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心珠歌 |
朝代 | 唐代 |
作者 | 寰普 |
释义 | 心珠歌原文山僧自达空门久,淬炼心珠功已构。 珠迥玲珑主客分,往往声如师子吼。 师子吼,非常久,皆明佛性真如理。 有时往往自思惟,豁然大意心欢喜。 或造经,或造论,或说渐兮或说顿。 若在诸佛运神通,或在凡夫兴鄙吝。 此心珠,如水月,地角天涯无殊别。 祇因迷悟有参差,所以如来多种说。 地狱趣,饿鬼趣,多种轮回无暂住。 此非诸佛不慈悲,岂非阎王配交做。 劝时流,深体悉,见在心珠勿浪失。 五蕴身全尚不知,百骸散后何处觅。 诗词问答问:心珠歌的作者是谁?答:寰普 注释1.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2. 见《景德传灯录》卷三十。 参考注释山僧(1).住在山寺的僧人。 北周 庾信 《卧疾穷愁》诗:“野老时相访,山僧或见寻。” 唐 刘长卿 《寻盛禅师兰若》诗:“山僧独在山中老,唯有寒松见少年。” 元 李宗冽 《题岳溪禅林精舍》诗:“山僧四五人,屡访期识面。” 清 魏源 《武林纪游》诗之七:“百觅 理安寺 ,始与山僧晤。” (2).僧人自称的谦词。《五灯会元·法眼宗·罗汉琛禅师》:“众人既尽在此,山僧不可无言。”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师曰:‘山僧过矣!夫人言明日作排,非今日矣。’” 自达(1).自己勉力以显达。《晋书·王裒传》:“乡人 管彦 少有才而知名, 裒 独以为必当自达,拔而友之。” 宋 欧阳修 《举梅尧臣充直讲状》:“虽知名当时,而不能自达。” 宋 曾巩 《祭董君文》:“君能自达,可以无悲;亲戚念君,能不歔欷!” (2).表达自己的意思。 唐 元稹 《虫豸诗》序:“又 荆州 树木洲渚处,昼夜常有翅羽百族闹,心不得閒静,因为《有鸟》二十章以自达。” 宋 苏辙 《上皇帝书》:“则其思报之诚,没世而不能自达。” 清 侯方域 《王猛论》:“﹝ 王猛 ﹞志不肯轻出,而又无以自达于 晋 ,故寧隐焉。” (3).自然显达。《列子·力命》:“自寿自夭,自穷自达,自贵自贱,自富自贫。” 空门佛教教义认为世界一切都是空的,因指佛教 莫向空门悲物理,吾世从来多沧桑 心珠佛教语。喻指清净如明珠的心性。 南朝 梁简文帝 《释迦文佛像铭》:“心珠可莹,智流方普。” 唐 寒山 《诗》之二七七:“寒巖深更好,无人行此道……形容寒暑迁,心珠甚可保。”《景德传灯录·僧那禅师》:“既不堕有无处所,则心珠独朗,常照世间。” 玲珑(1) 精巧细微 小巧玲珑 (2) 灵活敏捷 娇小玲珑 (3) 形容玉相撞击的声音 主客(1).官名。 战国 时已有此官, 秦 及 汉 初称典客,为九卿之一。 武帝 时称大鸿胪。 汉 成帝 尚书置客曹,主管外交及处理民族间的事务。 东汉 光武 分为南北主客二曹, 晋 分左右南北四主客, 南朝 单有主客, 唐 宋 因之。 明 置主客郎中员外郎,为礼部的属司,掌诸藩的朝贡,接待给事等事。 清 末废。 汉 时 匈奴 亦置此官。《汉书·匈奴传上》:“而使 郭吉 风告单于。既至匈奴,匈奴主客问所使, 郭吉 卑体好言曰:‘吾见单于而口言。’”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一·六足龟》:“予在主客时见之。” (2).主人与宾客。 唐 杜甫 《遣怀》诗:“舟车半天下,主客多欢娱。”《新唐书·食货志二》:“户无主客,以居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老舍 《老张的哲学》十:“主客坐齐,不点菜饭,先唱二簧。” (3).接待宾客。 宋 张齐贤 《洛阳缙绅旧闻记·梁太祖优侍文士》:“ 荀鹤 ( 杜荀鹤 )为主客者引入,令趋骤至阶陛下。”《二程语录》卷十六:“ 程子 葬父,使 周恭叔 主客。” (4).货主与顾客。 清 顾张思 《土风录》:“贸易相与曰主客。” (5).犹主顾。《何典》第四回:“若另寻主客,也终非久长之计。” (6).主要的客人。 刘刚 《跟随朱副主席的日子》:“客人共有四个,上午就请来了,主客是敌两个团长,并无团副或副团长。” (7).主要与次要。 清 杨伦 《杜诗镜铨·凡例》:“ 杜 集诸人酬唱诗附载集中者,向与本文平列,未免主客不辨,今改用低一格写。” 潘天寿 《听天阁画谈随笔·布置》:“画事之布置,须注意画面内之安排,有主客,有配合,有虚实,有疏密,有高低上下,有纵横曲折。” (8).军事术语。指作战双方。 唐 李华 《吊古战场文》:“主客相搏,山川震眩。”《孙子·谋攻》“倍则分之” 何 氏注:“主客力均,善战者胜也。” 清 夏爕 《中西纪事·朱贵庙碑》:“主客之地形既异、声援之犄角无闻。” (9).文章的章法之一。又称主宾论。以本题主旨为主,以他物相衬为客。 往往(1) 每每;时常 往往而死者相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老李往往工作到深夜才睡 (2) 处处;到处 往往山出棋置。——《史记·货殖列传》 卒中往往语。——《史记·陈涉世家》 往往有得。——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 纷纷 吴王之弃其军亡也,军遂溃,往往稍降太尉、梁军。——《史记·吴王濞列传》 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汉书·司马迁传》 师子吼(1).狮子吼。佛教语。谓佛祖在大众中讲决定之说而无所畏惧,如狮子大吼。《维摩经·佛国品》:“演法无畏,犹如师子吼。” 唐 白居易 《三教论衡》:“窃以释门 义林法师 明大小乘,通内外学,灵山岭岫,苦海津梁,於大众中能师子吼。” 宋 黄庭坚 《赠王环中》诗:“囊中收得劫初铃,夜静月明师子吼。”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四六:“ 龙树 马鸣 齐现身,我闻大地师子吼。” (2). 宋 陈慥 自称 龙丘先生 ,好宾客,然其妻 柳氏 极凶妒, 苏东坡 因有诗云:“ 龙丘居士 亦可怜,谈空説有夜不眠,忽闻 河东 师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事见 宋 洪迈 《容斋三笔·陈季常》。后即以“师子吼”比喻悍妇的怒骂声。参见“ 河东狮吼 ”。 师子(1).狮子。亦称狻麑。《汉书·西域传上·乌弋山离国》:“ 乌戈 地暑热莽平……而有桃拔、师子、犀牛。” 唐 元稹 《和李校书·西凉伎》:“师子摇光毛彩竖,胡姬醉舞筋骨柔。” 章炳麟 《汉土始知欧洲各国略说》:“ 开元 七年,因 吐火罗 大酋献师子、羚羊。” (2).佛家用以喻佛,指其无畏,法力无边。 前蜀 贯休 《寄大愿和尚》诗:“自怜亦是师子子,未逾三载能嚬呻。”参见“ 师子吼 ”。 (3).指古 师子国 ,即今 斯里兰卡 。《南史·宋纪中·文帝》:“ 倭 、 百济 、 呵罗单 、 林邑 、 呵罗他 、 师子 等国并遣使朝贡。”《新唐书·西域传下·师子》:“ 师子 居西南海中,延袤二千餘里……能驯养师子,因以名国。” 非常(1) 不同寻常的 非常会议 非常行为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仆与足下同受非常之遇。——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突然,意外的事变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史记·项羽本纪》 佛性(1).佛教名词。谓众生觉悟之性。《涅槃经》卷二七:“我常宣説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北齐书·杜弼传》:“闻卿精学,聊有所问,经中佛性、法性,为一为异?”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五:“此迺泥土瓦砾合成,安得有佛性耶?” 清 龚自珍 《法性即佛性论》:“宗--今立法性即佛性。” (2).借指礼佛修行之心性。参见“ 佛性禪心 ”。 真如佛教语。梵文Tathatā或Bhūtatathatā的意译。谓永恒存在的实体、实性,亦即宇宙万有的本体。与实相、法界等同义。 南朝 梁 萧统 《谢敕赉制旨大集经讲疏启》:“同真如而无尽,与日月而俱悬。”《成唯识论》卷九:“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谓此真实,於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 明 屠隆 《昙花记·西游净土》:“霞幢被,宝座趺,灵光随处现真如。”《红楼梦》第八七回:“屏息垂帘,跏趺坐下,断除妄想,趋向真如。” 范文澜 《唐代佛数·佛教各派》:“事物生灭变化,都不离真如。故真如即万法(事物),万法即真如。真如与万法,无碍融通。” 有时(1).有时候。表示间或不定。《周礼·考工记·序》:“天有时以生,有时以杀;草木有时以生,有时以死。” 唐 张乔 《滕王阁》诗:“叠浪有时有,閒云无日无。”《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 满生 心里反悔 凤翔 多了 焦 家这件事,却也有时念及,心上有些遣不开。”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二三:“ 夏世富 把他从一个游乐场带到另一个游乐场,有时坐下来看一阵,有时站在那里停一会。” (2).谓有如愿之时。 唐 李白 《行路难》诗之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掛云帆济沧海。” 唐 刘云 《婕妤怨》诗:“秋扇尚有时,妾身永微贱!” 思惟亦作“ 思维 ”。1.思量。《汉书·张汤传》:“使专精神,忧念天下,思惟得失。”《三国志·魏志·荀攸传》:“我每有所行,反覆思维,自谓无以易。” 唐 李德裕 《与黠戛斯书》:“每欲思维先恩好意,不更疑惑,便是明诚。” 鲁迅 《而已集·反“漫谈”》:“ 徐先生 是我的熟人,所以再三思维,终于决定贡献一点意见。” (2).指想念。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王奴》:“ 马嵬 变后, 明皇 朝夕思维。” (3).指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 巴金 《探索集·灌输和宣传》:“要是大家都成录音机,我们就用不着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脑子也成了多余的了。” 豁然(1) 一下子彻底晓悟;开阔;顿时通达 (2) 坦荡 待人豁然 大意不经意、不仔细、疏忽 千万不可粗心大意 欢喜(1) 喜爱、爱好 她欢喜拉手风琴 (2) 喜欢、喜爱 欢喜滑水 运神〈方〉∶集中精神进行思索、思考 凡夫平常的人;平庸的人 凡夫俗子 鄙吝亦作“ 鄙恡 ”。1.形容心胸狭窄。 唐 高适 《苦雨寄房四昆季》诗:“擕手流风在,开襟鄙吝祛。” 清 李渔 《意中缘·借兵》:“不知几时同来湖上,把臂谈心,消我近来的鄙吝也呵。” 清 冯班 《钝吟杂录·遗言》:“夫山水之文,使人萧远无鄙恡。”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半夏小集》:“令人看了神旺,消去鄙吝的心。” (2).过分爱惜钱财。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素鄙吝者,欲其观古人贵义轻财。” 明 马愈 《马氏日抄·胡宗伯》:“岂鄙吝邪?不欲过享其福耳。” 明 李贽 《与城老书》:“ 友山 鄙吝不堪,此处不曾捨半分。” 水月(1).水和月。 唐 刘禹锡 《洞庭秋月行》:“山城苍苍夜寂寂,水月逶迤绕城白。” 宋 杨万里 《夜离零陵留二绝简诸友》:“思归日日只空言,一棹今真水月间。” (2).指明净如水的月亮。 唐 郑谷 《南康郡牧陆肱郎中辟许棠先辈为郡从事有寄赠》诗:“夜清僧伴宿,水月在松梢。”《花月痕》第十回:“小饮偶然邀水月,謫居犹得住 蓬莱 。” (3).水中月影。常形容明净。 唐太宗 《大唐三藏圣教序》:“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詎能方其朗润!” 唐 李白 《赠宣州灵源寺仲濬公》诗:“观心同水月,解领得明珠。” 地角天涯比喻相隔很远 地角天涯外,人号鬼哭边。——唐· 僧贯休《塞上曲》 殊别(1).差异;不同。 汉 王充 《论衡·道虚》:“驰走不能飞升,飞升不能驰走,稟性受气,形体殊别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古语与今殊别。”《景德传灯录·七佛》:“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2).区分。 清 刘大櫆 《内阁学士前工部侍郎张公墓志铭》:“其视学 江苏 ,务殫竭精力,以殊别高下。” 迷悟迷惑与觉悟。《景德传灯录·富那夜奢》:“迷悟如隐显,明闇不相离。” 明 袁宗道 《读<论语>》:“忧乐之机,係一念迷悟间耳。” 朱自清 《毁灭》诗:“在我对着黑毧毧又白漠漠的将来,不知取怎样的道路,却尽徘徊于迷悟之纠纷的时候,那时候她和他便隐隐地显现了。” 参差(1) 不齐 参差荇菜。——《诗·周南·关睢》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唐· 杜牧《阿房宫赋》 (2) 早晚相差 参差了三两年 (3) 差池;失误 没半点儿参差 译意参差 (4) 马虎 不敢参差 (5) 关系不融洽 人人不睦,个个参差 所以(1) 表示因果关系,常与“因为”连用 因为刻苦训练,所以成绩提高很快 (2) 指实在的情由或适当举动 忘乎所以 (3) 所用;用来 夫仁义辨智,非所以持国也 (4) 原因;缘故 故今具道所以。——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而慎取之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如来佛的别名。梵语意译。“如”,谓如实。“如来”即从如实之道而来,开示真理的人。又为 释迦牟尼 的十种法号之一。《金刚经·威仪寂静分》:“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南朝 宋 谢灵运 《庐山慧远法师诔》:“仰弘如来,宣扬法雨;俯授法师,威仪允举。”《西游记》第七回:“众神随至 寳莲臺 下啟知, 如来 召请。” 清 赵翼 《大石佛歌》:“是谁凿破山骨裂,幻出如来身半截。” 地狱(1) 某些宗教的说法,指人死后灵魂在地下受折磨的地方,跟“天堂”相对 (2) (3) 比喻受苦受难的地方 (4) 黑暗、喧闹、混乱和坏人无法无天的地方 鬼趣(1).即鬼道,佛教六道之一。 宋 宋□ 《新编分门古今类事·懒瓒垂训》:“伏愿天回南瞩,泽赐下临。免至边城,白日便同於鬼趣;得归中夏,黄泉亦感于圣恩。”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藉金经懺悔,已脱离鬼趣。”《醒世姻缘传》第三十回:“録离鬼趣之因,急就人间之乐。”参见“ 鬼道 ”。 (2).鬼界之气氛。 叶圣陶 《倪焕之》二五:“晕黄的电灯光照着从缺口间憧憧往来的人影,历乱,促迫,颇呈鬼趣。” (3).谓崇尚怪谲的志趣。 清 钱谦益 《<南游草>叙》:“自近世之言诗者……鬼趣胜,人趣衰,变声数,正声微,识者之所深忧也。” 轮回佛家认为世间众生,莫不辗转生死于六道之中,生死像轮子旋转的过程 慈悲谓给人快乐,将人从苦难中拔救出来,亦泛指慈爱与怜悯 岂非难道不是…?用于反问 岂非咄咄怪事? 阎王同“阎罗” 时流世俗之辈。《晋书·阮裕传》:“诸人相与追之, 裕 亦审时流必当逐己,而疾去。” 前蜀 韦庄 《绛州过夏留献郑尚书》诗:“因循每被时流誚,奋发须由国士怜。”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一:“凡暗转、暗接、暗提、暗顿,必须有大气真力,斡运其间,非时流小蕙之笔能胜任也。” 体悉(1).体念而知其衷曲。《北齐书·神武帝纪下》:“ 子昇 乃为勑曰:‘前持心血,远以示王,深冀彼此共相体悉,而不良之徒坐生间贰。’”《隋书·东夷传·百济》:“相去虽远,事同言面,何必数遣使来相体悉。”《宋史·度宗纪》:“八年春正月庚申,詔:‘朕惟崇俭必自宫禁始,自今宫禁敢以珠翠销金为首饰服用,必罚无贷。臣庶之家,咸宜体悉。’” (2).犹体恤。《古今小说·葛令公生遣弄珠儿》:“ 申徒泰 听罢,纔晓得令公体悉人情,重贤轻色。” 在心放在心上;用心 这事我一定在心去办 五蕴佛教指人的色、受、想、行、识五种刹那变化的成分,由这五种成分的暂时结合而形成了个我 不知是指对于某种事物不清楚和不理解,和知道的意思相反。百骸指人的各种骨骼或全身。《庄子·齐物论》:“百骸、九窍、六藏,賅而存焉,吾谁与为亲?” 成玄英 疏:“百骸,百骨节也。” 唐 白居易 《何处堪避暑》诗:“从心至百骸,无一不自由。” 清 金农 《横山旧庐独吟》:“松下百骸轻,清风胜 和 扁 。” 姚华 《曲海一勺》:“然而两间气化,皆有定则;百骸勤动,皆有定数。” 何处哪里,什么地方。《汉书·司马迁传》:“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唐 王昌龄 《梁苑》诗:“万乘旌旗何处在?平臺宾客有谁怜?”《宋史·欧阳修传》:“ 脩 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奬其敢言,面赐五品服。顾侍臣曰:‘如 欧阳脩 者,何处得来?’” 茅盾 《一个女性》五:“但是何处有爱呢?何处是爱呢?”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