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平郴蛮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杨冠卿 |
释义 | 平郴蛮原文孽狐鬼啸篁竹,红绡帕首郴江曲。万牛脔炙瓮行酒,党伍穰穰萃林薮。 牙璋夜半起兵符,云旗驿骑争驰驱。 搜原剔薮歼渠魁,巢颠子覆苕苇枯。 虎臣献凯锡珪组,玉帛金钱充栋宇。 追踪汉相不言功,山河带砺传无穷。 诗词问答问:平郴蛮的作者是谁?答:杨冠卿 参考注释鬼啸亦作“ 鬼歗 ”。鬼长叫声。 唐 吴融 《彭门用兵后经汴路》诗之三:“风吹白草人行少,月落空城鬼啸长。” 清 谭嗣同 《城南思旧铭序》:“余夜读,闻白杨号风,閒杂鬼歗。” 篁竹(1).竹名。 晋 戴凯之 《竹谱》:“篁竹坚而促节,体圆而质坚,皮白如霜粉,大者宜行船,细者为笛。” (2).竹丛。《汉书·严助传》:“臣闻 閔 非有城郭邑里也,处谿谷之间,篁竹之中。” 唐 韩愈 《送区册序》:“夹江荒茅篁竹之间,小吏十餘家。”《资治通鉴·唐僖宗光启元年》:“ 潮 为之谋,伏壮士数十人于篁竹中,伺 绪 至,挺剑大呼跃出,就马上擒之。” 红绡红色薄绸 半匹红绡一丈绫。——唐· 白居易《卖炭翁》 一曲红绡不知数。——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帕首(1).裹头之巾。 唐 韩愈 《送郑尚书序》:“大府帅或道过其府,府帅必戎服,左握刀,右属弓矢,帕首袴鞾,迎郊。” 宋 刘直庄 《贺制置李尚书》:“緑沉金锁,帐环百万之精兵;帕首 * ,庭列诸屯之大将。”《宋史·后妃传上·章献明肃刘皇后》:“ 柴氏 、 李氏 二公主入见,犹服髲鬀。太后曰:‘姑老矣。’命左右赐以珠璣帕首。” 明 王逢 《天门行》:“烹羊椎牛醉以酒,腰缠白带红帕首。” (2).裹头。 唐 韩愈 《元和圣德诗》:“以锦缠股,以红帕首。”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一:“禽 蜚 、 志葵 ,进围 松江 ,冒 蜚 军帕首入其城,陷之。” 胡人凤 《法华乡志》:“众勇丁转炮向堂上,一时红巾皆出腰间,纷纷然互相帕首。” 江曲江水曲折处。《宋书·谢晦传》:“齐轻舟於江曲,殄鋭敌其皆湮。” 唐 李涉 《牧童词》:“朝牧牛,牧牛下江曲;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清 方朝 《碧落洞》诗:“日暮棹秋水,烟花满江曲。” 脔炙烤肉片。 唐 韩愈 《元和圣德诗》:“万牛臠炙,万瓮行酒。”《资治通鉴·后唐明宗长兴元年》:“ 洪 ( 姚洪 )曰:‘老贼!汝昔为 李氏 奴,扫马粪,得臠炙,感恩无穷。’” 胡三省 注:“臠……肉作片也。炙……燔肉也。” 行酒(1).依次斟酒。《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灌夫 不悦,起行酒,至 武安 , 武安 膝席曰:‘不能满觴。’” 唐 王建 《失钗怨》诗:“双杯行酒六亲喜,我家新妇宜拜堂。” 清 侯方域 《宁南侯传》:“司徒公尝役使之,命以行酒。” 李广田 《冬景》:“三揖既毕,大家才又回到筵席上继续行酒猜枚。” (2).监酒,在席间主持酒政。《史记·齐悼惠王世家》:“ 高后 令 朱虚侯 刘章 为酒吏。 章 自请曰:‘臣,将种也,请得以军法行酒。’” 清 余怀 《板桥杂记·雅游》:“每开筵宴,则传呼乐籍,罗綺芬芳,行酒纠觴,留髠送客。” 党伍党徒;党羽。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六:“国家将相之任,文武之道,咸归此二人,因公立党伍,甚於水火。”《三国演义》第二十回:“近日 操 贼弄权,欺压君父,结连党伍,败坏朝纲。” 穰穰1.丰熟貌。 林薮(1).山林与泽薮。《管子·立政》:“修火宪,敬山泽,林藪积草,天财之所出,以时禁发焉。” 晋 左思 《魏都赋》:“隰壤瀸漏而沮洳,林藪石留而芜秽。” 唐 李白 《大猎赋》:“穷遐荒,荡林藪,扼士狛,殪天狗。” 明 郑若庸 《玉玦记·赏花》:“或密或疎的林藪,葳葳蕤蕤。” 清 方文 《送薪行·答胡公峤》:“侵晨持斧出,刈薪向林藪。” (2).指山野隐居的地方。 汉 蔡邕 《荐皇甫规表》:“藏器林藪之中,以辞徵召之宠。” 晋 葛洪 《抱朴子·释滞》:“ 周党麟 跱于林藪,而无损 孝文 之刑厝也。” 唐 钱起 《送褚人落第东归》诗:“ 汉 家侧席明扬久,岂意遗贤在林藪。” 清 金农 《蒲州刘高士隐居不仕时时断炊作诗慰之》之一:“林藪惟知味道腴,长贫何用计华枯。” (3).比喻事物聚集的处所。 汉 班固 《典引》:“是时圣上……屡访群儒,諭咨故老,与之斟酌道德之渊源,肴覈仁谊之林藪。”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裴僕射 ,时人谓为言谈之林藪。”《历代名画记·论鉴识收藏购求阅玩》“购求至宝,归之如云,故内府图书谓之大备”注:“国初左僕射 萧瑀 及 许善心 、 杨素 、 褚安福 家并进图画,兼 隋 代所有,乃成林藪。” 牙璋(1).古代的一种兵符。《周礼·春官·典瑞》:“牙璋以起军旅,以治兵守。”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牙璋瑑以为牙。牙齿,兵象,故以牙璋发兵,若今时以铜虎符发兵。”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辩证一》:“牙璋,判合之器也,当於合处为牙,如今之‘合契’。牙璋,牡契也。以起军旅,则其牝宜在军中,即虎符之法也。” 宋 叶适 《上李签院启》:“制牙璋玉节之符,董熊士虎臣之用。” (2).借指将帅。 唐 杨炯 《从军行》:“牙璋辞凤闕,铁骑绕 龙城 。” 明 徐复祚 《投梭记·恣劫》:“铜虎承恩日,牙璋发斾时。” 夜半见“半夜” 今夜半。——明· 魏禧《大铁椎传》 起兵出兵;兴兵 云旗亦作“ 云旂 ”。 1.以云为旗。《楚辞·九歌·东君》:“驾龙輈兮乘雷,载云旗兮委蛇。” 王逸 注:“以云为旌旗。” (2).画有熊虎图案的大旗。《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拖蜺旌,靡云旗。” 张守节 正义:“ 张 云:‘画熊虎於旌,似云气也。’”《文选·张衡<东京赋>》:“龙輅充庭,云旗拂霓。” 薛综 注:“旗谓熊虎为旗,为高至云,故曰云旗也。” 唐 钱起 《送鲍中丞赴太原军营》诗:“云旂临塞色,龙笛出关声。” 刘师培 《文说·宗骚》:“云旗星盖,遽宇高堂,靃靡千古,鏤错万状。” 驿骑(1).驿马。《汉书·高帝纪下》“ 横 惧,乘传诣 雒阳 ” 唐 颜师古 注:“传者,若今之驛。古者以车,谓之传车,其后又单置马,谓之驛骑。” 宋 苏辙 《次韵子瞻和渊明饮酒》之十:“边候失晨夜,驛骑驰中涂。” 明 何景明 《鲥鱼》诗:“白日风尘驰驛骑,炎天冰雪护江船。” 清 吴兆骞 《出关》诗:“边楼回首削嶙峋,篳篥喧喧驛骑尘。” (2).乘马送信、传递公文的人。《汉书·丙吉传》:“尝出,适见驛骑持赤白囊,边郡发犇命书驰来至。驭吏随驛骑至公车刺取。” 唐 刘禹锡 《平齐行》之一:“驛骑函首过 黄河 ,城中无贼天气和。” 元 耶律楚材 《寄平阳净名润老》诗:“驛骑新从 平水 廻,知公无恙笑颜开。”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飞鸟使》:“ 蕃 中飞鸟使,中国之驛骑也。” (3).犹骑驿。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一:“处士正书倣 欧率更 ,而间以《黄庭》之意行之,处士意在以劲婉驛骑两家。”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五:“ 江阴 戚三郎 ,觅妇 王 ,能为驛骑者,予多金。” 驰驱(1) 飞驰 策马驰驱 (2) 奔走效力,尽全力效劳 渠魁首领;头领 夜入贼巢,斩其渠魁 颠子疯癫的人。 明 李介 《天香阁随笔》卷一:“予时一饮诸楼中,醉则卧于瀨上,两傍观者輒相语为颠子云。” 清 曹寅 《小游仙》诗之十一:“剪纸为驴叶作舟,倒倾 三峡 説奇游。傍人不信呼颠子,囊底餘粮尽石头。” 田汉 《获虎之夜》:“是的,我是跟他一样颠的,我怕我会变成他那一样的颠子呢。” 虎臣(1).比喻勇武之臣。《诗·鲁颂·泮水》:“矫矫虎臣,在泮献馘。”《后汉书·班勇传》:“ 孝明皇帝 深惟庙策,乃命虎臣,出征 西域 ,故 匈奴 远遁,边境得安。” 唐 韩愈 《奉酬振武胡十二丈大夫》诗:“倾朝共羡宠光频,半岁迁腾作虎臣。” (2).指虎贲氏之官。《书·顾命》:“乃同召太保 奭 、 芮伯 、 彤伯 、 毕公 、 卫侯 、 毛公 、 师氏 、虎臣、百尹、御事。” 孔 传:“虎臣,虎賁氏。”参见“ 虎賁 ”。 献凯献捷。 唐 骆宾王 《在军中赠先还知己》诗:“献凯多惭 霍 ,论封几谢 班 。” 明 刘基 《战城南》诗:“小臣献凯 未央殿 ,陛下垂拱安无为。” 清 孙枝蔚 《酬无言见寄四韵》:“献凯劳诸将,先宽异俗愁。” 珪组(1).玉圭与印绶。引申指爵位、官职。《晋书·张轨传论》:“綰累叶之珪组,赋絶域之琛賨。”《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既袭珪组,对扬王命。” 刘良 注:“珪,诸侯所执也;组,綬,所以繫印者也。” 唐 李缜 《奉和郎游仙岩四瀑布》:“符守分珪组,放情在丘峦。” 清 翁荃 《田家诗拟陶》:“珪组岂不荣,日与倾危俱。” (2).借指文武官员。《清朝野史大观·清朝艺苑一·圣武成功诗》:“珪组充溢,髦倪抃舞。” 玉帛(1) 玉器和丝织品,古时用于祭祀,国与国间交际时用做礼物 (2) 泛指财物 金钱货币大多由金属所制成,故称“金钱”;“钱” 栋宇泛指房屋 追踪追索踪迹 追踪扫描 不言(1).不说。《书·说命上》:“王言惟作命,不言,臣下罔攸禀令。” 晋 孙绰 《天台山赋》:“恣语乐以终日,等寂默於不言。” 唐 韩愈 《秋怀诗》之九:“空堂黄昏暮,我坐默不言。” (2).不依靠语言。谓以德政感化人民。《老子》:“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管子·心术上》:“故必知不言无为之事,然后知道之纪。”《南史·王俭传》:“所以得厝私怀,实由禀明公不言之化。” (3).不料。 唐 宋之问 《桂阳三日述怀》诗:“愚谓嬉游长似昔,不言流寓歘成今。” 山河山岭和河流,指国家的疆土 锦锈山河 带砺见“ 带厉 ”。 无穷没有穷尽;没有止境 接天莲叶无穷碧。——宋·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乐亦无穷。——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无穷逸致。——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受享无穷。——清· 黄宗羲《原君》 传之无穷。 后患无穷 无穷的悔恨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