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柳用前韵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洪咨夔 |
释义 | 柳用前韵原文菀彼烟丝一样新,依然面目我陈人。只疑大造元无物,岂料深山亦有春。 尽日三眠浑得意,随风万舞不惊尘。 长长短短亭前路,肯与渠侬管笑颦。 诗词问答问:柳用前韵的作者是谁?答:洪咨夔 参考注释烟丝烟叶加工后切成的细丝 一样同样 依然照往常,依旧 依然如故 依然有效 面目(1) 相貌 面目可憎 (2) 事物的外表、形态;面貌 还其本来面目 入世之面目。——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忠烈之面目 (3) 比喻事物所呈现的景象 显出庐山真面目 (4) 指面子、脸面 愧无面目见人 何面目以归汉。——《汉书·李广苏建传》 何面目见吾邑义士。——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陈人(1).犹老朽。《庄子·寓言》:“人而无以先人,无人道也;人而无人道,是之谓陈人。” 郭象 注:“陈久之人。” (2).旧人,故人。 宋 苏轼 《述古以诗见责屡不赴会复次前韵》:“肯对红裙辞白酒,但愁新进笑陈人。”《红楼梦》第六三回:“别説是三五代的陈人,现从老太太、太太屋里拨过来的,就是老太太、太太屋里的猫儿狗儿,轻易也伤不得。” 清 唐孙华 《戊寅除夕》诗之二:“蓂历序新繙好日,桃符色退似陈人。” (3).古人。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引》:“芳沃当代,响起陈人。” 大造(1).大功劳;大恩德。《左传·成公十三年》:“ 文公 恐惧,绥静诸侯, 秦 师克还无害,则是我有大造於西也。” 汉 陈琳 《为袁绍檄豫州》:“则幕府无德於 兗 土之民,而有大造於 操 也。”《三国志平话》卷上:“专令 张飞 持书远见,倘蒙大造,特为解围。非特 刘备 蒙恩,抑且生灵受惠。” (2).指天地,大自然。 南朝 宋 谢灵运 《宋武帝诔》:“业盛曩代,惠侔大造,泽及四海,功格八表。” 唐 刘长卿 《重推后却赴岭外待进止寄元侍郎》诗:“大造功何薄,长牟气尚冤。” 明 李东阳 《殿试读卷东阁次都宪屠公韵》:“文章妙极寰区选,陶冶同归大造仁。” 清 黄景仁 《大造》诗:“大造视羣生,各如抱中儿。” 无物不存在东西;空洞 深山处于群山之中,离平原地区很远的山区 深山寂寂,空谷鸟鸣 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驿路梨花》 尽日(1).犹终日,整天。《淮南子·氾论训》:“尽日极虑而无益於治,劳形竭智而无补於主。” 唐 郑璧 《奉和陆鲁望白菊》:“终朝疑笑 梁王 雪,尽日慵飞 蜀帝 魂。” 清 魏源 《武林纪游》诗之六:“尽日不逢人,终年无啟关。” (2).指农历月末最后一天。 清 褚人穫 《坚瓠续集·大尽小尽》:“月满三十日为大尽,少一日为小尽,月之尽日犹年之除夜也。” 终日,整天。 明 陈子龙 《南乡子》词:“儘日对红颜,画阑深深半掩关。” 三眠蚕初生至成蛹,蜕皮三四次。蜕皮时不食不动,成睡眠状态。第三次蜕皮谓之三眠。 唐 李白 《寄东鲁二稚子》诗:“ 吴 地桑叶緑, 吴 蚕已三眠。” 宋 惠洪 《次韵曾英发兼简若虚》:“弟兄骏气驥堕地,自怜老欲蚕三眠。”《醒世恒言·施润泽滩阙遇友》:“北蚕三眠,南蚕俱是四眠,眠起饲叶,各要及时。” 指柽柳(即人柳)的柔弱枝条在风中时时伏倒。《三辅故事》:“ 汉 苑中有柳状如人形,号曰人柳,一日三眠三起。”故柽柳又称三眠柳。 明 徐渭 《子侯芳园》诗:“未羡三眠柳,那论并萼莲。” 清 陆求可 《殢人娇》词:“东风偏急,三眠乍起,共波光争碧。” 得意满意,感到满足时的高兴心情 得意的男孩 十二分得意 随风(1).卦象名。《易·巽》:“《象》曰:随风,《巽》。君子以申命行事。” 孔颖达 疏:“随风《巽》者,两风相随,故曰‘随风’。风既相随,物无不顺。” 高亨 注:“本卦是两《巽》相重,《巽》为风,然则本卦卦象是风与风相随而吹也。按《象传》又以风比君上之教命,随风乃比教命重申。” (2).任凭风吹而不由自主。《列子·黄帝》:“心凝形释,骨肉都融,不觉形之所倚,足之所履,随风东西,犹木叶干壳。”《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汎淫泛滥,随风澹淡。与波摇荡,奄薄水渚。” 郭璞 注:“皆鸟任风波自纵漂貌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自志》:“盖有漏根因,未结人天之果;而随风荡堕,竟成藩溷之花。” (3).比喻随俗从众。《文选·杨恽<报孙会宗书>》:“虽雅知 惲 者,犹随风而靡,尚何称誉之有!” 吕向 注:“言 会宗 犹復随口如风之靡草,亦何求称善之誉也。”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四》:“自非不待 文王 之豪杰,有不随风草偃哉!风之既成,贤君相三纪挽之不足;风之将变,一狂士败之有餘。” 万舞古代的舞名。先是武舞,舞者手拿兵器;后是文舞,舞者手拿鸟羽和乐器。亦泛指舞蹈。《诗·邶风·简兮》:“简兮简兮,方将万舞。” 毛 传:“以干羽为万舞,用之宗庙山川。” 陈奂 传疏:“干舞有干与戚,羽舞有羽与旄,曰干曰羽者举一器以立言也。干舞,武舞;羽舞,文舞。曰万者又兼二舞以为名也。” 汉 应劭 《风俗通·皇霸·六国》:“我之帝所乐,与百神游于钧天广乐于九奏万舞。” 宋 司马光 《为庞相公让明堂加恩第二表》:“八窗四户,属象相依,万舞九成,声明具在。” 清 王鸣盛 《蛾术编·说人三·君氏》:“ 仲子 薨,则用夫人之礼赴于诸侯……又为 仲子 别立庙,安其主,而祭之用万舞、六佾。” 惊尘车马疾驶扬起的尘土。 唐 戴叔伦 《奉天酬别郑谏议云逵卢拾遗景亮见别之作》诗:“骏马帐前发,惊尘路傍起。” 宋 范成大 《郊外阅骁骑剪柳》诗:“千骑同瞻白羽挥,惊尘一鬨响金鞿。” 明 叶宪祖 《鸾鎞记·途逅》:“恨香軺,驀地惊尘,听彻金铃小。” 长长短短长短不齐的样子。《儿女英雄传》第二九回:“﹝ 何小姐 ﹞回头一看,见那槅子东一面,长长短短,横的竖的,贴着无数诗牋。” 前路(1) 前面的道路 (2) 比喻以往的岁月或未来的岁月 茫茫前路 渠侬方言。他,她。 宋 杨万里 《过瘦牛岭》诗:“夜来尚有餘樽在,急唤渠儂破客愁。” 元 高德基 《平江记事》:“ 嘉定州 去 平江 一百六十里,乡音与 吴城 尤异,其并海去处,号三儂之地。盖以乡人自称曰‘吾儂’、‘我儂’,称他人曰‘渠儂’,问人曰:‘谁儂’。”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 * 》:“妻曰:‘家中无广舍,渠儂时复出入,可復奈何?’” 笑颦见“ 笑嚬 ”。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