:“当年步月来幽谷,拄杖穿云冒夕烟。” (3).手杖,拐杖。 唐 钱起 《题延州圣僧穴》诗:“四时树长书经叶,万岁巖悬拄杖籐。” 宋 陆游 《晚步江上》诗:“高柳阴中扶拄杖,平沙稳处据胡牀。” 明 马愈 《马氏日抄·憨皮袋》:“乃 贯休 所画 弥勒佛 像,横一拄杖挑皮袋於背,腰间曳一蕉扇。” 鲁迅 《故事新编·理水》:“‘ 禹 来治水,一定不成功,如果他是 鲧 的儿子的话,’一个拿拄杖的学者说。” 老蚌对有贤子者的誉称。《南史·王珍国传》:“﹝ 王珍国 ﹞还为大司马中兵参军。 武帝 雅相知赏,谓其父 广之 曰:‘ 珍国 应堪大用,卿可谓老蚌也。’”《南齐书·王广之传》作“老蜯”。参见“ 老蚌生珠 ”。 傍通(1).四方通达,畅通。 三国 魏 阮籍 《东平赋》:“四时仪其象,阴阳畼其气,傍通迴盪,有刑有德。”《文选·郭璞<江赋>》:“爰有 包山 洞庭, 巴陵 地道,潜逵傍通,幽岫窈窕。” 李善 注:“潜行水底,云无所不通,号为地脉。” (2).谓学问广博通达。《文选·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足下傍通,多可而少怪。” 李善 注:“言足下傍通众艺。”《陈书·儒林传·顾越》:“ 越 少孤,以勤苦自立,聪慧有口辩,説《毛氏诗》,傍通异义, 梁 太子詹事 周捨 甚赏之。”《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犹喜 白氏 女工精絶,翰墨傍通。” 谓靠近四方通达之地。《管子·兵法》:“一气专定,则傍通而不疑;厉士利械,则涉难而不匱。” 异域(1) 外国 立功异域 (2) 他乡;外乡;异乡 无数(1) 无法计数,指数量极多 可能的组合是无数的 (2) 不知底细 胸中无数 咫尺(1) 比喻相距很近 天威不违颜咫尺。——《左传·僖公九年》 咫尺之遥 (2) 比喻微小 无咫尺之功 神山神话中谓神仙所居住的山。《史记·封禅书》:“乃益发船,令言海中神山者数千人求 蓬莱 神人。” 宋 苏轼 《石芝》诗:“神山一合五百年,风吹石髓坚如铁。” 飞仙亦作“ 飞僊 ”。会飞的仙人。《海内十洲记·方丈洲》:“﹝ 蓬莱山 ﹞周廻五千里外别有圆海绕山,圆海水正黑,而谓之冥海也,无风而洪波百丈,不可得往来……惟飞仙有能到其处耳。” 宋 苏轼 《次韵子由晋卿所和》之一:“会看飞僊虎头篋,却来颠倒拾遗裘。” 明 顾起纶 《国雅品·士品三》:“ 王元美 云:如飞仙游天,不染尘俗。”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迦陵配》:“此儿好骨气,读书可成名宿,入道可作飞仙。” 见“ 飞仙 ”。 乘蹻道家所谓飞行之术。蹻,方士穿的鞋。 三国 魏 曹植 《升天行》之一:“乘蹻追术士,远之 蓬莱山 。” 晋 葛洪 《抱朴子·杂应》:“若能乘蹻者,可以周流天下。”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盗侠》:“﹝ 卢生 ﹞乃曰:‘某师仙也……某久得乘蹻之道者。’因拱揖 唐 ,忽失所在。” 老衲年老的僧人。亦为老僧自称。亦有借用于道士者。 唐 戴叔伦 《题横山寺》诗:“老衲供茶盌,斜阳送客舟。” 明 陈汝元 《金莲记·郊遇》:“长公绣口锦心,不日连枝奋北;老衲萍踪浪跡,来朝一苇度西。” 清 黄遵宪 《石川鸿斋偕僧来谒》诗:“先生昨者杖策至,两三老衲共联袂。”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种梨》:“道士曰:‘一车数百颗,老衲止丐其一。’” 如来佛的别名。梵语意译。“如”,谓如实。“如来”即从如实之道而来,开示真理的人。又为 释迦牟尼 的十种法号之一。《金刚经·威仪寂静分》:“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南朝 宋 谢灵运 《庐山慧远法师诔》:“仰弘如来,宣扬法雨;俯授法师,威仪允举。”《西游记》第七回:“众神随至 寳莲臺 下啟知, 如来 召请。” 清 赵翼 《大石佛歌》:“是谁凿破山骨裂,幻出如来身半截。” 若许犹许多,或那么多。《封神演义》第七九回:“几多险处乃须吉,若许能时总是空。” 李长路 《读陈毅同志诗词集有感》诗:“刀光剑影著遗篇,卓立军功若许年。” 摩顶(1).见“ 摩顶放踵 ”。 (2).《法华经》谓 释迦牟尼佛 以 * 付嘱大菩萨时,用右手摩其顶。后为佛教授戒传法时的仪轨。《法华经·嘱累品》:“ 释迦牟尼佛 从法座起,现大神力,以右手摩无量菩萨 摩訶萨 顶,而作是言:‘我於无量百千万亿阿僧祇劫,作习是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付嘱汝等。’” 唐 张南史 《秋夜闻雁寄南十五兼呈空和尚》诗:“禪师几度曾摩顶,高士何年更发心。”《西游记》第四十回:“感蒙 观世音菩萨 劝化,与我们摩顶受戒,改换法名,皈依佛果。” (3).指受戒出家。 清 李渔 《怜香伴·香咏》:“贫尼少时也学拈毫,自摩顶以来,十年不作綺语了。” (4).抚摩头顶,以示喜爱。 清 吴伟业 《病中别孚令弟》诗之十:“挽鬚怜尚幼,摩顶喜堪狂。” 诛茅亦作“ 诛茆 ”。1.芟除茅草。 南朝 梁 沉约 《郊居赋》:“或诛茅而剪棘,或既西而復东。” 闽 徐夤 《新葺茆堂》诗:“翦竹诛茆就水滨,静中还得保天真。” 明 汪廷讷 《狮吼记·谈禅》:“他风流慷慨世间稀,选胜诛茅堂搆美。” (2).引申为结庐安居。 庞树松 《檗子书来约游》诗:“到此倘嫌山水浅,人间何地可诛茅。” 上头旧指女子出嫁时将头发拢上去结成发髻。这种习俗称为上头,又叫及笄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