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古诗文:

 

古诗 送赵几道赴台州录事
朝代 宋代
作者 薛师石
释义

送赵几道赴台州录事原文

应前绠汲何从来,清流海底通九垓。
天河地脉濦旋转,上中下井躔三台。
满城桃花二仙种,方广金殿三门天。
一时会上几许人,若匪佛种应仙才。
于公徒知高其闾,岂识大化非胚胎。
今兹送言暂相别,诗规笔诲纷崔嵬。
傅说明星定入梦,方朔迹秽空谐诙。
不昵不阿予与汝,古交淡淡无嫌猜。

诗词问答

问:送赵几道赴台州录事的作者是谁?答:薛师石
问:送赵几道赴台州录事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薛师石的名句有哪些?答:薛师石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何从

(1).犹怎么办。多用于对问题的抉择。《史记·大宛列传》:“﹝ 宛 贵人﹞约曰:‘ 汉 毋攻我。我尽出善马,恣所取,而给 汉 军食。即不听,我尽杀善马,而 康居 之救且至…… 汉 军熟计之,何从?’”

(2).从何处,从哪儿。 三国 魏 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然经怪此意,尚未熟悉於足下,何从便得之也?” 金 王若虚 《论语辨惑四》:“不知仕之所以见理明白,灼知千古治乱者,何从而得之?” 鲁迅 《书信集·致曹聚仁》:“ 中国 文字如此之难,工农何从看起?”

(3).犹何尝,何曾。《白雪遗音·马头调·又是想来》:“一片的假意,哄奴到如今,何从有真心。”《红楼梦》第一百回:“我这个丫头,在家忒瞧不起我,我何从还是个娘?”

清流

(1).清澈的流水。《汉书·补乐志》:“ 郑 卫 之声兴则淫辟之化流,而欲黎庶敦朴家给,犹浊其源而求其清流,岂不难哉!” 晋 左思 《吴都赋》:“树以青槐,亘以緑水,玄荫耽耽,清流亹亹。” 宋 苏轼 《和子由闻子瞻将如终南太平宫溪堂书》:“譬如倦行客,中路逢清流。”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四·内江石壁鱼》:“后破之,乃有一鱼跃出,其中泓然清流也。” 瞿秋白 《饿乡纪程》三:“ 环溪 的清流禾稼,也曾托我的奇思遐想。”

(2).喻指德行高洁负有名望的士大夫。《三国志·魏志·桓阶陈羣等传评》:“ 陈羣 动仗名义,有清流雅望。” 宋 欧阳修 《朋党论》:“ 唐 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 昭宗 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 黄河 ,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 唐 遂亡矣。” 清 顾炎武 《梓潼篇赠李中孚》:“读书通大义,立志冠清流。” 李大钊 《混充牌号》:“社会上有一二清流学者,很得大众的信仰。”

(3).晚 清 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政治派别的名称。他们评议时政,上疏言事,弹劾大臣,指斥宦官,对外反对列强蚕食,对内主张整饬纪纲。 中 法 战争前后,清流繁衍为前后两辈。前清流奉军机大臣 李鸿藻 为魁首,后清流以户部尚书 翁同龢 为支柱。 光绪帝 亲政后,他们以拥帝相标榜,称为帝党,以别于当权的后党。

(4).比喻政治清明。《后汉书·杨震传》:“臣伏惟陛下以边境未寧,躬自菲薄,宫殿垣屋倾倚,枝柱而已,无所兴造,欲令远近咸知政化之清流, 商邑 之翼翼也。”

海底

(1) 海洋的底部

(2) 海床

九垓

(1).亦作“ 九畡 ”、“ 九陔 ”。中央至八极之地。《国语·郑语》:“王者居九畡之田,收经入以食兆民。” 韦昭 注:“九畡,九州之极数。” 晋 葛洪 《抱朴子·审举》:“今普天一统,九垓同风。” 北齐 魏收 《枕中篇》:“九陔方集,故眇然而迅举;五纪当定,想窅乎而上征。”《明史·韩爌传》:“念先帝临御虽止旬月,恩膏实被九垓。”

(2).亦作“ 九阂 ”、“ 九陔 ”。九层。指天。《文选·司马相如<封禅文>》:“上畅九垓,下泝八埏。” 李善 注:“垓,重也……言其德上达於九重之天。”《汉书·礼乐志》:“专精厉意逝九阂,纷云六幕浮大海。” 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阂亦陔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日未移晷,周章九陔。” 晋 郭璞 《游仙诗》之六:“升降随长烟,飘飘戏九垓。” 唐 吴筠 《秋日彭蠡湖中观庐山》诗:“ 董氏 出六合,王君升九垓。”

天河

银河

地脉

迷信的人讲风水时描述地形好坏时的用词

旋转

绕一个轴转动

车轮在旋转

中下

(1).指古代田地或赋税等级的第六等。《书·禹贡》:“﹝ 兗州 ﹞厥田惟中下。” 孔 传:“田第六。”《书·禹贡》:“﹝ 雍州 ﹞厥赋中下。” 孔 传:“赋第六。”

(2).中等里的下等。 宋 何薳 《墨经·松》:“明不足而黄者,曰黄明松,品惟中下。”

(3).指中策和下策。《后汉书·乌桓鲜卑传论》:“然制御上略,歷世无闻; 周 汉 之策,仅得中下。” 明 袁宏道 《感事》诗:“边防自古无中下,朝论於今有是非。”

三台

(1).古代天子有灵台、时台、囿台,合称三台。《初学记》卷二四引 汉 许慎 《五经异义》:“天子有三臺,灵臺以观天文,时臺以观四时施化,囿臺以观鸟兽鱼鱉。”

(2). 汉 因 秦 制,以尚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谒者为外台,合称三台。《后汉书·袁绍传》:“坐召三臺,专制朝政。” 李贤 注引《晋书》:“ 汉 官,尚书为中臺,御史为宪臺,謁者为外臺,是谓三臺。” 宋 司马光 《赠太子太傅康靖李公挽词》:“十郡餘恩在,三臺故吏多。”

(3).指 三国 魏 曹操 所建 铜雀台 、 金虎台 、 冰井台 。故址在今 河北 临漳县 三台村 。《文选·左思<魏都赋>》:“飞陛方輦而径西,三臺列峙以峥嶸。” 张载 注:“ 铜爵园 西有三臺,中央有 铜爵臺 ,南则 金虎臺 ,北则 冰井臺 。”后 北齐 文帝 在旧基上加以扩建,改 铜爵 曰 金凤 , 金虎 曰 圣应 , 冰井 曰 崇光 。见《北史·齐纪中》。 唐 孟云卿 《邺城怀古》诗:“三臺竟寂寞,万事良难固。”

(4).曲调名。《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十五·三台词序》:“ 刘禹锡 《嘉话録》曰:‘三臺送酒,盖因 北齐 高洋 毁 铜雀臺 ,筑三个臺,宫人拍手呼上臺送酒,因名其曲为《三臺》。’” 唐 王建 《江南三台词》:“朝愁暮愁郎老,百年几度《三臺》。”

(1).星名。《晋书·天文志上》:“三台六星,两两而居……在人曰三公,在天曰三台,主开德宣符也。西近文昌二星曰上台,为司命,主寿。次二星曰中台,为司中,主宗室。东二星曰下台,为司禄,主兵,所以昭德塞违也。” 元 李好古 《张生煮海》第二折:“望 黄河 一股儿浑流派,高衝九曜,远映三台。”

(2).喻三公。《后汉书·杨震传》:“蛇鱣者,卿大夫服之象也。数三者,法三台也。先生自此升矣。” 唐 高适 《奉酬睢阳李太守》诗:“三台冀入梦,四岳尚分忧。” 元 无名氏 《渔樵记》第二折:“但有日官居八座,位列三台,日转千堦,头直上打一轮皁盖,那其间谁敢道我负薪来。” 清 陈梦雷 《西洋贡狮子赋》:“叶梦兆三台之尊,入朝肃五坊之乐。”参见“ 三公 ”。

桃花

亦作“ 桃华 ”。1.桃树所开的花。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物色》:“‘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 唐 张志和 《渔父》词之一:“ 西塞 山前白鷺飞,桃花流水鱖鱼肥。” 元 贯云石 《折桂令·送春》曲:“落日啼鹃,流水桃花。” 清 龚自珍 《宋先生述》:“朱书如桃华,日罄五七十纸。” 杨朔 《海市》:“年年桃花开时,就像那千万朵朝霞到海岛上来。”

(2).形容女子容貌。 唐 温庭筠 《照影曲》:“桃花百媚如欲语,曾为无双今两身。” 清 徐士銮 《宋艳·驳辨》:“诗云:一从蕙死兰枯后,刚道桃花好面皮。”

(3).指桃花马。 唐 岑参 《玉门关盖将军歌》:“桃花叱拨价最殊,骑将猎向城南隅。” 宋 郭昭符 《秋日同知州潘赞善朝阳岩闲望归郡中书事》诗:“画橈渌水沙棠轻,朱鞅追风桃花速。”

(4).“ 桃花水 ”的省称。指春汛。 宋 苏轼 《次韵王定国南迁回见寄》:“相逢为我话留滞,桃花春涨孤舟起。”

(5).病名。癣的一种。 清 陆长春 《香饮楼宾谈·徐氏二女》:“次女犯桃花百日,为美玉之玷。”

仙种

(1).仙界的品种。 宋 无名氏 《水调歌头·寿徐枢》词:“桃培万岁,千年仙种又栽莲。”

(2).喻指出身高贵的人。 明 屠隆 《綵毫记·宫禁生谗》:“娘娘是瑶臺仙种,况兼那宠冠诸宫。衣冠贵族门楣重,怎比那娼女遭逢?”

方广

(1).面积;范围。《宣和遗事》后集:“又如此行十餘日,方至一小城,云是 西污州 ……其中方广不甚大,有屋数十间,皆頽弊。”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钞·南海盘陀石》:“ 武当山 圣帝金殿,方广不踰二丈,虽容千人,亦復不窄。”

(2).佛教语。大乘经典、教义的通称。其言富、其理正,故名。亦借指佛教。《文选·王屮<头陀寺碑文>》:“方广东被,教肄南移。” 吕延济 注:“方广,佛号也。” 隋 吉藏 《胜鬘宝窟》卷中:“方广者,是大乘经之通名也……理正为方,言富为广。”

(3).指佛寺。 清 金人瑞 《敬生诵经宝林寺访之作》诗:“不然何今日,含泪访方广。”

金殿

金饰的殿堂,指帝王的宫殿

金殿玉楼

三门

(1).古代天子都城四面各有三门。《周礼·考工记·匠人》:“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郑玄 注:“天子十二门,通十二子。” 孙诒让 正义:“云‘天子十二门’者,四旁各三门,总十二门。”

(2).古代诸侯宫殿有三门:库门、雉门、路门。《礼记·明堂位》“天子应门” 汉 郑玄 注:“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 鲁 有库、雉、路,则诸侯三门与!” 孔颖达 疏:“此经有库门、雉门,又《檀弓》云:‘ 鲁庄公 之丧,既葬,而絰不入库门。’ 定 二年‘雉门灾’。是 鲁 有库、雉,则又有路门,可知 鲁 既有三门,则餘诸侯亦有三门。” 清 夏炘 《学礼管释·释庙位昭穆》引 敖继公 曰:“诸侯三门库、雉,路。则库门为大门,左宗庙,右社稷。” 清 龚自珍 《燕昭王求仙台赋》:“重以三门六衢,上輦蓾车,下不通清渠。”

(3).比喻人品形成的三种途径:禽门、人门、圣门。 汉 扬雄 《法言·修身》:“天下有三门:由於 * ,入自禽门;由於礼义,入自人门;由於独智,入自圣门。”

(4).占验家立休、生、伤、杜、景、死、惊、开为八门。以休、生、开三门为吉,余为凶,故以“三门”指休门、生门、开门,取其吉义。《奇门遁甲·四时通用八门捷法》:“凡每日出入用事,从开、休、生三门,大吉。”《后汉书·文苑传·高彪》:“天有太一,五将三门;地有九变,丘陵山川。” 李贤 注:“《太一式》:‘凡举事皆欲发三门,顺五将。’发三门者,开门、休门、生门。” 唐 玄宗 《赐道士邓紫阳》诗:“《太乙》三门诀, 元君 六甲符。”后世行师临战,仿休、生等八门而布阵,三门所指亦同。 南朝 梁简文帝 《从军行》:“三门应遁甲,五垒学神兵。” 唐 杨炯 《昭武校尉曹通神道碑》:“登坛拜将,授鉞行师,开《太乙》之三门,闭《阴符》之六甲。”

(5).指寺院大门。《释氏要览·住处》:“凡寺院有开三门者,只有一门亦呼三门者何也?《佛地论》云:‘大宫殿,三解脱门为所入处。大宫殿喻法空涅槃也,三解脱门谓空门、无相门、无作门。’今寺院是持戒修道、求至涅槃人居之,故由三门入也。” 北周 庾信 《至老子庙应诏》诗:“三门临 苦县 ,九井对 灵谿 。” 元 王实甫 《破窑记》第二折:“呀!他在我三门下写下两句诗。” 明 何景明 《游洪法寺塔园土山》诗:“三门上岌嶪,玉柱撑云露。”

(6).泛指大门或外门。《红楼梦》第五二回:“成年家只在三门外头混,怪不得不知道我们里头的规矩。”

(7).山名。一名 三门山 ,又名 砥柱 。在 河南 陕县 东北的 黄河 之中。其山有中神门、南鬼门、北人门三门,故名。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山穿既决,水流疎分,指状表目,亦谓之 三门 矣。” 唐 黄滔 《融结为河岳赋》:“ 三门 九曲,竞呈昇没之源; 太华 维 嵩 ,交闢奔衝之路。” 金 王渥 《三门津》诗:“大河 三门 险,神 禹 万世功。”

时会

(1).犹时见。古代帝王不定期地朝会四方诸侯。《周礼·秋官·大行人》:“时会以发四方之禁,殷同以施天下之政。” 郑玄 注:“时会,即时见也,无常期。” 睡虎地 秦 墓竹简《为吏之道》:“命书时会,事不且须。” 宋 苏轼 《论齐侯卫侯胥命于蒲》:“《周礼》,大宗伯掌六礼以诸侯见王为文,乃有春朝、夏宗、秋覲、冬遇、时会、众同之法。”

(2).当时的机遇或特殊情况。 汉 班彪 《北征赋》:“故时会之变化兮,非天命之靡常。” 宋 苏轼 《广州东莞县资福寺舍利塔铭》:“其见伏去来,皆有时会,非偶然者。”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五:“佛法因缘有时会,兴废非人力歟。”

(3).时机;时候。 清 吴趼人 《杂说》:“此非后生者之具有特别聪明也,老人不幸未生於此时会也。” 郭沫若 《盲肠炎·为‘五卅’ * 怒吼》:“同志们,时会到了,我们赶快团结起来奋斗!” 李大钊 《“今”与“古”》:“他以为真理不是于任何时会的好机会中可以寻得的。”

许人

(1).应允与人;许诺于人。《战国策·韩策二》:“老母在, 政 身未敢以许人也。” 汉 贾谊 《新书·匈奴》:“梦中许人,觉且不背其信;陛下已诺,若日出之灼灼。” 唐 陈子昂 《送东莱王学士无竞》诗:“宝剑千金买,平生未许人;怀君万里别,持赠结交亲。”

(2).指女子许配人家。 唐 于濆 《宫怨》诗:“父兄未许人,畏妾事姑舅。”《二刻拍案惊奇》卷三:“眼见得 丹桂 命硬,做了望门寡妇,一时未好许人。” 清 李渔 《蜃中楼·婚诺》:“两个舍姪女,都不曾许人。”

(3).称许他人。 宋 吴处厚 《青箱杂记》卷二:“ 颖 自负文学,少许人,谈论多所折难。”

佛种

佛教谓成佛之因。《华严经·明法品》:“復次於众生田中,下佛种子,是故能令佛种不断。” 南朝 梁 沉约 《述僧设会论》:“此法既冥,则僧非佛种,佛种既离,则三宝坠于地矣。” 唐 法藏 《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一:“菩萨所行名为佛种。”

仙才

(1).道教谓成仙者的资质。 晋 郭璞 《游仙诗》:“ 燕昭 无灵气, 汉武 非仙才。”

(2).超凡越俗的才华。 宋 王得臣 《麈史》卷中:“ 庆历 间, 宋景文 诸公在馆,尝评 唐 人之诗,云‘ 太白 仙才, 长吉 鬼才’,其餘不尽记也。” 明 屠隆 《彩毫记·脱靴捧砚》:“矢口立成,妙丽如此,真仙才也!” 清 龚自珍 《台城路》词:“明月 扬州 ,古来英丽,端合仙才人住。”

公徒

(1).诸侯的步兵。《诗·鲁颂·閟宫》:“公徒三万,贝胄朱綅。” 高亨 注:“徒,步兵。每辆兵车随有徒兵约三十人,兵车千辆有徒兵三万。”《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公徒释甲执冰而踞,遂逐之。 孟氏 使登西北隅,以望 季氏 。见 叔孙氏 之旌,以告。 孟氏 执 郈昭伯 ,杀之于南门之西,遂伐公徒。”

(2).指乡勇。 陈璞 《三元里忆辛丑乡勇杀虏事》诗:“异类人心愤,乡愚胆战麤。国殤今共礼,贝胄愧公徒。”

(3).指刑罚。 元 关汉卿 《蝴蝶梦》第二折:“孩儿每万千死罪犯公徒,那廝每情理难容。” 元 郑光祖 《周公摄政》第二折:“便教臣身居冢宰为阿保,这一遍公徒也不小。”

大化

(1).谓化育万物。《荀子·天论》:“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

(2).谓人生的重要变化。《列子·天瑞》:“人自生至终,大化有四:婴孩也,少壮也,老耄也,死亡也。”

(3).指生命。 晋 陶潜 《还旧居》诗:“常恐大化尽,气力不及衰。” 明 唐寅 《刘太仆墓志铭》:“大化奄忽,投轨泉途。”

(4).指宇宙,大自然。 三国 魏 曹植 《九愁赋》:“嗟大化之移易,悲性命之攸遭。” 晋 陶潜 《神释》诗:“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清 周亮工 《岁暮远为客嘉平廿四日赋》:“昭昭大化内,岂有私阳春。”

(5).广远深入的教化。《书·大诰》:“肆予大化诱我友邦君。” 孔颖达 疏:“故我大为教化,劝诱我所友国君,共伐叛逆。”《新唐书·陈子昂传》:“陛下方兴大化,而太学久废,堂皇埃芜,《诗》《书》不闻,明詔尚未及之,愚臣所以私恨也。” 傅尃 《拟城南读书》诗:“乐静可言仁,大化浩穹宇。”

(6).佛教语。指佛的教化。《法华玄义》:“説教之纲格,大化之筌蹄。”

胚胎

(1)

(2) 人类从受孕到妊娠第三个月的胎体

(3) 多细胞生物的早期发育阶段

(4) 泛指事物的萌芽

今兹

(1).今此;现在。《诗·小雅·正月》:“今兹之正,胡然厉矣。”《左传·昭公三年》:“今兹吾又将来贺。” 唐 萧至忠 《陪幸五王宅》诗:“畴昔王门下,今兹制幸晨。” 明 刘基 《郁离子·天地之盗》:“今兹备矣,而民不言,是怨不在口而在腹也。”

(2).今年。《左传·僖公十六年》:“今兹 鲁 多大丧,明年 齐 有乱。” 杜预 注:“今兹,此岁。”《后汉书·明帝纪》:“昔岁五穀登衍,今兹蚕麦善收。” 唐 韩愈 《潮州祭神文》之五:“今兹无有水旱雷雨风火疾疫为灾。”

相别

谓彼此分别。 宋 苏轼 《和子由宿逍遥堂》序:“﹝余﹞以为今者宦游相别之日浅,而异时退休相从之日长。”《古今小说·杨谦之客舫遇侠僧》:“﹝ 庞老人 ﹞请众老人吃些酒食,各人相别。”

闹别扭。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伯喈拒婚》:“他势压朝班,威倾京国,你却与他相别;只怕他转日迴天,那时须有个决裂。” 钱南扬 校注:“别,即闹别扭之意。”

崔嵬

(1) 有石头的土山

慎事关门并早归,眼前恩爱隔崔嵬。——《 * 》

(2) 高大;高耸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楚辞·屈原·涉江》

仙峰巅险峻岭崔嵬。——《封神演义》

明星

有名的或技巧非常高的表演者;旧时也指交际场中有名的女子

电影明星

足球明星

全明星阵容

全明星队

交际明星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唐· 杜牧《阿房宫赋》

入梦

指睡着( zháo ),有时也指别人出现在自己的梦中

方朔

汉 东方朔 的省称。其为人诙谐善辩,相传为岁星化身,有偷仙桃、骑步景驹、献风声木等传说。事见 汉 郭宪 《东方朔传》。 唐 蒋防 《玄都楼桃》诗:“红輭满枝须作意,莫交 方朔 施偷将。” 明 何景明 《田子行》:“ 汉王 不好 相如 赋, 方朔 谁知是岁星。” 明 徐渭 《对明篇》:“詼谐 汉 庭 方朔 老,如闻永谢 长安 道。”

谐诙

诙谐。 柳亚子 《夜梦陶公醒而赋此》:“闻道网罗无羽翼,如何谈笑有谐詼?”

不阿

不曲从,不逢迎。《管子·君臣下》:“能据法而不阿,上以匡主之过,下以振民之病者,忠臣之所行也。”《后汉书·袁敞传》:“ 敞 廉劲不阿权贵,失 邓氏 旨,遂 * 。”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宗藩·辽王贵烚罪恶》:“谈者反谓 洪 不阿 江陵 ,欲存 辽 得罪。真説梦耳。” 萧乾 《栗子·参商》四:“他有着黑亮的眼珠,整齐的牙齿,和一条倔强不阿的灵魂。”

淡淡

(1) 形容颜色浅淡

云溪花淡淡。——唐· 杜甫《行次盐亭》

淡淡的浮云

淡淡的远山

(2) 隐隐约约的样子

淡淡焉,若有物存,莫识其状。——《列子·汤问》

(3) 水波动的样子

绿池泛淡淡,青柳何依依。——潘岳《金谷集作》

无嫌

(1).无可嫌疑处;没有疑忌。《礼记·坊记》:“子云:夫礼,坊民所淫,章民之列,使民无嫌,以为民纪者也。” 郑玄 注:“嫌,嫌疑也。”《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公﹞以﹝ 毕諶 ﹞为相” 裴松之 注引 晋 王沉 《魏书》:“此上下相疑之秋也,虽以无嫌待之,犹惧未信;如有所除,则谁不自危?” 唐 杜甫 《送张十二参军赴蜀州》诗:“皇华吾善处,於汝定无嫌。” 宋 曾巩 《过介甫归偶成》诗:“结交谓无嫌,忠告期有补。”

(2).犹无妨。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作鱼鲊》:“作裹鮓法……有茱萸、橘皮则用,无亦无嫌也。”

随便看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Suppu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6:3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