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谒分水龙王庙 |
朝代 | 清代 |
作者 | 乾隆 |
释义 | 谒分水龙王庙原文流酾汶河各南北,千秋通运藉神权。 水分固在谋诚巧,地脊仍因势自然。 但使万民资利赖,允宜一已致诚虔。 近年流弱刚浮漕,补救绸缪意更悬。 诗词问答问:谒分水龙王庙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注释1.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三十七 2. 分水虽似巧思实因天地自然之势向作诗曾屡言之 参考注释南北(1) 北方和南方 (2) 南端到北端之间的距离 千秋(1) 千年 (2) 岁月久远 (3) 生日。敬辞,指人的寿辰 今日老祖宗千秋,奶奶生气,岂不惹人议论?——曹雪芹《红楼梦》 通运谓通航运输船只。《晋书·怀帝纪》:“始修 千金堨 於 许昌 以通运。” 宋 苏轼 《书汴河斗门》:“得转运使以 汴河 水浅不通运,请筑塞两河斗门。” 神权(1) 古代统治者宣扬自己统治权力是神赋予的,所以把这种权力叫神权 (2) 迷信的人认为神所具有的支配人们命运的权力 水分(1) 含在物体内部的水 水分充足 新鲜蔬菜中含有大量水分 (2) 比喻叙述中不切实、虚夸的成分 这个材料水分太多,需要核实 当然,也有长而优,非长不可的,但大多数不必那么长,确有“水分”可挤的。——《简笔与繁笔》 地脊古人谓大地的脊梁,指山。 唐 孟郊 《登华严寺楼望终南山赠林校书兄弟》诗:“地脊亚为崖,耸出冥冥中。” 仍因依托;凭借。 程善之 《赠陈子松藤》诗:“浮萍无根亦无蒂,但有风水相仍因。” 自然(1) 宇宙万物;宇宙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总和,即整个物质世界,自然界 改造自然 自然之理也。——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 择于自然。——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近于自然。——蔡元培《图画》 (2) (3) 属于或关于自然界的、存在于或产生于自然界的、非人为的 自然现象 自然之验。——《史记·货殖列传》 (4) 不勉强,不拘束,不呆板 他的动作很自然 复得返自然。(指无拘无束的田园生活)。——晋· 陶渊明《归园田居》 自然蛾眉。——唐· 李朝威《柳毅传》 (5) 不经人力干预而自由发展 听其自然 (6) 当然 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鲁迅《朝花夕拾》 万民众百姓,人民 外朝以询万民。——清· 刘开《问说》 资利利益。《韩非子·问田》:“故不惮乱主闇上之患祸,而必思以齐民萌之资利者,仁智之行也。” 宋 洪迈 《容斋三笔·蔡君谟书碑》:“ 襄 谓近世书写碑志,则有资利,若朝廷之命,则有司存焉,待詔其职也。” 允宜合宜。 汉 蔡邕 《光武济阳宫碑》:“歷数在帝,践祚允宜。” 明 吾邱瑞 《运甓记·官诰荣封》:“鹤鸣子和,好爵自縻,琴调瑟奏,家室允宜。” 致诚(1).使诚心达到极点。《文选·马融<长笛赋>》:“可以通灵感物,写神寓意,致诚効志,率作兴事。” 李善 注:“致,极也;効,验也。” (2).表达诚挚的情意。 唐 韩愈 《祭十二郎文》:“乃能衔哀致诚,使 建中 远具时羞之奠,告汝 十二郎 之灵。” (3).极其真诚。《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四:“ 伯皋 是致诚人,佛前至心祈祷。” 近年最近过去的几年 近年共称柳敬亭。——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补救对不利情况弥补挽救 绸缪(1) 紧密缠缚 绸缪束薪。——《诗·唐风·绸缪》 (2) * ;情意深厚 发函伸纸,是何文采之巨丽,而慰喻之绸缪乎!——吴质《答东阿王书》 绸缪之旨,有同骨肉。——卢湛《赠刘琨一首并书》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