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和君倚日本刀歌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司马光 |
释义 | 和君倚日本刀歌原文昆吾道远不复通,世传切玉谁能穷。宝刀近出日本国,越贾得之沧海东。 鱼皮装巾香木鞘,黄白间杂鍮与铜。 百金传入好事手,佩服可以攘袄凶。 传闻共国居大岛,土壤活饶风俗好。 其先徐福诈秦民,采药淹留童卯老。 百工五种与之俱,至今器用皆精巧。 前朝贡献屡往来,士人往往工辞藻。 徐福行时书示焚,逸书百篇今尚存。 令严不许传中国,举世无人识古文。 嗟予乘服欲往学,沧波浩荡无通津。 令人感叹坐流涕,鏽涩短1*1刀何足云。 诗词问答问:和君倚日本刀歌的作者是谁?答:司马光 参考注释吾道我的学说或主张。《论语·里仁》:“子曰:‘ 参 乎!吾道一以贯之。’” 唐 杜甫 《屏迹》诗之二:“用拙存吾道,幽居近物情。”《宋史·道学传二·杨时》:“ 顥 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章炳麟 《致陶柳二子书》:“闻 孙逸仙 亦倡是説,窃幸吾道不孤。” 世传世代相传;祖传 切玉(1).割玉。形容刀剑锋利。《列子·汤问》:“ 周穆王 大征 西戎 , 西戎 献錕鋙之剑,火浣之布。其剑长尺有咫,练纲赤刃,用之切玉如切泥焉。” 北魏 温子昇 《为安丰王延明让国子祭酒表》:“臣闻宝剑未砥,犹乏切玉之功;美箭闕羽,尚无衝石之势。” 宋 欧阳修 《日本刀歌》:“ 昆夷 道远不復通,世传切玉谁能穷。” (2).切开的玉。形容洁白。 唐 杜甫 《峡隘》诗:“白鱼如切玉,朱橘不论钱。” 宝刀稀有珍贵的刀 手持宝刀。——《广东军务记》 宝刀锋从砥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日本国名。亚洲东部的岛国 海东指海以东地带。常指 日本 。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上:“佛法自西土,故海东未之有也。 天宝 末, 扬州 僧 鉴真 始往 倭国 ,大演释教。” 宋 欧阳修 《奉使道中五言长韵》:“骏足来山北,轻禽出海东。” 章炳麟 《艾如张》诗:“釃酒思共和,共和在海东。” 鱼皮(1).鱼的皮。古人或用以制衣饰等。《左传·闵公二年》“归夫人鱼轩” 晋 杜预 注:“鱼轩,夫人车,以鱼皮为饰。”《北史·室韦传》:“﹝ 北室韦 人﹞皆捕貂为业,冠以狐貂,衣以鱼皮。” 唐 韩翃 《送巴州杨使君》诗:“前驱锦带鱼皮鞮,侧佩金章虎头綬。” (2).特指鲨鱼皮的干制品。供食用。 香木指散发香气的木材。因芳香质坚而名贵。《新唐书·西域传下·拂菻》:“﹝王宫﹞以瑟瑟为殿柱,水精、琉璃为棁,香木梁,黄金为地,象牙闔。”《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三·占城》:“其国王 因德漫 遣使者 莆訶散 来,贡猛火油八十四瓶、蔷薇水十五瓶,其表以贝多叶书之,以香木为函。” 明 何景明 《嗤盗文》:“ 云南 人称多异产,至其地必购香木、珍贝、犀象齿角、怪石、金银之属。” 郭沫若 《星空·广寒宫》:“它们飞到地上去,采集许多香木来,在银河上面架了一道桥儿。因此 织女 和 牵牛 ,便得在桥头相会。” 黄白(1).淡黄色。《史记·天官书》:“格泽星者,如炎火之状。黄白,起地而上。” (2).黄金和白银。 汉 应劭 《风俗通·正失·淮南王安神仙》:“ 淮南王 安 ,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鸿宝》、《苑祕》、枕中之书,铸成黄白,白日升天。” 王利器 校注:“《汉书·本传》注:‘ 张晏 曰:“黄,黄金;白,白银也。”’” 唐 牛僧孺 《玄怪录·裴谌》:“ 裴諶 、 王敬伯 、 梁芳 ,约为方外之友, 隋 大业 中,相与入 白鹿山 学道,谓黄白可成,不死之药可致。”《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 商小姐 ﹞又与 商 妾把家里遗存黄白东西在箱匣内的,查点一查点。” (3).指术士所谓炼丹化成金银的法术。 汉 应劭 《风俗通·正失·淮南王安神仙》:“招募方伎怪迂之人,述神仙黄白之事,财殫力屈,无能成获。” 唐 白居易 《郊陶潜体诗》之十四:“入山烧黄白,一旦化为灰。”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燕九》:“﹝ 邱处机 ﹞其所受国朝之旌祀而立庙貌於无穷者,岂説纷紜飞昇黄白之流可拟比於万一也。” (4).黄色与白色。为正色。 隋 王通 《中说·事君》:“君子非黄白不御,妇人则有青碧。” (5).指金印和银印。 唐 杜甫 《送长孙九侍御赴武威判官》诗:“绣衣黄白郎,骑向 交河 道。” 朱鹤龄 注:“或曰:黄白即《汉书》银黄。 颜师古 注:‘银,银印也,黄,金印也。’” 百金形容钱多。亦指昂贵的价值。《公羊传·隐公五年》:“百金之鱼公张之。” 何休 注:“百金,犹百万也,古者以金重一斤,若今万钱矣。”《史记·伍子胥列传》:“此剑直百金,以与父。” 南朝 梁 沉约 《应诏乐游苑饯吕僧珍》诗:“超乘尽三属,选士皆百金。” 唐 李华 《杂诗》之三:“嗜慾乘此炽,百金资一倾。” 传入流传进。 任继愈 《<中国佛教史>序》:“佛教于 两汉 之际传入 中国 。” 好事喜欢多事。爱参与他人事务的 佩服(1) 钦佩;信服 佩服他的工作能力 (2) 穿带;佩挂 可以(1) 表示可能或能够 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汉· 贾谊《论积贮疏》 (2) 表示许可 现在你可以走了 (3) 不坏;还好 她的英语还可以 (4) 很;厉害 这真闲得可以 传闻(1) 听到流传 传闻说你将同她结婚 (2) 通过多人才了解 (3) 辗转流传的消息 传闻多失 共国谓同治国事。《史记·燕召公世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 唐 方干 《途中逢孙辂因得李频消息》诗:“正忆同袍者,堪逢共国人。” 土壤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有养分,能生长植物 俗好流俗之所喜好。《三国志·吴志·鲁肃传》“ 肃 年四十六,建安二十二年卒。 权 为举哀,又临其葬。 诸葛亮 亦发哀” 裴松之 注引《吴书》曰:“ 肃 为人方严,寡於玩饰,内外节俭,不务俗好。” 宋 欧阳修 《希真堂东手种菊花十月始开》诗:“看多易猒情不专,鬭紫夸红随俗好。” 清 姚椿 《乔处士遗集序》:“处士侍父柘溪,吟咏自乐,不顾俗好。” 其先在某时之前;早先 他其先很不用功,后来才发愤读书 徐福即 徐市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又使 徐福 入海求神异物。” 清 梁玉绳 《史记志疑》卷三四:“ 徐市 又作 福 者,市与芾同,即黻字,语转又为福,非 徐 有两名。” 清 赵翼 《读史》诗之四:“ 徐福 既入海,一去不復还。” 采药见“ 采药 ”。 亦作“ 采葯 ”。谓采集药物。亦指隐居避世或求仙修道。《后汉书·逸民传·庞公》:“后遂携其妻子登 鹿门山 ,因采药不反。” 唐 李白 《悲清秋赋》:“归去来兮,人间不可以託些,吾将采药於 蓬丘 。” 宋 苏轼 《秀州报本禅院乡僧》诗:“明年采药 天台 去,更欲题诗满 浙 东。” 清 刘献廷 《赠张铁桥先生》诗:“还期徧走 齐州 地,同作 天台 采葯人。” 清 钱金甫 《赠魏惟度》诗:“偶停 司马 游 梁 骑,暂作 嵩山 采药人。” 淹留长期逗留;羁留 百工(1) 西周时指工奴,泛指手工业工人,各种工匠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唐· 韩愈《师说》 (2) 众官,百官,古代官的总称 允理(治理)百工。——《尚书·尧典》 (3) 各种手艺(百,虚指,言其多) 五种五种谷物。《周礼·夏官·职方氏》:“ 河 南曰 豫州 ……其穀宜五种。” 郑玄 注:“五种,黍、稷、菽、麦、稻。”《荀子·儒效》:“相高下,视墝肥,序五种,君子不如农人。” 杨倞 注:“五种,黍、稷、豆、麦、麻。”《史记·五帝本纪》:“ 轩辕 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 唐 韩愈 《李公墓志铭》:“连八岁,五种俱熟,公私有餘。” 至今(1) 直至此刻 至今杳无音信 (2) 直到今天 器用(1) 指器皿用具 器用什物 (2) 兵器与农具 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国语》 (3) 才具;才干 有胆略器用 (4) 比喻人才 国家之器用也。——汉· 王褒《圣主得贤臣颂》 精巧精致巧妙 每个部件都匀称而精巧 前朝以前。 三国 魏 曹操 《让县自明本志令》:“前朝恩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 元 王祯 《蚕连诗》:“前朝茧如山,今朝卵如粟。” 明 高启 《梦归》诗:“觉来不见家人面,恰似前朝始别时。” (1).过去的朝代。 唐 刘禹锡 《杨柳枝词》之一:“请君莫唱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醒世恒言·汪大尹火焚宝莲寺》:“在城有个 寳莲寺 。这寺从前朝至今,累世相传,房廊屋舍,数百多间,田地也有上千餘亩。”《红楼梦》第四回:“只不过将些《女四书》、《列女传》读读,认得几个字,记得前朝这几个贤女便了。” 清 唐才常 《感怀》诗:“年来莫问前朝事,曾否当筵借箸筹。” (2).上一朝代。《南史·檀道济传》:“ 道济 立功前朝,威名甚重。”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楔子:“夫主姓 崔 ,官拜前朝相国。” (3).前殿,正殿。《续资治通鉴·宋太宗淳化二年》:“今之 文德殿 ,即 唐 之 宣政殿 也,在 周 为中朝,在 汉 为前朝,在 唐 为正衙。” 贡献(1) (2) 进奉或赠与 方今匈奴、 鄯善、 哀牢贡献牛马。——《论衡》 (3) 有助某事的行为,或作有利于社会国家的事 要记住,科学需要一个人贡献出毕生的精力。——《给青年们的一封信》 我们深信: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必然能对人类当前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较大的贡献。——《人类的出现》 往来(1) 去和来 往来种作。——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往来视之。——唐· 柳宗元《三戒》 往来翕忽。——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往来而不绝。——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2) 交往;过从 老死不相往来。——《史记·货殖列传》 诚欲往来。——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3) 交往的人 往来无白丁。——唐· 刘禹锡《陋室铭》 士人古时指读书人 今世士人决不悉良能也,…——《晋书》 往往(1) 每每;时常 往往而死者相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老李往往工作到深夜才睡 (2) 处处;到处 往往山出棋置。——《史记·货殖列传》 卒中往往语。——《史记·陈涉世家》 往往有得。——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 纷纷 吴王之弃其军亡也,军遂溃,往往稍降太尉、梁军。——《史记·吴王濞列传》 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汉书·司马迁传》 辞藻精妙的词汇;辞令 故意玩弄辞藻,毫无诚意 行时时行。谓见重于当时 逸书(1).特指古文《尚书》。因 西汉 时出自 孔子 旧宅壁中,未立博士传之,故名。 唐 刘知几 《史通·古今正史》:“至於 后汉 , 孔氏 之本遂絶。其有见於经典者,诸儒皆谓之《逸书》。” 宋 欧阳修 《日本刀歌》:“ 徐福 行时书未焚,《逸书》百篇今尚存。” 章炳麟 《訄书·清儒》:“而 仁和 邵懿辰 ,为《尚书通义》、《礼经通论》,指《逸书》十六篇、《逸礼》三十九篇为 刘歆 矫造。” (2).泛指散佚失传的书籍。 宋 徐积 《和路朝奉新居》之九:“都无长物垂空橐,却有闲房聚逸书。” 鲁迅 《集外集·选本》:“﹝《世说新语》﹞被 清 代学者所宝重,自然因为注中多有现今的逸书,但在一般读者,却还是为了本文。” 百篇(1).《文选·孔安国〈尚书序〉》:“典謨训誥誓命之文凡百篇。” 张铣 注:“如此之类,惣有百篇,此略举之。”后因以“百篇”作《尚书》的代称。 唐 刘肃 《大唐新语·文章》:“ 太宗 赋《尚书》曰:‘日昃翫《百篇》,临灯披《五典》。’” (2).极言诗篇之多。 唐 杜甫 《饮中八仙歌》:“ 李白 一斗诗百篇, 长安 市上酒家眠。” 尚存现在还存在 办事处的遗迹尚存 不许(1) 不允许,不让 不许说慌 (2) 不能——用于反问句,强调其否定性 何必一定要等我,你就不许自己去吗? (3) 禁止;阻止某事的完成或进行 不许儿童在人行道上骑自行车 中国(1) 指中原地区 与中国抗衡。——《资治通鉴》 (2) 又 驱中国士众。 将中国人。 (3) 京城 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诗·大雅》 举世整个人世;全世界 举世闻名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无人(1).没有人才。《左传·文公十三年》:“﹝ 士会 ﹞乃行。 绕朝 赠之以策,曰:‘子无谓 秦 无人,吾谋适不用也。’” 金 元好问 《曲阜纪行》诗之八:“吾谋未及用,勿谓 秦 无人。” (2).没有人;没人在。《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秦王 屏左右,宫中虚无人。” 三国 魏 应璩 《与侍郎曹良思书》:“足下去后,甚相思想。《叔田》有无人之歌,闉闍有匪存之思,风人之作,岂虚也哉!” 宋 柳永 《斗百花》词:“深院无人,黄昏乍拆鞦韆,空锁满庭花雨。”参阅《诗·郑风·叔于田》。 古文(1) (2) 上古的文字。泛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战国时通行于六国的文字 宣王太史 籀箸(今“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或异。—— 汉· 许慎《说文解字·序》 (3) 指秦以前的文献典籍 (4) 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 我们先前的学古文也用同样的方法,教师并不讲解,只要你死读,自己去记住,分析,比较去。——鲁迅《人生识字糊涂始》 (5) 汉朝通行隶书,因此把秦以前的字体叫古文,特指许慎《说文解字》里的古文 沧波碧波。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知音》:“閲乔岳以形培塿,酌沧波以喻畎澮。” 唐 李白 《古风》之十二:“昭昭 严子陵 ,垂钓沧波间。” 明 秦夔 《同金广信宗器游番湖》诗:“汀州远近迷云树,东去沧波急如注。” 赵朴初 《水仙子》词:“问归船载着情多重?托沧波消息通。” 浩荡形容水势汹涌壮阔 青冥浩荡。——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浩荡的长江 通津(1).四通八达之津渡。《梁书·武帝纪上》:“追奔逐北,奄有通津。” 唐 皇甫冉 《西陵寄灵一上人》诗:“ 西陵 遇风处,自古是通津。” 明 邢昉 《雨后山家始见桃花》诗:“閒宜临浅水,暖欲傍通津。” (2).喻显要的职位。 晋 陶潜 《咏三良》:“弹冠乘通津,但惧时我遗。” 唐 司空图 《榜下》诗:“三十功名志未伸,初将文字竞通津。” 令人使人 令人发指 令人兴奋 感叹强烈 的语言 对于社会偏见的感叹 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记念刘和珍君》 流涕流泪。涕,古代一般指眼泪,用“泗”指鼻涕。如“涕泗交流”。后来“泪”代替了“涕”,“涕”代替了“泗”,“泗”一般不再使用 德威流涕,不能执刀。——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何足犹言哪里值得。《史记·秦本纪》:“﹝ 百里傒 ﹞谢曰:‘臣亡国之臣,何足问!’”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一六:“ 颖 心愴然,即寤,语诸左右,曰:‘梦为虚耳,亦何足怪。’” 明 李贽 《复夏道甫》:“再勤学数年便当大捷矣,区区一秀才,何足以为轻重。”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非有复译不可》:“但因言语跟着时代的变化,将来还可以有新的复译本的,七八次何足为奇,何况 中国 其实也并没有译过七八次的作品。”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