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山行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方岳 |
释义 | 山行原文诗卷空留紫翠间,风花飞絮岂堪攀。埋云已笑梦中梦,敲月更烦山上山。 长短百年谁是主,死生一概匹如閒。 病余勘破人间事,底用瞿昙说八还。 诗词问答问:山行的作者是谁?答:方岳 方岳山行书法欣赏
参考注释诗卷诗集。 唐 杜甫 《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诗:“诗卷长留天地间,钓竿欲拂珊瑚树。”《旧五代史·梁书·罗隐传》:“ 畋 女幼有文性,尝览 隐 诗卷,讽诵不已。” 清 顾炎武 《自笑》诗:“自笑今年未得归,酒樽诗卷欲何依。” 风花(1).风中的花。《南齐书·乐志》:“阳春白日风花香,趋步明月舞瑶堂。” 唐 卢照邻 《折杨柳》诗:“露叶疑啼脸,风花乱舞衣。” 宋 陈师道 《奏酬应物》诗:“生世如风花,高下亦偶然。” (2).指天空斑驳散乱的云气。 宋 晁补之 《祝家墩阻水旦起舟人云天上风花顺矣作一绝》:“明日扬颿应復驶,蒸云散乱作风花。” 明 杨慎 《田家喜晴谣》:“风花闪日日笑云,云气烘为雀头色。”自注:“俗以云气斑驳谓之风花。” (3).指起风前的大雾。 宋 陆游 《自开岁略无三日晴戏作长句》:“雨脚稍收初见日,风花忽起又遮山。”自注:“风欲作,则大雾充塞,谓之风花。” (4).指用华丽辞藻写景状物的诗文。 唐 白居易 《答故人》诗:“读书未百卷,信口嘲风花。”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杜少陵五》:“《诗眼》云:‘世俗喜綺丽,知文者能轻之;后生好风花,老大即厌之。’” 清 龚自珍 《歌筵有乞书扇者》诗:“天教伪体领风花,一代人材有岁差。” 飞絮飘飞的像棉絮一般的柳树、芦苇等的种子 云已(1).犹言而已,罢了。《汉书·叙传下》:“ 敞 、 义 依 霍 ,庶几云已。” 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若此人等,无益於治,可为庶几而已也。” 汉 班固 《幽通赋》:“恐魍魎之责景兮,羌未得其云已。” (2).犹言完了,休止。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诗》之三:“凝霜被野草,岁暮亦云已。” 南朝 宋 袁淑 《效古》诗:“勤役未云已,壮年徒为空。” 梦中梦喻幻境。极言虚幻。语本《庄子·齐物论》:“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 唐 李群玉 《自遣》诗:“浮生暂寄梦中梦,世事如闻风里风。”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沿袭》:“ 山谷 尝自赞其真曰:‘似僧有髮,似俗无尘。作梦中梦,见身外身。’盖亦取诗僧 淡白 写真诗耳。 淡白 云:‘已觉梦中梦,还同身外身。堪嘆余兼尔,俱为未了人。’”《儿女英雄传》第二四回:“不谈民生国计,不谈人情物理,不谈柴米油盐;只谈些那无尽无休的梦中梦,何思何想的天外天。” 上山(1) 爬山,进山 上山拾草 (2) 〈方〉∶指人死亡,埋葬 (3) 〈方〉∶蚕的上簇 谁也料得到这些“宝宝”上山前还得吃多少叶。——茅盾《春蚕》 长短(1) 〈方〉 (2) 不管怎么样;好歹 莫恨东西沟水别,沧溟长短拟同归。——白居易《送韦侍御量移金州司马》 (3) 一定 你长短等我,不见不散 百年(1) 指很多年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百年大计 (2) 指人的一生;一辈子 百年之后,即死了以后 死生(1).死亡和生存。《易·繫辞上》:“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説。”《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今死生荣辱,贵贱尊卑,此时不再至,愿公详计而无与俗同。” 宋 苏轼 《题文与可墨竹》诗:“谁云死生隔,相见如 龚 隗 。” (2).犹言盈亏、消长。《孙子·虚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长短,月有死生。” (3).杀生。《国语·越语下》:“死生因天地之刑。” 韦昭 注:“死,杀也。” (4).偏义复词。指生命。 唐 杜甫 《房兵曹胡马》诗:“所向无空阔,真堪託死生。” (5).偏义复词。指死亡。 唐 高适 《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宋 苏轼 《侄安节远来夜坐》诗之二:“畏人默坐成痴钝,问旧惊呼半死生。” 一概全体,没有例外 匹如比如;好似。 唐 元稹 《酬乐天醉别》诗:“好住 乐天 休悵望,匹如元不到京来。” 唐 白居易 《偶吟》之一:“匹如身后有何事,应向人间无所求。” 宋 苏轼 《答李寺丞书》之二:“僕虽遭忧患狼狈,然匹如当初不及第,即诸事易了。” 勘破犹看破。 宋 文天祥 《七月二日大雨歌》:“死生已勘破,身世如遗忘。”《红楼梦》第一一八回:“勘破三春景不长,緇衣顿改昔年妆。” 冰心 《寄小读者》二六:“这种地方,深沉幽邃,是哲学的,是使人勘破生死观的。” 人间指整个人类社会;世间 要留清白在人间。——明· 于谦《石灰吟》诗 人间四月芳菲尽。——宋· 沈括《梦溪笔谈》 瞿昙(1). 释迦牟尼 的姓。一译 乔答摩 (Gautama)。亦作佛的代称。 宋 陆游 《苦贫》诗:“此穷正坐清狂尔,莫向 瞿曇 问宿因。”《辽史·礼志六》:“ 悉达太子 者,西域 净梵王 子,姓 瞿曇 氏,名 释迦牟尼 。以其觉性,称之曰‘佛’。” 清 洪昇 《长生殿·觅魂》:“这花呵,不学他 瞿曇 对 迦叶 糊涂笑捻,谩劳他诸天女访 维摩 撒漫飞旋。” 鲁迅 《三闲集·柔石作<二月>小引》:“但是, 瞿昙 ( 释迦牟尼 )从夜半醒来,目睹宫女们睡态之丑,于是慨然出家。” (2).借指和尚。 明 张煌言 《过仙洞访石田出荔枝为供》诗:“君自瞿曇我自客,相逢疑是 岭 南时。” 清 方文 《水月庵同盛伯含宿兼呈退谷师》诗:“湖上相逢如梦寐,风前一笑两瞿曇。” 八还佛教语。谓八种变化相,各自还其本所因由处。 宋 苏轼 《次韵道潜留别》:“异同更莫疑三语,物我终当付八还。” 宋 范成大 《次韵龚养正送水仙花》:“ * 香尘付八还,正观不起况邪观。”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