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奉和幸大荐福寺 |
朝代 | 唐代 |
作者 | 宋之问 |
释义 | 奉和幸大荐福寺原文香刹中天起,宸游满路辉。乘龙太子去,驾象法王归。 殿饰金人影,窗摇玉女扉。 稍迷新草木,遍识旧庭闱。 水入禅心定,云从宝思飞。 欲知皇劫远,初拂六铢衣。 诗词问答问:奉和幸大荐福寺的作者是谁?答:宋之问 全唐诗:卷53-2 参考注释香刹佛寺的别名。 唐 顾况 《独游青龙寺》诗:“春风入香刹,暇日独游衍。” 宋 梅尧臣 《雪窦达观禅师见寄依韵答》:“禪衣百衲重,香刹 四明 深。” 清 方文 《重过润州上方寺》诗:“出郭寻香刹,林僧乃旧交。” 中天天空;天顶 一轮明月高悬中天 虹亘中天。——《广东军务记》 宸游亦作“ 宸游 ”。帝王之巡游。 唐 苏颋 《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诗:“主第山门起 灞川 ,宸游风景入初年。” 宋 蔡襄 《上元进诗》:“宸游不为三元夜,乐事全归万众心。” 元 柳贯 《同杨仲礼和袁集贤上都诗》:“朱夏宸游正,清秋武卫闲。” 清 唐孙华 《茹明府招饮虎丘梅花楼》诗:“宸游望幸当三月,使节先驰验二星。” 见“ 宸游 ”。 乘龙(1).比喻趁时而动。《易·乾》:“时乘六龙以御天。” 王弼 注:“升降无常,随时而用,处则乘潜龙,出则乘飞龙,故曰‘时乘六龙’也。”六龙指乾卦六阳爻。《南齐书·芮芮虏传》:“陛下承乾启之机,因乘龙之运,计应符革祚,久已践极,荒裔倾戴,莫不引领。” (2).乘坐龙车。《楚辞·九歌·大司命》:“乘龙兮轔轔,高驼兮冲天。” (3).骑龙。《东观汉记·冯异传》:“上曰:‘我梦乘龙上天,觉寤,心中动悸。’” 唐 韩愈 《华山女》诗:“ 玉皇 頷首许归去,乘龙驾鹤来青冥。”《剪灯新话·水宫庆会录》:“抛梁上,乘龙夜去陪天仗。袖中奏罢一封书,尽与苍生除祸瘴。” (4).《史记·封禅书》:“ 黄帝 采 首山 铜,铸鼎於 荆山 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鬚下迎 黄帝 。 黄帝 上骑,羣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餘人,龙乃上去。”后因以“乘龙”比喻成仙。 唐 杜牧 《书处州韩吏部孔子庙碑阴》:“昼日乘龙上天,诚得其药,可如 黄帝 。” 宋 苏轼 《过莱州雪后望三山》诗:“ 安期 与 羡门 ,乘龙安在哉!” (5).对帝王死去的讳称。 明 李梦阳 《赠何舍人赍诏南纪诸镇》诗:“先皇乘龙去不返,悲风惨淡吹宸极。” (6).比喻得佳婿。《艺文类聚》卷四十引《楚国先贤传》:“ 孙儁 字 文英 ,与 李元礼 俱娶太尉 桓焉 女。时人谓 桓叔元 两女俱乘龙,言得婿如龙也。” 唐 杜甫 《李监宅》诗:“门阑多喜色,女婿近乘龙。” 明 汤显祖 《牡丹亭·闹殇》:“恨不呵早早乘龙。夜夜孤鸿,活害杀俺翠娟娟雏凤。” 四条龙。《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帝赐之乘龙, 河 汉 各二,各有雌雄。” 杜预 注:“合为四。” 太子已确定继承帝位或王位的帝王的儿子 太子月恐惧。——《战国策·燕策》 有以报太子。 荆轲知太子不忍。 请立太子为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象法(1).指国家的法律教令。 前蜀 杜光庭 《都监将军周天醮词》:“鑾旗早復於 秦 京,象法重悬於魏闕。”参见“ 象魏 ”。 (2).犹象教。 唐 王勃 《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象法不可以无主,微言不可以遂丧。”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五·敬一主人诗》:“《宿向阳寺》云:‘圣朝存象法,古寺復闻鐘。’” (3).指摄影术。 康有为 《自题三十影象》诗:“象法流传海外图,偶来山泽现癯儒。” 金人铜人 铸以为金人十二。——汉· 贾谊《过秦论》 玉女扉画有仙女的门窗。 唐 宋之问 《奉和幸大荐福寺》诗:“殿饰金人影,窗摇玉女扉。” 唐 李商隐 《对雪》诗之一:“寒气先侵玉女扉,清光旋透省郎闈。” 草木(1).指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易·坤》:“天地变化,草木蕃。” 唐 韩愈 《送李愿归盘谷序》:“ 太行 之阳有 盘谷 , 盘谷 之閒,泉甘而土肥,草木藂茂,居民鲜少。” 明 刘基 《<悦茂堂诗>序》:“故人不得其性则痛,鸟兽不得其性则瘏,草木不得其性则萎以枯。” (2).指荒野。《韩非子·说疑》:“此十二人者,或伏死於窟穴,或槁死於草木,或飢饿於山谷,或沉溺於水泉。” (3).比喻卑贱。多用作自谦之词。 唐 陈子昂 《谏刑书》:“臣草木微品,天恩降休,伏刻肌骨,不敢忘捨。” 宋 苏轼 《笏记》之一:“徒倾艸木之心,莫报乾坤之施。” 庭闱内舍。多指父母居住处。《文选·束晳〈补亡〉诗》:“眷恋庭闈,心不遑安。” 李善 注:“庭闈,亲之所居。” 唐 张九龄 《酬宋使君见诒》诗:“庭闈际海曲,軺传荷天慈。” 清 刘大櫆 《少宰尹公行状》:“公少而卓犖多才,遵太夫人朝夕庭闈之训,言动皆必以礼。”因用以称父母。 唐 杜甫 《送韩十四江东省觐》诗:“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闈?” 宋 王安石 《忆昨诗示诸外弟》:“刻章琢句献天子,钓取薄禄欢庭闈。” 入禅犹入定。 南朝 齐 萧子良 《迴向佛道门》:“十方诸菩萨,读诵於经法。入禪出禪者,劝总行众善。” 唐 宋之问 《游云门寺》诗:“入禪从鸽遶,説法有龙听。” 心定心安。 茅盾 《子夜》十七:“他倒心定一些了。” 云从(1).语出《诗·齐风·敝笱》:“ 齐子 归止,其从如云。”后用“云从”比喻随从之盛。 南朝 宋 颜延之 《又释何衡阳<达性论>》:“连国云从,宏论风行。” 宋 刘过 《沁园春·御阅还上郭殿帅》词:“拥貂蝉争出,千官鳞集,貔貅不断,万骑云从。”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狐嫁女》:“粉黛云从,酒胾雾霈,玉椀金甌,光映几案。” (2).借指随从者。 唐 黄滔 《周以龙兴赋》:“遂使 盟津 契会,此时莫愧於云从; 羑里 栖迟,昔日何伤於鱼服。” 宝思赞美之词。多以称扬人的襟怀、谋划、文思等。 南朝 梁 沉约 《高松赋》:“擢柔情於蕙圃,涌宝思於珠泉。” 唐 王勃 《<乾元殿颂>序》:“紫庭合粹,括宇宙於宸襟;丹扆凝尊,运陶钧於宝思。” 唐 卢照邻 《驸马都尉乔君集序》:“雍容车骑,屡动雕章;啸傲烟霞,仍含宝思。” 唐 宋之问 《荐福寺》诗:“水入禪心定,云从宝思飞。” 皇劫皇帝的年纪。 唐 宋之问 《奉和幸大荐福寺》:“欲知皇劫远,初服六銖衣。” 明 王志坚 《表异录·人物》:“皇劫,即帝年也。” 六铢衣(1).佛经称 忉利天 衣重六铢,谓其轻而薄。见《长阿含经·世纪经·忉利天品》。后称佛、仙之衣为“六銖衣”。 唐 宋之问 《奉和幸大荐福寺》诗:“欲知皇刼远,初拂六銖衣。” 唐 顾况 《归阳萧寺》诗:“身披六銖衣,亿刧为大仙。” 前蜀 韦庄 《送福州王先辈南归》诗:“八韵赋吟 梁苑 雪,六銖衣惹 杏园 风。名标玉籍仙坛上,家寄 闽山 画障中。” (2).常借指妇女所着轻薄的纱衣。 宋 周邦彦 《鹊桥仙》词:“晚凉拜月,六銖衣动,应被 姮娥 认得。” 清 俞兆晟 《吴宫曲》:“自裁白紵六銖衣,回雪流风侍君侧。”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