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夜雨(七月廿七日) |
朝代 | 清代 |
作者 | 乾隆 |
释义 | 夜雨(七月廿七日)原文处暑昨方过,时当夏雨收。 四更山月吐,五鼓塞云稠。 初报空丝织,忽闻檐瀑流。 披衣旦明起,凉飒果高秋。 诗词问答问:夜雨(七月廿七日)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注释1. 五言律诗 押尤韵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九十八 2. 七月廿七日 参考注释处暑我国二十四节气中居于立秋之后、白露之前的一个节气名,在8月22、23或24日 时当适当。《三国志·吴志·顾雍传》:“ 雍 为人不饮酒,寡言语,举动时当。” 四更指晨一时至三时。 唐 杜甫 《月》诗:“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 宋 陆游 《除夜雪》诗:“北风吹动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参见“ 五更 ”。 五鼓见“五更”条 戊申晦五鼓。——清· 姚鼐《登泰山记》 瀑流(1).方言。喷涌的泉水。 清 郝懿行 《证俗文》卷十七:“ 齐 人谓泉涌高数尺曰瀑流,又曰趵突。” (2).犹洪流。 李大钊 《今》:“照这个道理讲起来,大实在的瀑流,永远由无始的实在向无终的实在奔流。” 瀑布。 唐 李白 《蜀道难》诗:“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厓转石万壑雷。” 唐 岑参 《终南云际精舍寻法澄上人不遇》诗:“崖口悬瀑流,半空白皑皑。” 朱自清 《温州的踪迹·绿》:“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 披衣将衣服披在身上而臂不入袖。 三国 魏 曹丕 《杂诗》之一:“展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唐 韦应物 《寄冯著》诗:“披衣出茅屋,盥漱临清渠。”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二人披衣待旦,别 袁 而归。” 旦明天明时。《仪礼·少牢馈食礼》:“旦明行事。” 郑玄 注:“旦明,旦日质明。”《淮南子·天文训》:“日出于 暘谷 ,浴于 咸池 ,拂于 扶桑 ,是谓晨明。登于 扶桑 ,爰始将行,是谓朏明。至于 曲阿 ,是谓旦明。” 高诱 注:“平旦。” 高秋秋高气爽的时节 高秋夜方静,神居肃且深。——南朝齐· 谢脁《谢宣城集·奉和隋王殿下》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