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题画廿四首 |
朝代 | 明代 |
作者 | 唐寅 |
释义 | 题画廿四首原文草屋柴门无点尘,门前溪水绿粼粼。中间有甚堪图画,满坞桃花一醉人。 诗词问答问:题画廿四首的作者是谁?答:唐寅 唐寅题画廿四首书法欣赏
参考注释草屋草屋 释义: 屋顶用稻草、麦秸等盖的房子,大多简陋矮小。 柴门用零碎木条木板或树枝做成的门,旧时也比喻贫苦人家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唐·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无点(1).没有斑点或污点。 唐 薛存诚 《祯石赋》:“莹煌无点,璀璨有光。” 唐 王冷然 《清冷池赋》:“徒观其清冷无点,洞澈若凝。” (2).指没有雨滴。 唐 白居易 《微雨夜行》诗:“但觉衣裳湿,无点亦无声。” 前溪(1).前面的溪流。《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二·前溪歌》:“忧思出门倚,逢郎前溪度。” 唐 刘长卿 《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诗:“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唐 郎士元 《赠强山人》诗:“或掉轻舟或杖藜,寻常适意钓前溪。” (2).古代 吴 地村名。在今 浙江省 德清县 。 南朝 隋 唐 时江南舞乐多出于此。 唐 无名氏 《大唐传载》:“ 湖州 德清县 南 前溪村 ,前朝教乐舞之地,今尚有数百家,尽习乐。江南声妓多自此出。所谓‘舞出前溪’者也。” (3).古乐府曲名。参见“ 前溪曲 ”。 水绿很浅的绿色 粼粼形容水流的清澈或石的明净 粼粼碧波 粼粼然:清澈明净的样子 中间(1) 中心 中间突破 (2) 在事物两端之间或两个事物之间 中间驰至九天。——唐· 李朝威《柳毅传》 坐在他们两个中间 (3) 在里面 生活在人民群众中间。 有甚有什么。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有甚心情取富贵?一日瘦如一日。”《水浒传》第四四回:“师父,你是个精细的人,有甚不省得?” 郭沫若 《瓶》诗之二三:“偶尔有甚声丝,总疑是邮差又至。” 图画(1) (2) 绘画 (3) 用线条、色彩描绘出来的形象(如油画、素描或版画) (4) 比喻壮丽的江山 (5) 生动的描写或形象的描绘 (6) 谋划 桃花亦作“ 桃华 ”。1.桃树所开的花。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物色》:“‘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 唐 张志和 《渔父》词之一:“ 西塞 山前白鷺飞,桃花流水鱖鱼肥。” 元 贯云石 《折桂令·送春》曲:“落日啼鹃,流水桃花。” 清 龚自珍 《宋先生述》:“朱书如桃华,日罄五七十纸。” 杨朔 《海市》:“年年桃花开时,就像那千万朵朝霞到海岛上来。” (2).形容女子容貌。 唐 温庭筠 《照影曲》:“桃花百媚如欲语,曾为无双今两身。” 清 徐士銮 《宋艳·驳辨》:“诗云:一从蕙死兰枯后,刚道桃花好面皮。” (3).指桃花马。 唐 岑参 《玉门关盖将军歌》:“桃花叱拨价最殊,骑将猎向城南隅。” 宋 郭昭符 《秋日同知州潘赞善朝阳岩闲望归郡中书事》诗:“画橈渌水沙棠轻,朱鞅追风桃花速。” (4).“ 桃花水 ”的省称。指春汛。 宋 苏轼 《次韵王定国南迁回见寄》:“相逢为我话留滞,桃花春涨孤舟起。” (5).病名。癣的一种。 清 陆长春 《香饮楼宾谈·徐氏二女》:“次女犯桃花百日,为美玉之玷。” 醉人(1).喝醉酒的人。 唐 王驾 《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元 无名氏 《隔江斗智》第三折:“你教我扶将他起来把衣换了,他正是醉人难叫。” (2).令人陶醉。 茅盾 《子夜》二:“这门现在关着,偶或闪开了一条缝,便有醉人的脂粉香和细碎的笑语声从缝里逃出来。” 高士其 《你们知道我是谁》诗:“我走过美丽的花园,花儿正在开放,知道我来到,它就发出醉人的芬芳。” 徐迟 《三峡记·芬芳颂》:“又是这股清香,浓郁幽远。我深深的呼吸了一下,多么醉人,多么新鲜!”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