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古诗文:

 

古诗 蒙刘元中数示东坡诗
朝代 宋代
作者 徐恢
释义

蒙刘元中数示东坡诗原文

无邪公文天所赞,汩汩词源倒河汉。
一篇新出纸为贵,万国争传金可换。
晚节投荒无芥蔕,毕景著书自娱玩。
天之所宝雷电取,渠不爱惜风雨散。
两河漕僚真好事,五筦遗文尽堆案。
似闻倾盖剧推许,亲以削牍定真赝。
分传饷我枉银钩,贫室骤惊满珠贯。
无坫共推玉界尺,争求当置铁门限。

诗词问答

问:蒙刘元中数示东坡诗的作者是谁?答:徐恢
问:蒙刘元中数示东坡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徐恢的名句有哪些?答:徐恢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无邪

没有 * 的想法

无邪的儿童

公文

政府机关或官员处理公务往来的文件

下了一纸公文

汩汩

(1).象声词。形容水或其他液体流动的声音。《文选·木华<海赋>》:“崩云屑雨,浤浤汩汩。” 李善 注:“浤浤汩汩,波浪之声也。” 元 康进之 《李逵负荆》第二折:“那老儿拿起瓢来,揭开蒲墩,舀一瓢冷酒来,汩汩的嚥了。”《老残游记》第三回:“池中流水,汩汩有声。” 丁玲 《阿毛姑娘》:“柔嫩的声音,夹在鸟语中,夹在溪山的汩汩中,响彻了这山坳。”

(2).盛貌。 唐 寒山 《诗》之八八:“不肯信受 寒山 语,转转倍加业汩汩。直待斩首作两段,方知自身奴贱物。” 唐 元结 《咸池》诗:“至德汩汩兮,顺之以先。”《新唐书·刘子玄吴兢等传赞》:“故圣主贤臣,叛人佞子,善恶汩汩,有所未尽,可为永愾者矣。”

(3).沉没;沦落。 晋 王羲之 《用笔赋》:“没没汩汩,若 濛 汜之落银鉤;耀耀晞晞,状扶桑之掛朝日。”《新唐书·萧嵩传》:“始,娶 会稽 贺晦 女,僚婿 陆象先 ,宰相子,时为 洛阳 尉,已有名,士争往交,而 嵩 汩汩未仕,人不之异。” 宋 林逋 《杂兴》诗之二:“一壑等闲甘汩汩,五门平昔避炎炎。”

(1).水急流貌。《文选·枚乘<七发>》:“怳兮忽兮,聊兮慄兮,混汩汩兮。” 吕延济 注:“混汩汩,相合疾流貌。” 唐 韩愈 《流水》诗:“汩汩几时休,从春復到秋。” 杨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三九章:“ 晓燕 闭着眼睛没有说话,泪水顺着她的脸颊汩汩而下。”

(2).比喻文思源源不断或说话滔滔不绝。 唐 韩愈 《答李翊书》:“当其取於心而注於手也,汩汩然来矣。”《儿女英雄传》第十二回:“公子才把 张金凤 的一段始末因由……滔滔汩汩的告诉母亲一遍。” 邹韬奋 《患难馀生记》第一章:“不,他还有奇谈汩汩而出。”

(3).动荡不安貌。 唐 杜甫 《自阆州领妻子却赴蜀山行》诗之一:“汩汩避羣盗,悠悠经十年。” 宋 王安石 《答王逢原书》:“不见已两月,虽尘劳汩汩,企望盛德,何日忘之?” 清 方文 《宝筏禅堂赠大愚越尘二上人》诗之一:“汩汩风尘客,今宵借一枝。”

词源

语言成为(如一个词或词素)的历史、来源(常包括其史前史),从该语言成分在语言中最早出现的记载追溯其语音、书写和词义的发展;追溯它从一种语言转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分析拼成它的组成部分;鉴定它在其他语言中的同源词,或者追溯它及其同源词在一种有记载的或假设的祖系语言中的共同的祖传形式

河汉

(1) 银河

(2) 比喻浮夸而不可信的空话,转指不相信或忽视

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庄子·逍遥游》

一篇

(1).古时文字皆著之于竹简,用牛皮编串如册,是为一篇。后因称首尾完整的文字为一篇。《墨子·明鬼下》:“圣人一尺之帛,一篇之书。” 汉 王充 《论衡·本性》:“如此则性各有阴阳,善恶在所养焉,故 世子 作养书一篇。” 唐 元稹 《酧白学士代书》诗:“一篇从日下,双鲤送天涯。” 金 元好问 《遣兴》诗:“一篇诗遣兴,三醆酒扶头。”

(2).全篇。 晋 陆机 《文赋》:“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朱子语类》卷八四:“此是一篇纲领。”

万国

万邦;天下;各国。《易·乾》:“首出庶物,万国咸寧。”《史记·东越列传》:“今小国以穷困来告急天子,天子弗振,彼当安所告愬?又何以子万国乎?” 唐 杜甫 《垂老别》诗:“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明 李梦阳 《赠何舍人赍诏南纪诸镇》诗:“日月重悬万国朝,雷雨赦过羣方悦。”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以一人之詔旨立宪,宪其所宪,非大地万国所谓宪也。” 郭沫若 《水平线下·到宜兴去》:“国际资本家万矢一的地倾向着我们这个还在资本制度以前的 中国 ,把我们 中国 已经作为了万国的商场,彼此在这儿互相争逐了。”

晚节

(1) 晚年的节操

保持晚节

(2) 晚年

(3) 后期

投荒

贬谪、流放至荒远之地。 唐 独孤及 《为明州独孤使君祭员郎中文》:“公负谴投荒,予亦左袵异域。”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中:“国家终恢全度,特屈深仁,止行夺爵之文,才示投荒之责。” 明 何景明 《喜望之量移兼寄》诗:“ 岭 海投荒日, 燕臺 远望时。”

芥蔕

见“ 芥蒂 ”。

毕景

(1).日影已尽。指入暮。 晋 王嘉 《拾遗记·前汉下》:“﹝ 昭帝 ﹞乃命以文梓为船……随风轻漾,毕景忘归,乃至通夜。” 齐治平 注:“毕景,日影已尽,谓日暮也。” 唐 杜甫 《陪章留后惠义寺饯嘉州崔都督赴州》诗:“出尘閟轨躅,毕景遗炎蒸。” 仇兆鳌 注:“毕景,谓尽一日之影。” 清 黄景仁 《泥涂叹》诗:“毕景不半程,用力亦云竭。”

(2).比喻人之暮年。 唐 杜甫 《寄司马山人十二韵》:“髮少何劳白,颜衰肯更红,望云悲轗軻,毕景羡冲融。” 仇兆鳌 注:“四句衰老之叹。”

(3).竟日;整天。《南史·殷臻传》:“﹝ 臻 ﹞幼有名行, 袁粲 、 储彦回 并赏异之,每造二公之席,輒清言毕景。” 唐 孟浩然 《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诗:“两心喜相得,毕景共谈笑。”

著书

撰写著作。

娱玩

亦作“娱翫”。玩乐。 南朝 宋 谢惠连 《雪赋》:“若廼申娱翫之无已,夜幽静而多怀。”一本作“ 娱玩 ”。 清 胡其毅 《送洪仲闇还霍丘》诗:“杳杳天意微,干戈纵娱玩。”

雷电

空中带电的云在放电时所发强光与声音

爱惜

重视而不糟蹋

雨散

(1).雨水普降。 晋 曹毗 《晋江左宗庙歌·歌中宗元皇帝》:“化若风行,泽犹雨散。” 南朝 梁 刘孝标 《东阳金华山栖志》:“迴流映流,则十仞洞底;肤寸云合,必千里雨散。”

(2).如雨布散。众多貌。《文选·扬雄<剧秦美新>》:“云动风偃,雾集雨散。” 李善 注:“言众瑞之多也。”《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骆驛纵横,烟霏雨散。” 李周翰 注:“烟霏雨散,众多貌。”

(3).比喻朋友离散。 南朝 齐 谢朓 《和刘中书絵入琵琶峡望积布矶诗》:“山川隔旧赏,朋僚多雨散。” 唐 王维 《酬诸公见过》诗:“登车上马,倏忽雨散。” 清 谭嗣同 《报刘淞芙书》一:“亲知雨散,益復无聊。”

(4).指男女欢会已毕。 宋 程垓 《意难忘》词:“似云收 楚 峡,雨散 巫 阳。”参见“ 雨散云收 ”。

(5).谓雨过天晴。 唐 皇甫曾 《张芬见访郊居作》诗:“林中雨散早凉生,已有迎秋促织声。” 唐 张乔 《题湖上友人居》诗:“野白梅繁后,山明雨散初。”

河漕

(1).犹河运。《后汉书·西羌传·东号子麻奴》:“因渠以溉,水舂河漕,用功省少,而军粮饶足。” 元 危素 《元海运志》:“然视河漕之费,则其所得盖多矣。”《清史稿·河渠志二》:“粮艘经行 黄河 不过数里,即入 中河 ,於是百八十里之 河 漕遂废。”参见“ 河运 ”。

(2). 清 代河道总督与漕运总督的并称。 清 黄钧宰 《金壶浪墨·南巡盛典》:“先期督抚、河漕诸大吏,迎驾於 山东 。”

(3).指治理河道工程和漕运。 清 梁章鉅 《退庵随笔·政事三》:“日者勅下诸臣别筹河漕两利之策,是专为河工未就而言。”

好事

喜欢多事。爱参与他人事务的

遗文

(1).古人或死者留下的诗文。《史记·太史公自序》:“猎儒 墨 之遗文,明礼义之统纪,絶 惠王 利端,列往世兴衰,作《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晋 葛洪 《抱朴子·尚博》:“虽有益世之书,犹谓之不及前代之遗文也。” 唐 元结 《<箧中集>序》:“已长逝者遗文散失,方祖师者不见近作。” 宋 苏轼 《林子中以诗寄文与可及余与可既没追和其韵》:“遗文付来哲,后事待诸友。” 鲁迅 《南腔北调集·<两地书>序言》:“﹝ 韦素园 ﹞病殁于 北平 同仁医院了,大家想搜集他的遗文,为他出一本纪念册。”

(2).散逸的诗文。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 文宗 时, 郑覃 侍讲禁中,以经籍道丧,屡以为言。詔令祕阁,搜访遗文。”

(3).前代留下的法令条文、礼乐制度。 宋 曾巩 《太祖皇帝总序》:“至於举贤良,崇孝弟,明考课,虽宇内初辑,然庶政大体,弥纶备具,遗文故事,施於后世,皆可为法。” 宋 蔡襄 《明礼》:“冠婚丧葬,礼之大者,冠礼今不復议,婚礼无復有古之遗文。”

堆案

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三国 魏 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素不便书,又不喜作书,而人间多事,堆案盈机。” 唐 白居易 《自题》诗:“热月无堆案,寒天不趁朝。” 清 曹寅 《夜饮和培山眼镜歌》:“堆案还愁束带热,等身其奈操觚何。”

倾盖

途中相遇,停车交谈,双方车盖往一起倾斜。形容一见如故或偶然的接触

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清· 周容《芋老人传》

推许

推重并赞许

削牍

古时削薄竹木成片,用以书写。有误则刮去重写,谓之“削牘”。后用以泛称书写、撰述。《汉书·游侠传·原涉》:“ 涉 乃侧席而坐,削牘为疏,具记衣被棺木,下至饭含之物,分付诸客。” 宋 陆游 《与成都张阁学启》:“将携孥而就食,敢削牘以告行。” 清 钮琇 《觚賸·惠士陈言》:“敢削牘以陈辞,谨伏辕而待命。” 康有为 《屠梅君侍御谢官归索诗为别敬赋》诗之二:“削牘数千言,痛切涕泗流。”

真赝

亦作“ 真贗 ”。犹真伪。 晋 陆机 《羽扇赋》:“不能别其是非,人莫敢分其真贋。”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二:“ 信安 孟王 仁仲 酷嗜法书名画,且能别真贋。” 明 文徵明 《题沉润卿所藏阎次平画》:“此为吾友 沉润卿 所藏,真贗余不能辨。” 清 秦瀛 《答王惕甫书》:“僕文无足道,特於学术之邪正,文章之真贋,民生之利病,略能言之。”

分传

(1).谓分别撰写传记。 清 昭槤 《啸亭续录·明史稿》:“至於 李廷机 与 沉榷 、 沉一贯 , 毕自严 与 陈新甲 同传,未免鸞梟并栖,殊无分晰,不如史臣之分传也。”

(2).指单个人的传记,与“合传”相对而言。

银钩

亦作“ 银钩 ”。 1.银质或银色的钩子。《晋书·索靖传》:“盖草书之为状也,婉若银鉤,飘若惊鸞。” 南朝 梁 刘孝威 《钓竿篇》:“金辖茱萸网,银钩翡翠竿。” 唐 骆宾王 《上吏部侍郎帝京篇》:“侠客珠弹垂杨道,倡妇银鉤采桑路。”《宋史·乐志十五》:“翠帘人静月光浮,但半捲银钩。”

(2).一种银质的妇女饰物。 唐 徐坚 《棹歌行》:“櫂女饰银鉤,新妆下翠楼。”

(3).比喻遒媚刚劲的书法。 唐 杜甫 《陈拾遗故宅》诗:“到今素壁滑,洒翰银钩连。” 元 张逊 《水调歌头·宴顾仲瑛金粟影亭赋桂》词:“把鸞笺,裁绣句,写银钩。” 清 蒋士铨 《临川梦·想梦》:“他一不合银钩写,锦字松烟。”

(4).比喻弯月。 宋 李弥逊 《游梅坡席上杂酬》之二:“竹篱茅屋倾樽酒,坐看银钩上晚川。”

贫室

贫苦人家。 汉 王充 《论衡·偶会》:“故军功之侯,必斩兵死之头;富家之商,必夺贫室之财。” 宋 程颐 《先公太中家传》:“每岁春首,兴役治河,民閒自秋成则为之备,贫室尚患不及。” 清 唐孙华 《三月十五日创建育婴堂纪事二十四韵》:“贫室憎疣赘,豪家即掌珠;岂缘心独忍,直为口难餬。”

珠贯

(1).珠串。常以形容清泉飞泻。 唐 张说 《扈从幸韦嗣立山庄应制》诗:“悬泉珠贯下,列帐锦屏舒。”

(2).形容歌声婉转或文辞流畅。 唐 白居易 《小童吹觱篥歌》:“急声圆转促不断,轢轢轔轔似珠贯。” 宋 苏轼 《有美堂和周邠见寄》之二:“歌喉不共听珠贯,醉面何因作纈纹。” 明 宋濂 《故务光先生张公墓碣铭》:“作为文章,珠贯玉联,有台阁之风。”

玉界尺

后唐 赵光逢 的雅号。 赵 风神秀异,品行端庄,故称。《新五代史·唐六臣传·赵光逢》:“ 光逢 在 唐 以文行知名,时人称其方直温润,谓之‘玉界尺’。”

争求

(1).竞相追求。《墨子·公孟》:“譬若美女,处而不出,人争求之。”《通典·选举三》:“不论课考或歷时未改,便倾耳而听,企踵而覩,争求冒进,不顾廉耻。”

(2).争取。 邹韬奋 《萍踪忆语》十六:“反动的力量是很坚强的,对于劳工阶级争求权利的种种表现,当然是用尽方法来压制的。” 郭沫若 《沸羹集·新文艺的使命》:“现代 中国 是从帝国主义与封建统治的双重衡厄之下挣扎起来,争求着她的独立生存,自由平等的。”

铁门限

(1).用铁皮包裹着的门坎。 唐 李绰 《尚书故实》:“﹝ 智永禪师 ﹞积年学书,秃笔头十瓮。每瓮皆数石。人来觅书,并请题头者如市,所居户限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裹之,人谓为鐡门限。”后用为来访请益者多之典。 宋 苏轼 《赠常州报恩长老》诗之二:“凭师为作铁门限,準备人间请话人。”

(2). 唐 王梵志 《世无百年人》诗:“世无百年人,强作千年调。打铁作门限,鬼见拍手笑。”原谓打铁作门限,以求坚固,后即用“铁门限”比喻人们为自己作长久打算。 宋 范成大 《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诗:“纵有千年铁门限,终须一箇土馒头。” 元 郑光祖 《塞鸿秋》曲:“ 金谷园 那得三生富,铁门限枉作千年妬。”

(3).比喻生活经历对人的影响和局限。 清 王夫之 《薑斋诗话》卷二:“身之所歷,目之所见,是铁门限。即极写大景,如‘阴晴众壑殊’,‘乾坤日夜浮’,亦必不踰此限。”

随便看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Suppu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21 4:5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