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题汉玉双杯汉玉合卺杯内府藏者不一而足此双杯制式如合卺而各为一器诚昏礼合卺而酳之物也各为一器则易分而未分焉疑其有丁甲护持者然点笔成章以志感物 |
朝代 | 清代 |
作者 | 乾隆 |
释义 | 原文双杯本各玉而追,长短椭圆一例为。 粟粒螭纹围上下,土华铜晕沁参差。 赢他合卺易成聚,幸此分卮永不离。 义叶破匏安至此,佳城伴者慢怀其。 诗词问答问:《题汉玉双杯汉玉合卺杯内府藏者不一而足此双杯制式如合卺而各为一器诚昏礼合卺而酳之物也各为一器则易分而未分焉疑其有丁甲护持者然点笔成章以志感物》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注释1.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出处:御制诗五集卷四十四 2. 合卺虽两杯原一器是长聚也 参考注释长短(1) 〈方〉 (2) 不管怎么样;好歹 莫恨东西沟水别,沧溟长短拟同归。——白居易《送韦侍御量移金州司马》 (3) 一定 你长短等我,不见不散 椭圆一种规则的卵形线;特指平面两定点(焦点)的距离之和为一常数的所有点的轨迹 一例一律;同样 粟粒(1).谷物的颗粒。 唐 杜牧 《阿房宫赋》:“钉头磷磷,多於在庾之粟粒。” (2).粟粒状之物。 唐 吕岩 《忆江南》词之十:“光景斯须如梦里,还丹粟粒变金姿。” 宋 苏轼 《荔支叹》诗:“君不见 武夷 溪边粟粒芽,前 丁 后 蔡 相笼加。” 上下(1) 高处和低处;上面和下面;职位上较高的和较低的人 上下同欲者胜。——《孙子·谋攻》 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范仲淹《岳阳楼记》 (2) 辈分上较高的和较低的人 全家上下都很高兴 (3) 从上面到下面 上下打量着这位陌生人 (4) 指程度上高低、优劣 不分上下 (5) 用在数量词后,表示概数;左右 今年一亩地能有一千斤上下的收成 这位先生今年五十上下 (6) 称衙门中的差役 这般炎热,上下只得担待一步!——《水浒传》 参差(1) 不齐 参差荇菜。——《诗·周南·关睢》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唐· 杜牧《阿房宫赋》 (2) 早晚相差 参差了三两年 (3) 差池;失误 没半点儿参差 译意参差 (4) 马虎 不敢参差 (5) 关系不融洽 人人不睦,个个参差 合卺旧时结婚男女同杯饮酒之礼,后泛指结婚 不离(1).不失;不失为。《庄子·马蹄》:“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朴素。”《礼记·曲礼上》:“鸚鵡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2).不离开;不离去。 汉 焦赣 《易林·鼎之需》:“容民畜众,不离其居。”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小翠》:“一物大於猫,来伏身下,展转不离。” (3).差不多;还不错。《红楼梦》第一○八回:“ 湘云 道:‘别人还不离,独有 璉二嫂子 ,连模样儿都改了,説话不伶俐了。’” 老舍 《骆驼祥子》四:“老头子看了车一眼,点了点头:‘不离!’” 至此(1) 到此 你领着他们向前走,至此停下 (2) 到此时 至此,共有五十个人报名 (3) 达到这种情形 事情缘何至此? 佳城墓地 佳城郁郁,三千年,见白日,吁嗟滕公居此室。——《博物志·异闻》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