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东瓯令 |
朝代 | 明代 |
作者 | 邵璨 |
释义 | 东瓯令原文我怀忠愤你。 困颠越。 密事藏机休漏泄。 君危友辱心何忍。 恩义两相结你看古人当患难之际。多是见危受命。 严颜之首杲卿舌。 清操厉冰雪。 诗词问答问:东瓯令的作者是谁?答:邵璨 注释1. 出处:六十种曲 香囊记 第三十一出 参考注释忠愤忠义愤激。《魏书·刁冲传》:“ 冲 乃抗表极言其事。辞旨恳直,文义忠愤。” 宋 李如箎《东园丛说·书说》:“ 唐 杜工部 更 天寳 之乱,作诗独出忠愤,措意甚深,而用事不苟。” 明 杨慎 《岁享旌忠庙碑记》:“以身殉城,以死勤事,忠愤之气,凛然千载。” 章炳麟 《杂感》诗之一:“羣公辛苦怀忠愤,尚忆‘ 扬州 十日’不?” 颠越(1).陨落,坠落。引申为废失。《书·盘庚中》:“乃有不吉不迪,颠越不恭,暂遇姦宄,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无俾易种于兹新邑。” 孔颖达 疏:“《释詁》云:‘陨落、陨坠,颠越也。’是从上倒下之言,故以颠为陨越,是遗落为坠也。《左传·僖九年》 齐桓公 云‘恐陨越於下’,《文十八年》 史克 云‘弗敢失坠陨越’,是遗落废失之意,故以陨坠不恭为不奉上命也。” 唐 罗隐 《谗书·槎客喻》:“心一动则手足之不能制矣,不在洪流槁木之为患也。苟人能安其所据而不自乱者,吾未见其有颠越之心也。” 清 昭槤 《啸亭续录·煤驼御史》:“有 满洲 御史某,奏禁卖煤人毋许横骑驼背,以防颠越,上斥其官。” (2).翻转,倒转。《淮南子·主术训》:“鴟夜撮蚤蚊,察分秋毫,昼日颠越,不能见邱山。” 明 王廷相 《慎言·五行篇》:“故气也者,道之体也;道也者,气之具也。以道能生气者,虚实颠越, 老 庄 之谬谈也。” (3).死亡;使倒毙。 宋 叶适 《谢除华文阁待制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表》:“臣身未殞而年徂,志空存而力尽。虽曰愈重受恩之地,然而莫知报国之方。颠越是期,兢惭罔措。”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潞令》:“呜乎!幸有阴曹兼摄阳政,不然,颠越货多,则‘卓异’声起矣,流毒安穷哉!” 何垠 注:“颠越,谓颠越其人而取其货,盗也。” (4).谓思绪昏乱。 宋 叶适 《代子水陆疏文》:“使妣 高氏 ,快乐逍遥,莫非浄土;哀怜拥护,不离当家。作母子之正依,无死生之异路。某等不胜摧踊颠越之至。” 密事机密之事。《楚辞·九章·惜往日》:“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娭,秘密事之载心兮,虽过失犹弗治。” 朱熹 集注:“虽国所秘之密事,皆载於其心。” 汉 蔡邕 《独断》卷上:“凡章表皆启封,其言密事,得帛囊盛。”《新唐书·刑法志》:“ 武后 已称制,惧天下不服,欲制以威,乃修 后周 告密之法,詔官司受讯,有言密事者,驰驛奏之。”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三卷第五四章:“今日学生有密事相商,所以亲自前来,以免误事。” 藏机(1).藏匿才智;藏匿心机。 唐 李绅 《墨诏持经大德神异碑铭》:“ * 开蒙,藏机匿圣。” 明 唐顺之 《常熟县二烈祠记》:“妻既见窘迫,于是藏机匿哀,阳许二兇以婚而缓其期。” (2).犹射覆。猜暗藏之物。 元 无名氏 《博望烧屯》第四折:“我这哥哥,难比其餘的,可会藏机之术。您这元帅府下,者么您甚么物件,不问你藏在何处,我这哥哥便得知道。” 漏泄(1) 流出或透出 汽缸漏泄 (2) 泄漏;走漏 漏泄试题 恩义恩情道义 吾己失恩义。——《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相结相互结交。《庄子·外物》:“相引以名,相结以隐。”《史记·刺客列传》:“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后汉书·方术传上·李郃》:“﹝ 李歷 ﹞清白有节,博学善文,与 郑玄 、 陈纪 等相结。”《东周列国志》第五回:“ 庄公 正欲与 齐 相结,遂赴 石门 之约。” 古人泛指前人,以区别于当世的人 患难忧患灾难 予在患难中。——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患难之交 受命(1) 接受命令或任务 临危受命 巴黎天文台台长 勒维烈受命对这次风暴进行调查。——《风海风暴和天气预报的产生》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2) 受天之命 自古受命而王 (3) 受教 公曰:“不幸有社稷之业,不择言而出之,请受命矣。”——《晏子春秋·谏上》 (4) 听从号令 徒属皆书:“敬受命。”——《史记·陈涉世家》 严颜严肃或严厉的脸色。 汉 桓宽 《盐铁论·相刺》:“犯严颜以匡公卿之失者,直士也。” 晋 潘岳 《笙赋》:“尔乃促中筵,携友生,解严颜,擢幽情。” 清操高尚的节操。《后汉书·尹勋传》:“宗族多居贵位者,而 勋 独持清操,不以地埶尚人。”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诫兵》:“得姓以来,无清操者唯此二人,皆罹祸败。” 宋 文天祥 《正气歌》:“或为 辽 东帽,清操厉冰雪。”《红楼梦》第三回:“其为人谦恭厚道……故弟致书烦托,否则不但有污尊兄清操即弟亦不屑为矣。” 冰雪比喻清纯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