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道堂以梅结屏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姜特立 |
释义 | 道堂以梅结屏原文岁寒三友要君知,不比凡花儿女姿。颇爱槎枒却高古,正嫌纠结玷幽奇。 豪夸何用锦为障,潇洒须添露作帷。 可是道人多事在,横斜请看昔贤诗。 诗词问答问:道堂以梅结屏的作者是谁?答:姜特立 参考注释岁寒三友(1) (2) 指松、竹、梅。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迎寒开放,因称“岁寒三友” 苍松隐映竹交加,千树玉梨花,好个岁寒三友,更堪红白山茶。——元· 白朴《朝中措》 到深秋之后,百花皆谢,惟有松竹梅花,岁寒三友。——明·无名氏《渔樵闲话》四折 (3) 岁寒:喻浊世。三友:山水、松竹、琴酒。三者为浊世之中的清高之物 不比不同于,有差异,不可相比 不想今年不比往年。——刘半农《拟拟曲》 花儿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一带的地方民歌曲调 槎枒见"槎牙"。 高古高雅古朴。 唐 白居易 《与元九书》:“以 康乐 之奥博,多溺於山水;以 渊明 之高古,偏放於田园。” 明 李东阳 《明故中顺大夫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侍读陆公行状》:“﹝ 陆越 ﹞诗调高古,尽去浓艷。” 鲁迅 《热风·随感录五十七》:“﹝几位雅人﹞却只能在呻吟古文时,显出高古品格;一到讲话,便依然是‘鄙俚浅陋’的白话了。” 纠结(1) 使陷入困惑或混乱状态 连字母,即两个或更多的字母纠结在一起而失去了原形的组合 (2) 可指难于解开或理清的缠结 幽奇(1).指玄妙的哲理。 南朝 宋 宗炳 《答何衡阳书》:“夫神光灵变,及无量之寿,皆由诚信幽奇,故将生于佛土,亲映光明,其寿无量耳。” (2).幽雅奇妙。 宋 梅尧臣 《寄滁州欧阳永叔》诗:“烂漫写风土,下上穷幽奇。” 清 姚莹 《游榄山记》:“是乡在 香山 治东北七十里,居稠而民富,无幽奇壮胜之观,而人士彬彬有文采。” 朱自清 《怀魏握青君》:“他轻轻地诉说他生平冒险的故事。说一会,默一会。这是一个幽奇的境界。” 豪夸犹夸张。 宋 朱熹 《次秀野咏雪韵》之三:“病废盃觴寒至骨,哦诗无復更豪夸。” 夸耀。 宋 朱熹 《读十二辰诗卷掇其馀作此聊奉一笑》诗:“时才虎圈听豪夸,旧业兔园嗟莽卤。” 何用(1).为什么。《诗·小雅·节南山》:“国既卒斩,何用不监?” 孔颖达 疏:“何以不监察之而令相伐也?”《穀梁传·庄公六年》:“何用弗受也?为以王命絶之也。” (2).凭什么;用什么。《穀梁传·僖公元年》:“是 齐侯 与? 齐侯 也。何用见其是 齐侯 也?” 汉 王充 《论衡·骨相》:“人曰命难知。命甚易知。知之何用?用之骨体。” 唐 韩愈 《食曲河驿》诗:“杀身谅无补,何用答生成?” (3).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用、不须。《后汉书·孔融传》:“ 文举 舍我死,吾何用生为?” 唐 王泠然 《题河边枯柳》诗:“今日摧残何用道!数里曾无一株好。”《续资治通鉴·帝显德元年》:“今皆国家臣子也,何用致疑!”《二刻拍案惊奇》第十七卷:“﹝ 景小姐 ﹞遂也回他一首,和其末韵云……知音已有新裁句,何用重挑焦尾琴。” 鲁迅 《故事新编·奔月》:“如果那时不去射杀它,留到现在,足可以吃半年,又何用天天愁饭菜?” 潇洒(1) 自然大方,不呆板,不拘束(神情潇洒) 画法潇洒 (2) 不拘谨的或无拘束的;不矫揉造作的 衣着潇洒文雅 可是(1) ——连接分句、句子或段落,表示转折关系,常和前面的“虽然”相呼应;先由“虽然”引出一层意思,后用“可是”一转,引出相反或不一致的意思。相当于“但是” 他虽然有病,可是仍继续工作 (2) 然而 可是他错了 (3) 真是;实在是 要论人家姚大叔,老成持重,又有骨气,可是百里挑一。—— 杨朔《三千里江山》 (4) 却是 现在可是换了一个说法了 (5) 是否 却从鼻尖跑下,又用冷舌头来舐我的嘴唇了,不知道可是表示亲爱。——鲁迅《野草》 (6) 还是 你这鱼是卖的,可是博的?——元· 李文蔚《燕青博鱼》 道人(1) (2) 旧时对道士的尊称 (3) 称道教徒为道人 (4) 和尚的旧称 多事(1) 事故或事变多的 多事之秋 (2) 干涉别人的事 你不必多他的事 (3) 做多余的或不应该做的事 他总爱多事 横斜(1).或横或斜。多以状梅竹之类花木枝条及其影子。 宋 林逋 《山园小梅》诗:“疎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元 马谦斋 《快活三过朝天子四边静·夏》曲:“竹影横斜,荷香飘荡。一襟满意凉。”《广陵潮》第三四回:“墙砖剥落,窗柱横斜,燕子粪地上都堆白了。” (2).代指横斜之物。 宋 范成大 《伏闻知府秘书欲取小杜桐庐诗语以见花名堂计梅开堂成归舟已下南浦》诗:“説与横斜应早计,不须更待雪花催。”此指梅花。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