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游月华寺(并纪) |
朝代 | 明代 |
作者 | 李之世 |
释义 | 游月华寺(并纪)原文跋陀坛边悬表志,留下菩提真种子。 百七十年似弹指,袈裟罩却坟前垒。 谁将一滴遍河沙,二叶依然结五蕊。 至今人饮曹溪沚,尽是吾师功德水。 石龛閟骨一千祀,劫火烧空永不燬。 有口无言坐堆堆,落叶归恨水见底。 瓦澄如漆绛罗委,行人瞻拜泪瀰瀰。 诗词问答问:游月华寺(并纪)的作者是谁?答:李之世 注释1. 押词韵第三部 2. 并纪 参考注释留下(1).谓把东西搁下。 宋 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第八出:“你要好时,留下金珠买路,我便饶你去。”《水浒传》第四三回:“你留下买路钱并包裹,便饶了你性命。” (2).留住下来。《儿女英雄传》第一回:“﹝这房子﹞原备 安老爷 、太太、公子有事进城住的,平日自有留下的人家看守。” (3).收受下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四回:“﹝ 何小宋 ﹞又逼着他把满城文武所送的礼都一一退了,不许留下一份。” 老舍 《骆驼祥子》七:“他们找出些破旧的东西,教他去换洋火……而他也就自己留下。” (4).指付钱买下。 老舍 《骆驼祥子》三:“留下吧,给多少是多少;我把它们出了手,好到城里去谋生!” (5).停留而攻下。《史记·吴王濞列传》:“即大王徐行,留下城邑, 汉 军车骑至,驰入 梁 楚 之郊,事败矣。” 菩提佛教音译名,指觉悟的境界 真种本性。 明 唐顺之 《答殷生原学》:“窃痛世人汩于利欲,迷失真种,絶去天理,自堕鬼蜮。” 十年形容时间长久。《左传·僖公四年》:“一薰一蕕,十年尚犹有臭。” 杨伯峻 注:“十年,言其久也。” 唐 贾岛 《剑客》诗:“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弹指极短时间 一弹指的工夫 袈裟和尚披的法衣,由许多长方形布片拼缀而成 一滴(1).液体的一个小点。旧题 汉 郭宪 《洞冥记》卷三:“剉以酿酒,名曰桂醪。尝一滴,举体如金色。” 唐 韩偓 《秋霖夜忆家》诗:“不知短髮能多少,一滴秋霖白一茎。” 宋 方凤 《金华游录》:“有卷石,小窍指面大,有水正滴窍中,名仙人砚滴。候片时,纔一滴。” (2).一点儿,表示少量。《关尹子·四符》:“吾之精一滴无存亡尔,吾之神一歘无起灭尔。” 茅盾 《子夜》十七:“蓦地,他站了起来,冷冷地狞笑。最后一滴力又回到他身上了。” 河沙恒河 沙数。佛教以为佛世界如 恒河 沙数,多至不可胜数。见《金刚经·一体同观分》。 唐 黄滔 《丈六金身碑》:“谓之为有,则河沙、芥子之説,虚诞难测;谓之为无,则应现感通之事,寻常立验。”后用以形容数量多得无法计算。 宋 刘克庄 《贺新郎·戊戌寿张守》词:“福寿比、河沙难算。” 明 无名氏 《四贤记·社会》:“你身登九峯,河沙寿永,指示禪机,檀那跃踊。” 二叶(1).两世,两代。 南朝 梁 任昉 《禅位梁王策》:“我 太祖 握《河》受《历》,应符启运。二叶重光,三圣係轨。”《周书·颜之仪传》:“ 枚乘 二叶,俱得游 梁 ; 应贞 两世,竝称文学。” (2).指再生的叶子。 唐 李商隐 《和韦潘先寄上李使君》诗:“桂含爽气三秋首,蓂吐中旬二叶新。” 冯浩 笺注:“《帝王世纪》: 尧 时蓂荚生於阶,每月朔生一叶,月半生十五叶;望后日落一叶,月小尽,则一叶厌而不落。” 依然照往常,依旧 依然如故 依然有效 至今(1) 直至此刻 至今杳无音信 (2) 直到今天 溪沚溪流中的小洲。 梁启超 《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 哥仑布 ,航海之大家也,苟乘以朽木之胶船,则不能渡溪沚。” 尽是到处是,很多很多 这儿尽是石头 功德水即八功德水。佛教谓西方极乐世界中,处处皆有七妙宝池,八功德水弥满其中。其水澄净、清冷、甘美、轻软、润泽、安和,饮时除饥渴,能增益种种殊胜善根。 唐 孟浩然 《腊月八日於剡县石城寺礼拜》诗:“愿承功德水,从此濯尘机。” 唐 钱起 《梦寻西山準上人》诗:“觉来缨上尘,如洗功德水。”《老残游记》第九回:“引作园 * 德水,一齐都种曼陀罗。”参阅《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石龛供奉神像或神主的小石阁。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从此南入谷七里,又届一祠,谓之‘石养父母’,石龕木主存焉。” 南朝 梁简文帝 《为人造丈八夹紵金薄像疏》:“明镜石龕,独徘徊於留影。” 唐 戴叔伦 《游少陵寺》诗:“石龕苔蘚积,香径白云深。”《宋史·外国传六·高昌》:“次歷 阿墩族 ,经 马騣山 望乡岭 ,岭上石龕有 李陵 题字处。” 千祀千年。 南朝 宋 谢瞻 《张子房诗》:“惠心奋千祀,清埃播无疆。” 唐 柳宗元 《吊屈原文》:“后先生盖千祀兮,余再逐而浮 湘 。” 明 高启 《吊伍子胥辞》:“奚千祀而勿毁兮,繄若人之死忠。” 劫火亦作“刧火”。亦作“刦火”。亦作“刼火”。1.佛教语。谓坏劫之末所起的大火。《仁王经》:“劫火洞然,大千俱坏。” 唐 张乔 《兴善寺贝多树》诗:“永共 终南 在,应随劫火烧。” 宋 李纲 《次韵丹霞录示罗畴老唱和诗》:“刧火洞烧时,自有安身处。”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附录《晋王大令保母帖》:“千年鬱鬱閟重泉,蹔出还随刦火烟。” 清 龚自珍 《忏心》诗:“佛言刼火遇皆销,何物千年怒若潮?”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一分第一章:“释子又常谓 东方朔 言及刧火,已知佛法。” (2).借指兵火。 清 顾炎武 《恭谒天寿山十三陵》诗:“ 康 昭 二明楼,并遭劫火亡。” 清 纳兰性德 《南歌子·古戍》词:“何年劫火賸残灰,试看英雄碧血满 龙堆 。” 烧空映红天空。 宋 孙光宪 《河传》词:“如花殿脚三千女,争云雨,何处留人住?锦帆风,烟际红,烧空,魂迷大业中。” 宋 苏轼 《正月二十六日偶与数客野步嘉祐僧舍作诗记之》:“涓涓泣露紫含笑,焰焰烧空红佛桑。” 有口敢言善辩。《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孝惠帝 时, 吕太后 用事,欲王诸 吕 ,畏大臣有口者。”《汉书·陆贾传》引此文, 颜师古 注曰:“有口,谓辩士。”《南史·萧脩传》:“ 脩 中直兵参军 陈晷 甚勇有口,求为覘候,见获,以辞烈被害。”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又 姜淮 者,少年有口。值 殷太史 士瞻 教书,偶不在室, 淮 戴其纱帽,束其带,正在室中摇摆作势, 殷 猝至, 淮 不知带插横解法, 殷 不懌。 淮 曰:‘师父还繫玉带哩,此银带何足贵?’ 殷 笑而释之。” 堆堆(1).兀立貌。 唐 韩愈 《路傍堠》诗:“堆堆路傍堠,一双復一隻。” (2).久坐不移貌。 唐 王建 《新嫁娘词》之一:“邻家人不识,牀上坐堆堆。”《何典》第七回:“﹝ 活死人 ﹞与他娘两个闲话白嚼蛆,堆堆坐,堆堆讲,也没甚厌时。” 清 翟灏 《通俗编·状貌》:“其本字当作敦。《诗》:‘敦彼独宿。’敦,音堆。注云:‘不移貌。’……《素问》:‘土形人则敦敦然,兀兀然。’皆即 唐 宋 所云堆堆。” 落叶落叶植物在生长季节末或一短时间内的叶子分离或脱落,或裸子植物在全年内断断续续的自然掉叶 见底(1).形容水流清澈。 南朝 梁 江淹 《丽色赋》:“水炤景而见底,烟寻风而无极。” 唐 白居易 《题浔阳楼》诗:“大 江 寒见底, 匡山 青倚天。” (2).比喻人胸无杂念。 唐 吴融 《赴阙次留献荆南成相公三十韵》:“骨格凌秋耸,心源见底空,神清餐沆瀣,气逸饮洪濛。” (3).谓事情的结局。《宋书·始宋王休仁传》:“我去不知朝夕见底,若一旦死去作鬼,亦不取汝,取汝正足乱人耳。” 绛罗红色纱罗。《隋书·礼仪志七》:“鹿皮弁,九琪,服絳罗襦,白罗裙。” 唐 罗隐 《牡丹花》诗:“似共东风别有因,絳罗高卷不胜春。”《宋史·舆服志三》:“ 乾道 九年,又用履袍,袍以絳罗为之。” 行人步行的人。古指出行的人;出征的人;又作使者的通称 会其行人发露,瓒亦枭夷,故使锋芒错缩,厥图不果。——《三国演义》 行人驻足听。——《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行人弓箭各在腰。——唐· 杜甫《兵车行》 过者问行人 行人但云点行频 瞻拜瞻仰参拜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