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宫词·其七十二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周彦质 |
释义 | 宫词·其七十二原文禁籞瑶津宝阁重,芳亭曲榭暗相通。 汪洋太液澄清影,金碧丹青上下同。 诗词问答问:宫词·其七十二的作者是谁?答:周彦质 注释1. 七言绝句 押东韵 参考注释禁籞(1).亦作“ 禁蘌 ”。禁苑周围的藩篱。指禁苑。 唐 杨炯 《送并州旻上人》诗序:“风烟凄而禁籞寒,草木落而城隍晚。” 唐 楼颖 《东郊纳凉忆左威卫李录事收昆季太原崔参军》诗序:“地即故倅天官 顾公 之旧林,今贰宰君 李公 之别业,右抵禁籞,斜界 沁园 。” 宋 曾巩 《橙子》诗:“江湖苦遭俗眼慢,禁蘌尚觉凡木多。” 宋 王禹偁 《园林犬赋》:“若乃风暖掖庭,花繁禁籞,扇挨锦翼之雉,笼近雪衣之女。” 明 谢肇淛 《五杂俎·物部一》:“然麟凤为王者之祥,狮鸇仅禁籞之玩,君子宜何居焉?” (2).指宫廷。 宋 岳珂 《桯史·乾坤鉴法》:“ 徽祖 尝召之入禁籞。” 明 宋濂 《忠孝堂铭》:“凡于国事,近则服劳禁籞,远则捍御边陲,无一丝不尽于忠。” 清 黄宗羲 《陆文虎先生墓志铭》:“九重禁籞之地,九列大臣之重,一落魄妄男子得以隻手障天,狂言作鱷。” (3).指宫廷门卫。 清 昭槤 《啸亭杂录·佟襄毅伯》:“故当时禁籞严警,有终身列部曹而不识 乾清门 者。” 瑶津天河,仙界。借以婉称人死后魂灵归宿之处。《宋史·乐志十五》:“最情伤,从輦嬪嬙,指瑶津路,泪雨泣千行。”《宋史·乐志十五》:“瑶津风物胜 蓬壶 ,春色至,望琱舆。” 宝阁对佛寺殿阁的美称。亦指华丽的殿阁。 唐 章孝标 《题东林寺寄江州李员外》诗:“日映砌阴移宝阁,风吹天乐动金铃。”《宋史·乐志十五》:“云章焜耀传温玉,宝阁起清都。” 相通彼此沟通;连通;互相通融 两个房间相通 汪洋(1) 形容水势浩大,宽广无边 (2) 形容人的气度宽宏或文章气势磅礴 太液(1).古池名。 汉 太液池 ,在 陕西省 长安县 西。 武帝 元封 元年(公元前110年)开凿,周回十顷。池中筑 渐台 ,高二十馀丈;又起三山,以象 瀛洲 、 蓬莱 、 方丈 三神山,刻金石为鱼龙奇禽异兽之属。 汉 班固 《西都赋》:“前唐中而后 太液 。”参阅《三辅黄图》卷四。 (2).古池名。 唐 太液池 ,在 大明宫 中 含凉殿 后,中有 太液亭 。 唐 李白 《宫中行乐词》之八:“鶯歌闻 太液 ,凤吹遶 瀛洲 。”参阅 清 《嘉庆一统志·西安府二·大明宫》。 (3).古池名。 元 、 明 、 清 太液池 即今 北京 故宫 西华门 外的 北海 、 中海 、 南海 三海。 元 时名 西华潭 。 清 称 太液池 。南北四里,东西二百馀步,池上跨长桥,旧有石牌坊,东西对峙,东曰玉蝀,西曰金鼇。桥北称 北海 ,桥南称 中海 ,其中 瀛台 以南称 南海 。上源自 玉泉山 合西北诸水,由 地安门 水门流入。 澄清(1) 杂质沉淀下来,液体变清 这小河沙石太多,需澄清后方可用来灌溉禾苗 (2) 另见 chéngqīng 金碧(1).金和玉。《后汉书·乌桓传》:“妇人至嫁时乃养髮,分为髻,著句决,饰以金碧。”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序:“故玄黄经纬之辨,金碧沉浮之殊,僕以为亦合其美并善而已。” (2).金黄和碧绿的颜色。 唐 罗邺 《上阳宫》诗:“深锁笙歌巢燕听,遥瞻金碧路人愁。” 宋 苏轼 《雍秀才画草虫八物·鬼蝶》诗:“双眉卷铁丝,两翅晕金碧。” 清 杜岕 《报恩寺塔灯歌》:“共推此塔天下少,金碧丹青壮丽殊。” 闻一多 《红烛·李白之死》:“又有琼瑶的轩馆同金碧的台榭。” (3).金马、碧鸡。《文选·陆机<演连珠>》:“金碧之巖,必辱凤举之使。” 刘孝标 注引《汉书》:“或言 益州 有 金马 碧鸡 之神,可醮而致。” 唐 陈子昂 《送殷大入蜀》诗:“ 蜀 山金碧地,此地饶英灵。”参见“ 金马碧鸡 ”。 (4).指国画颜料中的泥金、石青和石绿。 丹青丹和青是我国古代绘画,常用的两种颜色,借指绘画 竹帛所载,丹青所画。——《汉书·苏武传》 尤善丹青。——《晋书·顾恺之传》 上下(1) 高处和低处;上面和下面;职位上较高的和较低的人 上下同欲者胜。——《孙子·谋攻》 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范仲淹《岳阳楼记》 (2) 辈分上较高的和较低的人 全家上下都很高兴 (3) 从上面到下面 上下打量着这位陌生人 (4) 指程度上高低、优劣 不分上下 (5) 用在数量词后,表示概数;左右 今年一亩地能有一千斤上下的收成 这位先生今年五十上下 (6) 称衙门中的差役 这般炎热,上下只得担待一步!——《水浒传》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