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寄夏公谪戍 |
朝代 | 明代 |
作者 | 李贤 |
释义 | 寄夏公谪戍原文世路升沈总是空,眼前何必恨途穷。 青春已尽荣亲孝,素节应存报主忠。 月下寒声闻戍角,天边秋色见归鸿。 感怀未许多惆怅,心事期同塞上翁。 诗词问答问:寄夏公谪戍的作者是谁?答:李贤 注释1.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参考注释世路指人世的经历 世路风波 总是永远地;无例外地 眼前(1) 眼睛前面 眼前是一幢幢新建的农舍 (2) 目前,当前或面临 眼前的问题 何必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必 何必去那么早 途穷喻走投无路或处境困窘。 南朝 宋 颜延之 《五君咏·阮步兵》:“物故不可论,途穷能无慟。” 唐 刘肃 《大唐新语·持法》:“此途穷者,不辑之,当为患。” 清 唐孙华 《文信国祠》诗:“战苦身攒鏃,途穷血裹斑。”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七论“文人相轻”--两伤》:“于是相轻的文人们的处境,就也更加艰难起来,连街头也不再是扰攘的地方了,真是途穷道尽。” 青春(1) 青年时代 壮丽的青春 (2) 也用于比喻 百年老厂恢复了青春 (3) 指少年、青年人的年龄 青春几何 (4) 春天草木茂盛呈青葱色,所以春天称青春 青春作伴好还乡。——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荣亲旧指登科及第,使父母光荣。 明 汪廷讷 《种玉记·登隽》:“会看荣亲在这回。难兄难弟,纬武经文,双双凤飞。” 素节(1).秋令时节。 晋 张协 《七命》:“若乃白商素节,月既授衣。”《初学记》卷三引 南朝 梁元帝 《纂要》:“秋曰白藏……节曰素节、商节。” 宋 欧阳修 《水谷夜行寄苏子美》诗:“我来夏云初,素节今已届。” 明 何景明 《杂诗》之一:“西陆移脩晷,素节多寒阴。” (2).特指中秋、重阳等秋季佳节。 唐 王绩 《九月九日赠崔使君善为》诗:“忽见黄花吐,方知素节回。” 宋 辛弃疾 《满江红·中秋》词:“况素节扬辉,长是十分清彻。” (3).清白的操守。 唐 乔知之 《羸骏篇》:“丹心素节本无求,长鸣向君君不留。” 清 赵翼 《石刻诸葛忠武侯像歌》:“八百株桑传素节,二千尺柏颯英姿。” 清 周亮工 《同兰江赵丙三往返北道归渡滹沱》诗:“遐心仪剑道,素节托云根。” (4).指竹。 唐 杜甫 《课伐木》诗之二:“苍皮成委积,素节相照烛。” 仇兆鳌 注:“苍皮指木,素节指竹。” 报主(1).报答皇上。 唐 李白 《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诗:“怀恩欲报主,投佩向 北燕 。” 唐 杜甫 《季夏送乡弟韶陪黄门从叔朝谒》诗:“捨舟策马论兵地,拖玉腰金报主身。” (2).指报答主人。《儿女英雄传》第三回:“在你老人家可算得忠心报主咧。” 月下(1).月光之下。 南朝 梁武帝 《七夕》诗:“白露月下团,秋风枝上鲜。” 前蜀 韦庄 《捣练篇》:“临风縹緲叠秋雪,月下丁冬擣寒玉。” 宋 文同 《莲赋》:“张翠帷於月下兮,列綵仗於烟际。” 元 刘因 《采石图》诗:“平生曾有 金陵 梦,似记扁舟月下归。” 清 阮大鋮 《燕子笺·双逅》:“闪得我月下星前,独自孤单。” (2).指月下老人。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媒合》:“月下传言,多蒙作伐,堂前醮酒,权作主婚。”参见“ 月下老人 ”。 寒声(1).寒冬的声响,如风声、雨声、鸟鸣声等。 唐 朱邺 《扶桑赋》:“巨影倒空而漠漠,寒声吹夜以颾颾。” 宋 杨万里 《霰》诗:“寒声带雨山难白,冷气侵人火失红。” 清 袁枚 《赤壁》诗:“我来不共吹簫客,乌鹊寒声静夜闻。” (2).凄凉的声音。 唐 皎然 《陇头水》诗之一:“ 陇头 水欲絶, 陇 水不堪闻。碎影摇枪垒,寒声咽幔军。” 唐 高适 《燕歌行》:“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戍角驻防士兵的号角 暮色渐起,戍角悲鸣。——宋· 姜夔《扬州慢》序 天边无限的空间 你从哪里来的,亲爱的小东西?从天边来到这里 秋色(1) 一种中常橄榄棕色,它比一般橄榄棕色稍暗,且稍稍绿些 (2) 秋天的景色 秋色宜人 归鸿归雁。诗文中多用以寄托归思。 三国 魏 嵇康 《赠秀才入军》诗之四:“目送归鸿,手挥五絃。” 唐 张乔 《登慈恩寺塔》诗:“斜阳越乡思,天末见归鸿。” 宋 王安石 《送陈景初》诗:“ 长安 何日到,一一问归鸿。” 明 杨珽 《龙膏记·酬咏》:“十年流落赋归鸿,谁傍昏衢驾烛龙。” 感怀(1) 感伤地怀念 感怀亡友 (2) 有所感触。也指因感触而产生的情绪 新春感怀 许多很多数量的人或物 他那个班四十五个人,许多是女生 他的藏书那时全被抄走,现在找到了许多 惆怅伤感;愁闷;失意 羁旅而无友生,惘怅兮而私自怜。——《楚辞·九辩》 惆怅人亡书亦绝,后人无复见《青囊》!——《三国演义》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事期指会盟的日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间二年,闻君将靖东夏,四月又朝,以听事期。” 杜预 注:“先 澶渊 二月往朝,以听会期。” 塞上翁塞翁。 唐 高适 《金城北楼》诗:“垂竿已谢 磻溪 老,体道犹思塞上翁。” 唐 刘禹锡 《览董评事思归之什因以诗赠》:“文儒自袭胶西相,倚伏能齐塞上翁。”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