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卖花声·楼上久踟躇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张舜民 |
释义 | 卖花声·楼上久踟躇原文楼上久踟躇。地远身孤。 拟将憔悴吊三闾。 自是长安日下影,流落江湖。 烂醉且消除。 不醉何如。 又看暝色满平芜。 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 诗词问答问:卖花声·楼上久踟躇的作者是谁?答:张舜民 张舜民卖花声·楼上久踟躇书法欣赏
参考注释楼上房屋中在底层之上的部分 踟躇见“ 踟蹰 ”。 远身躲开,抽身而去。《楚辞·九章·惜诵》:“矫兹媚以 * 兮,愿曾思而远身。”《吕氏春秋·权勋》:“为人臣不忠贞,罪也,忠贞不用,远身可也。” 憔悴(1) 黄瘦;瘦损 憔悴孤虚。——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形容憔悴 憔悴了许多 (2) 枯萎;凋零 花有点憔悴 (3) 困顿 漂沦憔悴。——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诗 生民憔悴 (4) 烦恼 何苦将钱去买憔悴,白折了五百两银子,又送了五条性命。——《二刻拍案惊奇》 三闾指 屈原 。《后汉书·孔融传》:“忠非 三閭 ,智非 鼂错 ,窃位为过,免罪为幸。” 李贤 注:“即 屈原 也,掌王族三姓,曰 昭 、 屈 、 景 ,故曰‘三閭’。” 晋 陶潜 《感士不遇赋》:“故 夷 、 皓 有安归之叹, 三閭 发已矣之哀。” 宋 张孝祥 《水调歌头·泛湘江》词:“唤起九歌忠愤,拂拭 三閭 文字,还与日争光。” 清 黄遵宪 《将应顺天试仍用前韵呈霭人樵野丈》:“辙乱旗翻屡败车,行吟憔悴比 三閭 。” 自是(1) 自然是 众人见他如此无礼,自是愤愤不平 (2) 自以为是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老子》 (3) 从此 长安日(1).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夙惠》:“ 晋明帝 数岁,坐 元帝 膝上。有人从 长安 来, 元帝 问 洛 下消息,澘然流涕。 明帝 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 明帝 :‘汝意谓 长安 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 元帝 异之。明日,集羣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 元帝 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 长安 。’”后因以“长安日”指 长安 。 唐 李峤 《扈从还洛呈侍从群官》诗:“将交 洛城 雨,稍远 长安 日。” (2).指代君王。 唐 张说 《幽州新岁作》诗:“遥遥西向 长安 日,愿上 南山 寿一杯。” 唐 杜甫 《建都十二韵》:“愿枉 长安 日,光辉照北原。” 流落穷困失意,在外漂泊 流落他乡 烂醉沉醉;酩酊大醉 喝个烂醉方休 消除使不存在;除去 消除核战争 消除每一个差错 何如(1) 如何,怎么样 今日之事何如。——《史记·项羽本纪》 诚好恶何如。——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则何如。——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2)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胜过或不如 与其强攻,何如智取 暝色暮色;夜色。 南朝 宋 谢灵运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诗:“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唐 杜甫 《光禄坂行》:“树枝有鸟乱鸣时,暝色无人独归客。” 茅盾 《子夜》一:“从桥上向东望,可以看见 浦东 的洋栈像巨大的怪兽,蹲在暝色中。” 平芜草木丛生的平旷原野。 南朝 梁 江淹 《去故乡赋》:“穷阴匝海,平芜带天。” 唐 李山甫 《刘员外寄移菊》诗:“秋来缘树復缘墙,怕共平芜一例荒。” 明 许承钦 《过李家口》诗:“枣香来野径,麦秀满平芜。” 清 龚自珍 《最录中论》:“平芜生之,灌木丛之,剔而薙之,乃覿瑶草。” 郭沫若 《蜀道奇》诗:“海水倾泄出平芜,土壤膏腴成天府。” 试问(1).试着提出问题。试探性地问。《晋书·孙绰传》:“沙门 支遁 试问 绰 :‘君何如许?’” 唐 牛僧孺 《玄怪录·张左》:“ 左 甚异之,试问所从来,叟但笑而不答。” 清 王夫之 《上蔡威函先生》诗:“白苹秋色里,试问採莲津。” (2).试着提出问题。用于质问对方或者表示不同意对方的意见。 宋 苏轼 《又和刘景文韵》:“试问壁间题字客,几人不为看花来?”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试问当年作者,有一不肖之人、轻薄之子厠於其间乎?” 许地山 《危巢坠简》:“试问亘古以来这第一流人物究竟有多少?” (3).考问。《新唐书·文艺传中·李邕》:“未几辞去, 嶠 惊,试问奥篇隐帙,了辩如响, 嶠 叹曰:‘子且名家!’”《宋史·选举志三》:“诸正名学生有试问《景祐新书》者,诸判局闕而合差,诸秤漏官五年而转资者,无不属於祕书。”《元史·选举志一》:“以《通鑑节要》用 蒙古 语言译写教之,俟生员习学成效,出题试问,观其所对精通者,量授官职。” 寒沙称寒冷季节的沙滩。 南朝 梁 丘迟 《旦发鱼浦潭》诗:“森森荒树齐,析析寒沙涨。” 唐太宗 《饮马长城窟行》:“寒沙连骑跡,朔吹断边声。” 宋 刘过 《唐多令》词:“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 应有(1).所有,一切。 唐 白居易 《奏所闻状》:“自今已后,应有进奉,并不用申报御史臺,如有人勘问,便仰録名奏来者。” 元 关汉卿 《单刀会》第一折:“将 江 上应有战舡,尽行拘收,不放 关公 渡 江 回去。”《水浒传》第一回:“应有民间税赋悉皆赦免。” (2).应当具有。《儿女英雄传》第二八回:“姑娘一进洞房,早看见摆满一分妆奩,凡是应有的,公婆都给办得齐齐整整。” 来书来信。 唐 杜甫 《别常徵君》诗:“各逐萍流转,来书细作行。” 宋 朱熹 《答汪子卿书》:“窃味来书所引《论语》数条,言仁甚悉,而所论反復亦不为不详。” 诗文赏析楼上久踟躇,地远身孤。“踟躇”(Chí Chú),徘徊不前,逗留之意。“地远”张舜民远谪,历时三,涉水六,过州十有五。自汴抵郴,所至流连。即言诗人登上岳阳楼,放眼望见山迢水阔,只觉孤身飘零僻远异地,前路茫茫,归路茫茫,满心彷徨,无限悲凉。起句即以“久彷徨”写出心思沉重。 拟将憔悴吊三闾。“拟”即效仿之意。“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枯涸。引申为劳苦,失意: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三闾”战国时楚国官名,屈原贬后任此职,此处指屈原。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屈原贾生列传》)后西汉贾谊因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而受毁谤与排挤,在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以后作《吊屈原赋》,他认为自己政治上的遭遇同屈原相似,因而赋中不但慨叹屈原生前的不幸,对他寄以极大的同情;同时,也以屈原坎坷的一生作自喻,揭露了统治者的是非不分、黑白颠倒,抒发了自己不受重用的不平和不甘屈服的心情。此处诗人吊屈原也有此意,借屈原才华横溢,正直不屈,忠君爱国却几遭放逐的悲惨遭遇,表达了自己“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悲愤苦闷和远谪异地的凄凉。 自是长安日下影,流落江湖。长安是唐代的国都,朝廷 国君所在地。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后人常以长安借代当朝国都,国君。如南宋辛弃疾《鹧鸪天》“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本词中“长安”借代指当时北宋都城汴京。“日下”古代以帝王比作日,因以帝王所在之地为日下。“流落江湖”形容仕途失意,困厄潦倒,漂泊异乡。“江湖”与“庙堂”相对,见范仲淹《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此处化用孟郊《失意归吴因寄东台刘复侍御》“自念西上身,忽随东归风。长安日下影,又落江湖中。”之句,传达思君恋阕之意,抒发被贬去国之悲。类似还有王仲宣“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等 上阙写尽流落江湖,远谪异地的孤独;仕途失意,忠而被贬的苦闷;思君恋国,实现抱负的渴望。 烂醉且消除。不醉何如。“烂醉”即大醉,以喝酒之多,醉酒之沉,写出内心愁苦之多,浅醉尚不行,要待大醉,喝到不省人事方能得片刻的消解。“且”即“暂且”,犹言酒醒后千愁万苦涌心头,愁更浓。想来词人定是终日醉酒,消磨时日,麻醉自己。一句不醉何如。写尽志不得申,愁不得解的无奈苦闷。 又看暝色满平芜。“暝色”即暮色,夜色。见王维《山居秋暝》。“平芜”即草木丛生的平旷原野。见欧阳修的诗句:“平芜尽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浑浑噩噩,昏昏沉沉中又见暮色渐起,渐浓,笼罩整个旷野。“满”有“布满”“充满”之意,一则写出夜色渐浓的动态过程,写出时光偷逝写出诗人内心隐隐年华空逝报国无门的悲苦。二则也出暮色之浓,遍布之广,以昏沉苍茫的夜色衬托出诗人凄怆的内心。 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自古思乡怀人(君)常冀鸿雁传书,此句化用杜牧《秋浦途中》“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为下杜陵无。”“新到雁”即刚到之雁,“应”应该之意,推向,期望。寄情鸿雁抒发渴望家书,朝廷音讯的迫切心情。“新到雁”也即新来之雁,雁是候鸟,按时迁徙,而人归不归却不是自主的。所以有“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的感叹。滞留异地的旧人看着南来的新雁,不绝感慨又过一年,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宦海失意,思归不得的愁苦不觉更深一层,“新”极具表现力,强化了情感。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