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闻克斋舅氏除江东提举以此寄贺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赵蕃 |
释义 | 原文春风桃李花,开落几许时。谅彼松柏质。 动有千岁期。 舅氏早负名,不作窈窕姿。 冰霜饱摧剥,未觉明堂迟。 不休朱两轓,四牡已载驰。 斂散有常度,刺举由我施。 过家得上冢,偃薄宁久为。 又意汉廷上,鼓舞须厥辞。 文章岂憎命,穷人讵因时。 贱子盍自勉,毋庸罪毛锥。 诗词问答问:《闻克斋舅氏除江东提举以此寄贺》的作者是谁?答:赵蕃 译文和注释参考注释春风(1) 春天的风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 (2) 比喻和悦的神色或良好的成长环境 桃李桃花和李花;比喻栽培的后辈和所教的门生;喻人的青春年少;喻争荣斗艳、品格低下的小人庸人 开落(1).(花的)开放和萎谢。 闽 徐夤 《和仆射二十四丈牡丹八韵》:“光阴嫌太促,开落一何频!” (2).谓张开和收落。 明 李东阳 《<南行稿>序》:“其间流峙之殊形,飞跃开落之异情,耳目所接,兴况所寄,左触右激,发乎言而成声,虽欲止之,亦有不可得而止矣。” (3).犹除名。《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二年》:“令两京及诸州每岁造僧帐,有死亡、归俗,皆随时开落。” 几许多少 不知经历几许风波 几许心中言。——清· 袁枚《祭妹文》 松柏(1) 松树与柏树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 比喻坚贞的洁操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荀子·大略》 (3) 指坟墓。因古人墓地多植松柏而得名 将军松柏不剪,亲戚安居。高台未倾,爱妾尚在。悠悠尔心,亦何言。——《文选·丘迟·与陈伯之书》 千岁(1) 千年。泛指年代长久 (2) 对天子(皇帝)所封诸王的直接称呼,小说和戏剧中常用 千岁爷 (3) 对天子(皇帝)所封诸王的间接称呼 舅氏即舅父。《诗·秦风·渭阳序》:“我见舅氏,如母存焉。” 孔颖达 疏:“谓舅为氏者,以舅之与甥氏姓必异,故书传通谓为舅氏。”《国语·晋语四》:“所不与舅氏同心也,有如 河 水。”参见“ 舅父 ”。 负名享有盛名。 汉 应劭 《风俗通·正失·孝文帝》:“是时,待詔 贾山 諫以为‘不宜数从郡国贤良吏出游猎,重令此人负名,不称其举’。” 不作(1).不兴起;不兴盛。《礼记·乐记》:“暴民不作,诸侯宾服。” 孔颖达 疏:“不作,谓不动作也。”《孟子·滕文公下》:“圣王不作,诸侯放恣。” 赵岐 注:“不作,圣王之道不兴。”《韩诗外传》卷三:“无令财货上流,则逆不作。”《文选·班固<两都赋序>》:“昔 成 康 没而颂声寝,王泽竭而诗不作。” 李善 注:“作,兴也。” (2).不耕作;不写作。《史记·赵世家》:“耕事方急,一日不作,百日不食。” 清 顾炎武 《金陵杂诗》之一:“诗人长不作,千载尚风流。” 方言。不能,情理上不容许。《老残游记》第七回:“和尚家又不作带兵器,所以这拳法专为保护身命的。” 窈窕(1) 文静而美好的 窈窕淑女。——《诗·周南·关雎》 窈窕世无双。——《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窈窕艳城郭。 入则乱发坏形,出则窈窕作态。——后汉书·曹世叔妻传》 (2) 幽深的 窈窕以寻壑。——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冰霜(1) (2) 比喻操守纯洁清白 志固冰霜。——《临川烈武王道规传》 (3) 比喻神色严肃或态度冷淡 凛若冰霜 冷若冰霜 摧剥犹摧残。 宋 王安石 《丙申八月作》诗:“秋风摧剥利如刀,漠漠昏烟玩日高。” 明 李东阳 《<茶陵谭氏族谱>序》:“顾兵燹之摧剥,道途之遗失,或郡得一族焉,或族得一人焉。”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三宜恤》:“假令摧剥富民,富者必贫,闔百千万室而皆赤贫,岂能常保。” 明堂(1) 〈方〉∶打晒粮食的场地;院子 (2) ∶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举行大典的地方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乐府诗集·木兰诗》 不休不停止,不罢休。《史记·秦始皇本纪》:“天下共苦战鬦不休,以有侯王。”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三:“即如《大风》、《垓下》、《易水》、《秋风》,古人已臻极至,无容更赘一词,乃尚剌剌不休,用心无用之地,何其不自量也!” 浩然 《艳阳天》第二二章:“﹝ 哑吧 ﹞嘴里边‘啊吗吗,啊吗吗’地叫个不休。” 载驰《诗·b07b风》篇名。春秋时卫国被异族袭破首都,人民颠沛流亡,国君之妹许穆公夫人打算回国赴难,因受许人阻挠,作下此诗。诗中表达了对故国覆亡的忧急,并向大国发出求救呼吁,是较早出现的爱国主义诗篇。常度(1) 日常的态度 失其常度 (2) 一定的法度、规则 天有常度,地有常形 刺举(1).检举。《史记·田叔列传》:“天下郡太守多为姦利, 三河 尤基,臣请先刺举 三河 。”《资治通鉴·晋明帝太宁元年》:“ 氾公 糟粕书生,刺举小才,不思国家大计。” 胡三省 注:“刺者,以直伤人;举者,招人之过。” 严复 《原强》:“祖宗之成宪俱在,吾寧率由之而加实力焉。于是而督责之令行,刺举之政兴。” 周振甫 注:“刺举,派人刺探阴私加以举发。” (2).谓检举奸恶,举荐有功。《魏书·术艺传·张渊》:“执法刺举於南端,五侯议疑於水衡。”注:“太微南门,谓之执法。刺举者,刺姦恶,举有功。” 过家(1).还乡。 宋 曾巩 《瞿秘校新授官还南丰》诗:“佩印自兹始,过家当少留。” 宋 晁咏之 《贺同州侍郎启》:“伏审抗疏 中山 ,易符左辅,过家上冢,荣动乡邦。” (2).安家,过日子。《解放日报》1942.4.22:“ 孙老汉 的一位另过家的侄儿,要卖掉牛,不做庄稼了。被他狠狠的训了一顿。” 李叔德 《赔你一只金凤凰》:“只要人老实,会过家,肯吃苦,再加上脾气温顺,孝敬老人就行了。” 上冢〈方〉∶上坟 偃薄(1).犹压迫。 汉 荀悦 《汉纪·昭帝纪》:“朝则冒霜雾,昼则犯埃尘,夏则为大暑之所爆炙,冬则为风霜之所偃薄,非所以养性命、隆仁义也。” (2).覆育亲近。 唐 王勃 《益州绵竹县武都山净慧寺碑》:“造化之所偃薄,灵谷之所啟处。” (3).仰俯。 宋 文天祥 《与新知太平州赵月山书》:“偃薄起伏,如神龙天马不可羈。” 鼓舞鼓动;激发 小米加步枪的延安精神永远鼓舞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小米的回忆》 文章(1) 原指文辞,现指篇幅不很长而独立成篇的文字 你看了晨报上的那篇文章了么? (2) 泛指著作 为文章。——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每为文章。 (3) 比喻曲折隐蔽的含义 话里有文章 (4) 事情;程序 照例文章总得做好 憎命憎恶命运(亨通)。语出 唐 杜甫 《天末怀李白》诗:“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杨伦 笺注:“文人多遭困躓,反似憎命之达者,即诗能穷人意。” 明 孙柚 《琴心记·狱中哀泣》:“文章憎命欲如何,始信无阶有网罗。”《花月痕》第二回:“ 祖士雅 气概激昂, 桓子野 性情悽惻, 痴珠 兼而有之。文章憎命,对策既摈於主司,上书復伤乎执政。”参见“ 文章憎命 ”。 穷人(1) 缺乏或相对地缺乏金钱和财富的人 (2) 经济上不能自足的人,或必须接受某种公共救济或私人救济的人 贱子谦称自己。《汉书·游侠传·楼护》:“时请召宾客, 邑 居樽下,称‘贱子上寿’。” 唐 杜甫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柳亚子 《 * 先生六十寿诗》:“贱子倾心久,神交许我狂。” 自勉自己勉励自己。《庄子·天运》:“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北史·辛昂传》:“若不事斯语,何以成名,各宜自勉,克成令誉。” 明 方孝孺 《赠王仲缙序》:“以斯説使 仲縉 知为学之足恃而益思自勉。”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译文>复刊词》:“我们知道感谢,我们知道自勉。” 毋庸无须 毋庸讳言 毛锥(1).即毛锥子。 宋 陆游 《醉中作行草数纸》诗:“驛书驰报儿单于,直用毛锥惊杀汝。” 元 徐再思 《蟾宫曲·江淹寺》:“文藻珠璣,醉墨淋漓,何似 班超 ,投却毛锥。” 明 王錂 《寻亲记·训子》:“他駡我穷酸寒贱,管封侯万里,索甚毛锥。” 清 蒋士铨 《临川梦·隐奸》:“他能开神臂万钧弓,那识毛锥轻重?” (2).泛称笔。 茅盾 《对于文坛的一种风气的看法》:“不暇剪裁,不事组织,信手拈来,都付毛锥。”参见“ 毛锥子 ”。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