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竹净室 |
朝代 | 清代 |
作者 | 乾隆 |
释义 | 竹净室原文新笋欲成林,老屋越因净。 萧萧低拂窗,森森密护径。 未可长物厕,恰喜古编映。 宜听更宜望,入画复入咏。 祇惜弗久坐,于兹悦神性。 诗词问答问:竹净室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注释1. 押词韵第十一部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三十 2. 去声 参考注释成林成为树林 昔日一片荒滩,如今果木成林 老屋旧屋;旧居。 宋 赵抃 《书院》诗:“久雨藏书蠧,风高老屋斜。”《花月痕》第九回:“白髮高堂游子梦,青山老屋故园心。” 茅盾 《子夜》十八:“四小姐嘴里默诵那《太上感应篇》,心里便觉得已不在 上海 而在故乡老屋那书斋。” 鲁彦 《钓鱼》:“我们的老屋在这村庄的中央,一边是桥,桥的两头是街道,正是最热闹的地方。” 萧萧(1) 形容马嘶鸣声 马鸣萧萧 萧萧班马鸣。——唐· 李白《送友人》 车辚辚,马萧萧。——唐· 杜甫《兵车行》 (2) 风声 风萧萧兮易水寒。——《战国策·燕策》 风萧萧 (3) 冷落凄清的样子 (4) 花白稀疏的样子 祖父看见了镜里的白发萧萧 森密繁密。《水浒传》第九十回:“修竹苍松,丹枫翠柏,森密前后。” 未可不可 长物原指多余的东西,后来也指象样的东西 别无长物 入画纳入画中,形容景色的美丽 小山村的一草一木都可入画 于兹(1).在此。《书·盘庚上》:“我王来,既爰宅于兹。” 孔 传:“言 祖乙 已居於此。” 明 胡应麟 《诗薮·遗逸中》:“残珠剩玉,沦没渊海,能亡三嘆?因识其目于兹云。” (2).于今,至今。 汉 东方朔 《非有先生论》:“虚心定志,欲闻流议者,三年于兹矣。” 晋 潘岳 《怀旧赋》:“不歷 嵩丘 之山者,九年于兹矣。” 唐 韩愈 《祭侯主簿文》:“我狎我爱,人莫与夷,自始及今,二纪于兹。” (3).当今,今世。《汉书·司马相如传》:“休烈显乎无穷,声称浹乎于兹。” 颜师古 注:“于兹,犹言今兹也。” 吁嗟;叹息。 汉 蔡邕 《玄文先生李子材铭》:“于兹先生,秉德恭勤。” (1).至今。《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今臣生十二岁於兹矣。” 南朝 梁 任昉 《天监三年策秀才文》:“朕立諫鼓、设谤木,於兹三年矣。” (2).在此。 南朝 齐 王俭 《褚渊碑文》:“执銓以平,御烦以简。 裴楷 清通, 王戎 简要,復存於兹。” 神性(1).心灵;精神。《世说新语·雅量》“释 道安 ” 刘孝标 注引《安和上传》:“﹝ 道安 ﹞年十二作沙门,神性聪敏,而貌至陋。”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序》:“摛神性,图风势,苞会通,閲声字。”《北史·崔光传》:“取乐琴书,颐养神性。” (2).指经过陶冶的人性。 孙中山 《国民应以人格救国》:“古人所谓天人一体,依进化的道理推测起来,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成,既成人形,当从人形更进化而入于神圣。是故欲造成人格,必当消灭兽性,发生神性,那么才算是人类进步到了极点。”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