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醉落魄/一斛珠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沈瀛 |
释义 | 醉落魄/一斛珠原文致知格物。孔颜学问从兹出。 圣言句句皆真实。 涵养功深,将见自家得。 毋意毋我毋固必。 视听言动非礼勿。 胜己之私之谓克。 克尽私心,天理甚明白。 诗词问答问:醉落魄/一斛珠的作者是谁?答:沈瀛 参考注释致知儒家哲学用语。语出《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历代儒家学者对此有不同解释。 汉 郑玄 认为“致知”是使人“知善恶吉凶之所终始”; 宋 朱熹 认为“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 明 王守仁 则认为“致知”即“致吾心之良知”。参见“ 致良知 ”。 格物(1) 穷究事物的道理 格物致知 (2) 纠正人的行为 孔颜孔子 与其弟子 颜渊 的并称。《魏书·肃宗纪》:“来岁仲阳,节和气润,释奠 孔 颜 ,乃其时也。” 晋 陆机 《君子行》:“掇蜂灭天道,拾尘惑 孔 颜 。” 宋 刘克庄 《哨遍》词:“嗟此意谁论,其言甚壮, 孔 颜 犹有遗旨。” 学问(1) (2) 系统知识 (3) 泛指知识 从兹犹从此。 唐 杜甫 《为农》诗:“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四游记·猴王得仙赐姓》:“自从 盘古 破鸿濛,开闢从兹清浊辨。” 清 孙枝蔚 《张孝子诗》:“乞棺殮主长哀号,从兹孝烈闻 通城 。” 言句(1).言语。《古尊宿语录·临济禅师语录之馀》:“ 峯 云:‘ 黄檗 有何言句指示於人?’师云:‘ 黄檗 无言句。’” (2).字句。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诗二》:“尝见其古诗数首,大率似 阮嗣宗 《咏怀》,其趣溢出於言句之外。” 真实与事实相符 真实的故事比虚假的小说还要奇妙 涵养(1) 修养 很有涵养 (2) 滋润养育 用造林来涵养水源 自家〈方〉∶自己 毋意不主观臆断。《论语·子罕》:“子絶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何晏 集解:“以道为度,故不任意也。” 毋我谓无私见,不自以为是。《论语·子罕》:“子絶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何晏 集解:“﹝ 孔子 ﹞述古而不自作,处群萃而不自异,唯道是从,故不有其身。” 固必语出《论语·子罕》:“毋必,毋固。”本指固执坚持,不可变通。后引申为一定,必然。 晋 葛洪 《抱朴子·论仙》:“事无固必,殆为此也。” 唐 杜甫 《寄题江外草堂》诗:“事跡无固必,幽贞愧双全。” 视听(1) 看和听 视听效果 (2) 看到的和听到的 以正视听 (3) 指视力和听力 视听不衰 言动言行。《隋书·儒林传·刘炫》:“整緗素於凤池,记言动於 麟阁 。” 金 王若虚 《<论语辨惑>总论》:“《乡党》所载,乃圣人言动之常,无意义者多矣。” 鲁迅 《集外集拾遗·诗歌之敌》:“ 查理九世 的言动,更将这事十分透彻地证明了的。” 非礼(1).不合礼仪制度。《论语·颜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知己》:“ 越石父 免于羈束,未旋踵而责以非礼,善窥其合而已矣。” 清 谭嗣同 《仁学》七:“ 湘 人士……方自以为巍巍然尊,任我以非礼施设,而莫余敢止。” (2).指违礼之事。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 素娥 ﹞正色峻拒曰:‘与官人无缘,安得为非礼!’” 克尽竭尽;尽到。《太平天囯文书汇编·天历每四十年一斡旋诏》:“共抒铭刻代赎之念,克尽感功感德之心。”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三章五:“在他们自己的心理上,与其说为了帮忙我们,倒无宁是克尽他们的天职。” 赖和 《一杆“秤仔”》:“她心里的欣慰,使她责任心亦渐放下,因为做母亲的义务,已经克尽了。” 私心个人心里;内心里 私心十分感激 私心庆幸 天理(1) 自然法则;天道,天然的组织结构 依乎天理。——《庄子·养生主》 (2) 宋代的理学家认为封建 * 是客观存在的道德法则,把它叫做“天理” (3) 道义 (4) 天性 明白(1) 思想上掌握 我不明白你的意思 (2) 彻底了解 明白事理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