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别汜水县尉 |
朝代 | 唐代 |
作者 | 韩翃 |
释义 | 别汜水县尉原文未央宫殿金开钥,诏引贤良卷珠箔。花间赐食近丹墀,烟里挥毫对青阁。 万年枝影转斜光,三道先成君激昂。 谷永直言身不顾,郤诜高第转名香。 绿槐阴阴出关道,上有蝉声下秋草。 奴子平头骏马肥,少年白皙登王畿。 五侯客舍偏留宿,一县人家争看归。 南向千峰北临水,佳期赏地应穷此。 赋诗或送郑行人,举酒常陪魏公子。 自怜寂寞会君稀,犹著前时博士衣。 我欲低眉问知己,若将无用废东归。 诗词问答问:别汜水县尉的作者是谁?答:韩翃 全唐诗:卷243_21 参考注释未央宫宫殿名。故址在今 陕西 西安市 西北 长安 故城内西南隅。 汉高帝 七年建,常为朝见之处。 新莽 末毁。 东汉 末 董卓 复葺 未央殿 。 唐 未央宫 在禁苑中,至 唐 末毁。《史记·高祖本纪》:“ 萧丞相 营作 未央宫 ,立东闕、北闕、前殿、武库、太仓。”《三辅黄图·汉宫》:“ 未央宫 ,周回二十八里,前殿东西五十丈,深五十丈,高三十五丈。” 唐 张说 《和丽妃神道碑铭》:“此皆圣主之曲成,贤妃之本志,何必 云阳山 下,别赴通灵之臺; 未央宫 中,虚立致神之帐。” 明 夏完淳 《明妃篇》:“夜夜秋光 长信殿 ,年年春色 未央宫 。”亦省称“ 未央 ”。 汉 班固 《西都赋》:“輦路经营,脩除飞阁,自 未央 而连 桂宫 ,北弥 明光 而亘 长乐 。” 唐 雍裕之 《宫人斜》诗:“应有春魂化为燕,年来飞入 未央 栖。” 贤良有德行的人;才德兼备的人 珠箔即珠帘。《汉武故事》:“ 武帝 起神室,以白珠织为箔。” 唐 李白 《陌上赠美人》诗:“美人一笑褰珠箔,遥指红楼是妾家。” 宋 刘秉 《七夕》诗:“珠箔风轻月似钩,还将锦绣结高楼。” 明 夏完淳 《怨晓月赋》:“美人二八兮捲珠箔,明月三五兮流华阁。” 清 汪懋麟 《东风第一枝》词:“喜六街高揭金幡,万户低垂珠箔。”参见“ 珠帘 ”。 赐食(1).国君赠予熟食。《论语·乡党》:“君赐食,必正席先尝。” 邢昺 疏:“君赐食必先尝之者,谓君以熟食赐己,必正席而坐,先品尝之。” (2).多指皇帝宴请臣下。 唐 韩愈 《雪后寄崔二十六丞公》诗:“殿前羣公赐食罢,驊騮蹋路骄且闲。” 徐珂 《清稗类钞·恩遇·世祖赐宋荦食于中和殿》:“上爱重之,恒赐食 中和殿 。” 丹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及台阶上的空地 挥毫写毛笔字或作画 此君动辄挥毫于人前 挥毫题字 青阁(1).涂饰青漆的楼阁。形容其豪华。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曹植<赠友>》:“朝与佳人期,日夕望青阁。” 唐 李峤 《春日侍宴幸芙蓉园应制》诗:“烟气笼青阁,流文荡画桥。” 明 袁宏道 《古荆篇》:“丹楼绣幌巢飞燕,青阁文窗起睡鸦。” (2).指朝堂;朝廷。《文选·谢朓<酬王晋安>诗》:“拂雾朝青阁,日旰坐彤闈。” 李周翰 注:“青阁,朝堂也。” 南朝 梁 沉约 《为柳世隆让封公表》:“是故俛容青阁,愿还慈於裂壤;窃步丹墀,希收宠於开赋。” 唐 韩翃 《别氾水县尉》诗:“花间赐食近丹墀,烟里挥毫对青阁。” (3).指道观。 唐 储光羲 《昭圣观》诗:“数日朝青阁,彩云犹在门。” 万年枝(1).树名。即冬青。 南朝 齐 谢朓 《直中书省》诗:“风动万年枝,日华承露掌。” 唐 上官仪 《咏雪应诏》:“幸因千里映,还绕万年校。”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沿袭》:“万年枝, 江 左谓之冬青。”一说即檍木。见 明 杨慎 《丹铅总录·花木》。 (2).指年代悠久的大树。 唐 韩偓 《鹊》诗:“莫怪天涯栖不稳,託身须是万年枝。” 三道(1).指人子事亲的三种孝道,即生养、死葬和祭祀。《礼记·祭统》:“是故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 (2).三路。《北史·齐武成帝纪》:“ 周 将 杨忠 ……等二十餘万人,自 恒州 分为三道,杀掠吏人。” (3).指国体、人事、直言。《汉书·晁错传》:“选贤良明於国家之大体,通於人事之终始及能直諫者,各有人数,将以匡朕之不逮,二三大夫之行,当此三道。”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三道:国体、人事、直言也。” 南朝 齐 王融 《永明九年策秀才文》:“懋陈三道之要,以光四科之首。” (4).三道试题。《新唐书·选举志上》:“答时务策三道。” (5).指古代军事理论上的正道,奇道,伏道。 宋 苏洵 《权书·攻守》:“攻者有三道焉,守者有三道焉。三道:一曰正,二曰奇,三曰伏。” 成君固定的君主。《国语·晋语四》:“自子之行, 晋 无寧岁,民无成君。” 韦昭 注:“成,定也。” 激昂振奋激励,激励;奋发昂扬 激昂大义。——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言辞激昂 直言诚挚地和直率地说 恕我直言 不顾(1).不回头看。《史记·刺客列传》:“於是 荆軻 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晋 袁宏 《后汉纪·灵帝纪》:“ 林宗 异而问之:‘甑破可惜,何以不顾?’ 叔达 曰:‘甑已破,视之无益。’” (2).不顾念;不照顾。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务在独乐,不顾众庶。”《楚辞·刘向<九叹·离世>》:“不顾身之卑贱兮,惜皇舆之不兴。” 王逸 注:“不敢顾念身之贫贱。” (3).不理会。《楚辞·九章·涉江》:“被明月兮珮宝珞,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四:“ 马周 初入京,至 灞上 逆旅,数公子饮酒,不顾 周 , 周 市斗酒濯足,众异之。”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五:“ 朱暮堂 不顾 汤富海 的意见,不满地说:‘非筛不行! 苏账房 !’” (4).不考虑;不顾忌。《韩非子·十过》:“耽於女乐,不顾国政,则亡之祸也。”《后汉书·列女传·太原王霸妻》:“君少修清节,不顾荣禄。”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奇谑二·帝王 * 》:“人有恣其淫性而不顾五伦,真禽兽也。” 魏巍 《东方》第三部第十章:“战士们不顾一切地在钢架上爬行。” 高第(1).经过考核,成绩优秀,名列前茅。《史记·儒林列传》:“一岁皆輒试,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其高第可以为郎中者,太常籍奏。” (2).常指科举中式。 唐 贾岛 《送陈商》诗:“联翩曾数举,昨登高第名。”《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儘有贫苦的书生向富贵人家求婚,便笑他阴沟洞里思量天鹅肉吃。忽然青年高第,然后大家懊悔起来,不怨悵自己没有眼睛,便嗟叹女儿无福消受。” (3).指科举中式者。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一四:“如此高材胜高第,头衔追赠薄三 唐 。” (4).指官吏的考绩优等。《汉书·儒林传·严彭祖》:“ 彭祖 为 宣帝 博士,至 河南 、 东郡 太守。以高第入为左冯翊。” 宋 叶适 《兵部尚书蔡公墓志铭》:“或疑‘天子圣德方日新,公少年论諫,盍顺导婉达’,由是不得高第。” (5).指学习成绩优异。 汉 赵岐 《<孟子>题辞》:“於是退而论集所与高第弟子 公孙丑 、 万章 之徒难疑答问。” (6).指高材生。《北齐书·儒林传·李铉》:“ 鉉 以乡里无可师者,遂与州里 杨元懿 、 河间 宗惠振 等结侣诣大儒 徐遵明 受业,居 徐 门下五年,常称高第。”《朱子语类》卷一○一:“看道理不可不子细。 程 门高第如 谢上蔡 、 游定夫 、 杨龟山 辈,下梢皆入禪学去。” 清 俞樾 《群经平议·论语二》“ 赐 不受命而货殖焉”:“故不曰商贾,而曰货殖, 子贡 以圣门高第,亦復为之。” 阴阴(1).幽暗貌。 唐 李端 《送马尊师》诗:“南入 商山 松路深,石牀溪水昼阴阴。” 宋 苏轼 《李氏园》诗:“阴阴日光淡,黯黯秋气蓄。” 沉从文 《从文自传·辛亥革命的一课》:“洗过了脸,我方走出房门,看看天气阴阴的,像要落雨的神气,一切皆很黯淡。” (2).深邃貌。 南朝 齐 谢朓 《直中书省》诗:“紫殿肃阴阴,彤庭赫弘敞。” (3).犹隐隐。微痛貌。《素问·咳论》:“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王冰 注:“脾气主右,故右胠下阴阴然深慢痛也。” 元 孟汉卿 《魔合罗》第二折:“一会家阴阴的腹痛似锥挑。”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二章:“他心里阴阴作痛。” 荫蔽覆盖。 关道(1).犹要道。《隋书·天文志上》:“江星不具,天下津河关道不通。” (2). 清 代管理海关事务的道员。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七年正月二十一日》:“此三等人如来 中国 ,必先在 英 请领执照,到口岸呈 英 领事请验,知照关道,便同 英 民一样看待。” 郑观应 《盛世危言·税则》:“应请明定章程,择三品以上官员曾任关道熟悉情形者为总税务司。” 子平传说 宋 有 徐子平 ,精于星命之学,故后世术士宗之。一说, 子平 ,名 居易 , 五季 人,尝与 * 道者 陈图南 同隐 华山 。见 清 翟灏 《通俗编·艺术》。因即以“子平”指星命之学。是一种根据星象或人的生辰八字推算人的命运的迷信方法。《西游记》第四二回:“先生子平精熟,要与我推看五星。” 清 董潮 《东皋杂抄·海昌陈相国二则》:“﹝相国﹞素善子平,遂索其二女干支,归舟推之。” 丝弦 《空印盒》第三场:“婆母年老去世了,就给奴家讲‘子平’。”参阅 清 顾张思 《土风录·子平算命》。 骏马骏足。即良马;跑得快的好马 少年古称青年男子,现在指人大约十岁到十五岁这个阶段 少年儿童读物 白皙白净;白而干净的; 白里透红的 王畿(1).古指王城周围千里的地域。《周礼·夏官·职方氏》:“乃辨九服之邦国,方千里曰王畿。” 孙诒让 正义:“方千里曰王畿者,谓建王国也……《大司马》云国畿,《大行人》云邦畿,义并同。” (2).泛指帝京。 晋 潘岳 《闲居赋》:“太夫人乃御板舆升轻轩,远览王畿。”《旧唐书·李光弼传》:“贼乘 鄴 下之胜,再犯王畿。” 明 何景明 《刘德徵上陵还有赠》诗:“已向西山瞻帝寝,更从北极眺王畿。” 五侯(1).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参见“ 五侯九伯 ”。 (2).指同时封侯的五人。 汉成帝 封其舅 王谭平 阿侯 、 王商 成都侯 、 王立 红阳侯 、 王根 曲阳侯 、 王逢时 高平侯 。见《汉书·元后传》。《文选·鲍照<数诗>》:“五侯相饯送,高会集 新丰 。” 李善 注:“《汉书》曰: 成帝 悉封舅 王谭 、 王立 、 王根 、 王逢时 、 王商 为列侯,五人同日封,故世谓之‘五侯’。” (3).指同时封侯的五人。 东汉 大将军 梁冀 擅权,其子 梁胤 、叔父 梁让 及亲属 梁淑 、 梁忠 、 梁戟 皆封侯。《后汉书·陈蕃传》:“前 梁氏 五侯,毒徧海内。” 李贤 注:“五侯谓 胤 、 让 、 淑 、 忠 、 戟 五人。” (4).指同时封侯的五人。 汉桓帝 封宦者 单超 新丰侯 、 徐璜 武原侯 、 左悺 上蔡侯 、 具瑗 东武阳侯 、 唐衡 汝阳侯 。《后汉书·宦者传·单超》:“五人同日封,故世谓之‘五侯’。” (5).泛指权贵豪门。 唐 韩翃 《寒食》诗:“日暮 汉 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明 刘绩 《早春寄白虚室》诗:“残雪未消双凤闕,春风先入五侯家。” 清 龚自珍 《摸鱼儿》词:“五侯门第非儂宅,賸可五湖同去。” 客舍旅馆;供旅客住宿的房屋 留宿(1) 为客人提供居住场所 (2) 停留下来过夜 今晚他就在这里留宿 县人(1).古代遂之属官。一说即县正。《左传·昭公四年》:“山人取之,县人传之。” 杨伯峻 注:“县人, 杜 注云:‘遂属’。据《周礼·遂人》,五县为遂,地官亦有县正,县人或即县正。” (2).同县之人。 清 王士禛 《居易录》:“ 任少京兆 弘嘉 ,字 葵尊 ,亦县人也。” 佳期(1) 婚期 (2) 情人约会的日期、时间 赏地赏赐田地。《周礼·夏官·司勋》:“司勋掌六卿赏地之灋,以等其功。” 郑玄 注:“赏地,赏田也。” 唐 韩翃 《赠别成明府赴剑南》诗:“公门輒无事,赏地能相亲。” 赋诗吟诗;写诗。《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 唐 王维 《慕容承携素馔见过》诗:“纱帽乌皮几,閒居懒赋诗。”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他生长在 北平 的书香门第,下棋,赋诗,作画,很自然地在他的生活里占了很多的时间。” 行人步行的人。古指出行的人;出征的人;又作使者的通称 会其行人发露,瓒亦枭夷,故使锋芒错缩,厥图不果。——《三国演义》 行人驻足听。——《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行人弓箭各在腰。——唐· 杜甫《兵车行》 过者问行人 行人但云点行频 魏公子(1).指 信陵君 。 唐 高适 《题李别驾壁》诗:“礼乐遥传 鲁 伯禽 ,宾客争过 魏公子 。” 唐 曹邺 《将赴天平职书怀寄翰林从兄》诗:“况我 魏公子 ,相顾不相疑。” (2).指 魏文帝 曹丕 。 唐 王维 《送魏郡李太守赴任》诗:“遥思 魏公子 ,復忆 李将军 。” 赵殿成 笺注:“ 魏公子 ,谓 魏文帝 。 曹子建 《公讌诗》:‘公子敬爱客,终宴不知疲。’ 李善 註:‘公子谓 文帝 ,时 武帝 在,为五官中郎也。’” 自怜亦作“ 自怜 ”。自伤;自我怜惜。 汉 王褒 《九怀·通路》:“阴忧兮感余,惆悵兮自怜。” 晋 束晳 《贫家赋》:“行乞贷而无处,退顾影以自怜。” 北齐 颜之推 《神仙》诗:“镜中不相识,捫心徒自怜。” 唐 岑参 《初授官题高冠草堂》诗:“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宋 欧阳修 《三日赴宴口占》:“共喜流觴修故事,自怜霜鬢惜年华。” 鲁迅 《南腔北调集·学生和玉佛》:“惊扰詎云妄?奔逃只自怜。” 见“ 自怜 ”。 寂寞(1) 冷清孤单;清静 寂寞难耐 (2) 静寂无声 前时从前,以前。《史记·项羽本纪》:“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众乃皆伏。” 唐 韩愈 《柳子厚墓志铭》:“ 子厚 前时少年,勇於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 宋 晏几道 《踏莎行》词:“雪尽寒轻,月斜烟重,清懽犹计前时共。” 潘漠华 《雨点》:“站在门口探头向房内一看,前时那个伙计迎身出来。” 博士(1) 古代学官名。六国时有博士,秦因之。唐有太学博士、算学博士等,皆教授官。明清仍之,稍有不同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 博通古今的人 (3) 学位名。学位的最高一级 文学博士 医学博士 (4) 古代对茶坊伙计、手工艺者的尊称,犹后世称人为师傅 茶博士 酒博士 低眉形容顺从或和善的样子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知己(1) 了解、赏识自己 (2) 亲密的朋友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莫愁前路无知己。——唐· 高适《别董大》 (3) 彼此相互了解而关系密切的 知己话 将无莫非。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德行》:“太保居在 正始 中,不在能言之流;及与之言,理中清远。将无以德掩其言?”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四:“顷一夕,忽梦以罪贬海上,何耶?将无是乎?” 东归指回故乡。因 汉 唐 皆都 长安 ,中原、 江 南人士辞京返里多言东归。 三国 魏 曹操 《苦寒行》:“我心何怫鬱,思欲一东归。” 唐 郑谷 《送京参翁先辈归闽中》诗:“解印东归去,人情此际多。” 唐 郑谷 《贺进士骆用锡登第》诗:“春榜到春晚,一家荣一乡……好是东归日,高槐蕊半黄。”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