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题净梵院清虚堂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俞烈 |
释义 | 题净梵院清虚堂原文天清蚕麦余,绿结桃李实。老僧诗衔袖,过我语言质。 怀山意先行,如病梦芝术。 去□才一舍,鞭策不终日。 堂筵新结束,空洞无长物。 风来舞翠杉,土暖荣病橘。 欲行意先清,舌评骥不及。 可由解鞍卧,夜枕雨潇瑟。 泉清韵磬远,要樾琅玕密。 杯寒续飞斟,烟继香绕室。 谈玄契参同,酒旨妙真一。 怀新辜雅趣,意懒□健笔。 亦如罢参僧,野禅缚枯律。 诗词问答问:题净梵院清虚堂的作者是谁?答:俞烈 参考注释天清天气清朗。 汉 荀悦 《汉纪·成帝纪四》:“天清,晏然无云。” 唐 韩愈 《明水赋》:“夜寂天清,烟消气明。” 蚕麦指蚕与麦的收成。 唐 韩愈 《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伏乞特勑 京兆府 ,应今年税钱及草粟等,在百姓腹内徵未得者,并且停徵,容至来年蚕麦,庶得少有存立。” 宋 范成大 《田家留客行》:“好人入门百事宜,今年不忧蚕麦迟!” 桃李桃花和李花;比喻栽培的后辈和所教的门生;喻人的青春年少;喻争荣斗艳、品格低下的小人庸人 老僧(1).年老的和尚。 唐 韩愈 《与孟简尚书书》:“ 潮州 时,有一老僧号 大颠 ,颇聪明,识道理。” 宋 陆游 《夏夜泛舟书所见》诗:“山房犹復畏炎蒸,长掩柴门媿老僧。” 清 郑燮 《题画兰二十一则》之七:“昔游 天目山 ,与老僧坐密室中,闻幽兰香,不知所出。” (2).老和尚自称。《警世通言·宋小官团圆破毡笠》:“老僧与檀越又有一段因缘,愿投宅上为儿,以报盖棺之德。”《儒林外史》第二十回:“居士,你但放心,説兇得吉。你若果有山高水低,这事都在我老僧身上。” 语言用以表达情意的声音。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跟思想有密切关系,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 怀山(1).包围山陵。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开源不忆仞,则无怀山之流。”参见“ 怀山襄陵 ”。 (2).怀念山林。谓欲隐居避世。 明 杨慎 《升庵诗话·濂溪诗》:“今之人,口为怀山之言,暗行媚灶之计,良可恶也。” 先行(1) 先实行;先进行;走在前面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2) 先前;先时 先行通知 芝术药草名。 南朝 宋 谢灵运 《昙隆法师诔》:“茹芝朮而共饵,披法言而同卷。” 宋 范成大 《病中绝句》之三:“石鼎颼颼夜煮汤,乱拖芝朮鬪温凉。” 清 龚自珍 《臣里》:“麟、凤、狗不并续,不知动类大也;芝朮、灌木不并续,不知植类众也。” 一舍(1).古以三十里为一舍。《左传·僖公二十五年》:“ 晋侯 围 原 ,命三日之粮。 原 不降,命去之。退一舍而 原 降。”《左传·僖公二十八年》“退三舍辟之” 晋 杜预 注:“一舍三十里。” 宋 杨万里 《阻风泊钟家村离英州已三日才行二十里》诗之二:“惭愧风师教款曲,为分一舍作三程。” (2).泛指较远的距离。 元 关汉卿 《望江亭》第三折:“则你那金牌虎符旁边列,见官人远离一舍。” (3).指日月星辰运行中所处的一个位置。《史记·天官书》:“五星皆从而聚于一舍,其下国可以礼致天下。” 汉 王充 《论衡·虚变》:“且言星徙三舍者何谓也,星三徙於一舍乎?一徙歷於三舍也。” 鞭策(1) 马鞭子,也指用鞭子赶马 前有衔辔(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之制(控制),后有鞭策之威。——《荀子·性恶》 (2) 比喻督促 愿更加鞭策,以成远大。——明· 归有光《示庙中诸生》 不终(1).没有结果;没有到底。《左传·僖公十六年》:“明年 齐 有乱,君将得诸侯而不终。” 宋 苏辙 《龙川略志》卷二:“﹝ 赵生 ﹞家本 代州 ,名 吉 ,事 五臺 僧不终,弃之游四方。” (2).不得善终,不能终其天年。《汉书·晁错传赞》:“ 错 虽不终,世哀其忠。故论其施行之语著于篇。” 宋 苏轼 《东坡志林·裴頠对武帝》:“ 惠 、 怀 、 愍 皆不终,牛繫马后,岂及亡乎!” (3).犹不中,不合格,不好。《西游记》第四七回:“虽然相貌不终,却倒会降龙伏虎,捉怪擒妖。” 堂筵堂中坐席。代指殿堂、厅事。 唐 陆龟蒙 《野庙碑》:“升阶级,坐堂筵,耳弦匏,口粱肉,载车马,拥徒隶者皆是也。” 宋 欧阳修 《吉州学记》:“学有堂筵斋讲,有藏书之阁。” 结束(1) 完毕,不再继续 这个演讲结束了典礼 (2) 装束;打扮 结束而出。——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收拾;处置 (4) 拘束 空洞(1) 物体内的空隙 岩石中的空洞 (2) 不着边际,缺乏实质内容 空洞的论据 长物原指多余的东西,后来也指象样的东西 别无长物 行意(1).谓按着自己的意志行事。《国语·越语下》:“王曰:‘……子听吾言,与子分国。不听吾言,身死,妻子为戮。’ 范蠡 对曰:‘臣闻命矣。君行制,臣行意。’” 韦昭 注:“制,法也。意,志也。” 北魏 崔鸿 《十六国春秋·后赵·石虎》:“﹝ 石虎 ﹞拜征虏将军,性酷虐无道,军中勇敢策略与己侔者,輒因事害之…… 勒 ( 石勒 )屡加责诲,而行意自若。” 宋 苏轼 《初别子由》诗:“使子得行意,青衫陋公卿。”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吏部·考察科道》:“ 高新郑 生平,彷彿似 桂安仁 ,其才锋气魄同,忮忍专愎同,其受主上眷知亦同,故皆能乘权行意如此。” (2).犹行色。指出发前后的神态、情景或气派。《魏书·王慧龙传》:“ 慧龙 年十四,为沙门 僧彬 所匿。百餘日,将 慧龙 过 江 ,为津人所疑,曰:‘行意怱怱徬徨,得非 王 氏诸子乎?’” (3).离去的意向。《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六回:“谈了半天, 弥轩 似有行意。” 不及(1) 不如,比不上 不及50几年前 (2) 赶不上,来不及 躲避不及 后悔不及 (3) 够不上 (4) 未被接近 作为对风采的描绘…,这部书是其他任何书都不及的 解鞍解下马鞍。表示停驻。《史记·李将军列传》:“ 广 令诸骑曰:‘前!’前未到 匈奴 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 南朝 宋 颜延之 《秋胡诗》之三:“严驾越风寒,解鞍犯霜露。” 唐 虞世南 《饮马长城窟行》:“轻骑犹衔勒,疑兵尚解鞍。” 宋 姜夔 《扬州慢》词:“ 淮 左名都, 竹西 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潇瑟风吹草木所发出的使人感到凄凉的声音。 宋 陆游 《秋雨排闷》诗:“空濛迷远望,瀟瑟送寒声。” 金 张宇 《哭侄》诗:“白杨半夜风瀟瑟,尽是吾儿《薤露歌》。” 韵磬琴名。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 李汧公 雅好琴,常斫桐,又取漆桶为之,多至数百张,求者与之。有絶代者,一名‘响泉’,一名‘韵磬’,自宝于家。”参见“ 响泉 ”。 琅玕(1) 似玉的美石 美人赠我金琅玕,何以报之双玉盘。——汉· 张衡《四愁诗》 (2) 传说和神话中的仙树,其实似珠;比喻珍贵、美好之物 服常树,其上有三头人,伺琅玕树。——《山海经》 (3) 翠竹的美称 剖劈青琅玕,家家盖墙屋。——唐· 白居易诗 谈玄(1).谈论玄理。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 王夷甫 容貌整丽,妙於谈玄。” 范文澜 《<唐代佛教>引言》:“ 南朝 士大夫有谈玄(玄学也是一种麻醉剂)的习惯。” (2).谈论宗教义理。 唐 道宣 《续高僧传·义解十一·灵润》:“加以 * 林泉,捐诸名利,弊衣麤食,谈玄为本。” (3).玄学内容之一。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九讲:“ 唐 人讲的玄学内容仍不出于三玄,而且分开来讲,称《易经》为‘真玄’,《老子》为‘虚玄’,《庄子》为‘谈玄’。” 参同(1).验证合同。《韩非子·主道》:“有言者自为名,有事者自为形,形名参同,君乃无事焉。”《后汉书·襄楷传》:“其文易晓,参同经典。” 唐 牟融 《题山房壁》诗:“参同大块理,窥测知人心。” (2).共同参加。《三国志·魏志·锺会传》:“ 会 典综军事,参同计策,料敌制胜,有谋謨之勋。” 真一(1).道教名词。本指保持本性,自然无为。后多用以指养生的方法。《鬼谷子·本经阴符》:“信心术,守真一而不化。” 晋 葛洪 《抱朴子·地真》:“割嗜慾所以固血气,然后真一存焉,三七守焉,百害却焉,年命延矣。” 明 刘基 《淮南王》诗:“收拾真一归中圆,化为五色黄金丸。” (2). 中国 * 教名词。指真主独一无偶,为天地万物的主宰。这是 中国 * 教著述中阐明真主根本特征的第一个概念。 (3).指真一酒。 宋 苏轼 《真一酒歌》:“酿为真一和而庄,三杯儼如侍君王。” 宋 苏轼 《真一酒》诗:“人间真一 东坡 老,与作 青州 从事名。”参见“ 真一酒 ”。 雅趣风雅的意趣 雅趣盎然 健笔雄健的笔,谓善于为文。亦借指雄健的文章。 南朝 陈 徐陵 《让五兵尚书表》:“虽復 陈琳 健笔,未尽愚怀。” 唐 杜甫 《戏为六绝句》之一:“ 庾信 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宋 朱熹 《伏读二刘公瑞岩留题追次元韵偶成》之一:“谁将健笔写崖阴?想见当年抱膝吟。” 清 赵翼 《瓯北诗话·苏东坡一》:“其尤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 哀 棃,快如 并 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 马茂元 《桐城派方刘姚三家文论评述》:“ 姚鼐 虽每每自恨才短,无雄文健笔,然而他的散文,却能温润清深,自成体貌。”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