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古诗文:

 

古诗 送译学靳教授
朝代 宋代
作者 方回
释义

送译学靳教授原文

鲁国多逢掖,周官设象胥。
精言通九译,博学本三余。
职冷冰相似,心清水不如。
负才宜大用,别有腹中书。

诗词问答

问:送译学靳教授的作者是谁?答:方回
问:送译学靳教授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方回的名句有哪些?答:方回名句大全

方回送译学靳教授书法欣赏

方回送译学靳教授书法作品欣赏
送译学靳教授书法作品

参考注释

逢掖

(1).宽大的衣袖。《礼记·儒行》:“ 丘 少居 鲁 ,衣逢掖之衣;长居 宋 ,冠章甫之冠。”因指儒生所穿之衣。《后汉书·卢植传》:“ 子干 兼姿,逢掖临师。” 南朝 梁 范缜 《神灭论》:“捨逢掖,袭横衣,废俎豆,列瓶鉢,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絶其嗣续。” 宋 司马光 《和邵兴宗<秋夜学舍宿直>》:“直舍逍遥度清夜,蹔投逢掖解儒冠。” 清 吴伟业 《送宛陵施愚山提学山东》诗:“ 鲁 儒好逢掖,傴僂循墙东。”

(2).指儒生。 唐 柳宗元 《答贡士元公瑾论仕进书》:“足下之行, 汝南 周潁客 又先唱之矣,逢掖之列,亦以加慕。”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高蟾》:“诗体则气势雄伟,态度谐远,如狂风猛雨之来,物物竦动,深造理窟,亦一奇逢掖也。”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七:“常见翁孺妇人入寺观,每悚然拜跪;入学宫,则废然而返;即逢掖亦无肃心虔礼,何也?”

(3).指儒学。 唐 刘禹锡 《游桃源一百韵》:“纷吾本孤贱,世业在逢掖。” 清 钱谦益 《宋王叔安<雅堂集>序》:“而吾所称 叶生 者,穷老逢掖,墓木已拱,不若膏唇拭舌之流可以助予也。”

设象

(1).犹悬象。设立、宣布法令。《国语·齐语》:“ 管子 对曰:‘昔吾先王 昭王 、 穆王 ,世法 文 武 远绩以成名,合羣叟,比校民之有道者,设象以为民纪。’” 韦昭 注:“设象,谓设教象之法於象魏也。《周礼》:‘正月之吉,悬法於象魏,使万民观焉,挟日而敛之。’所以为民纪纲也。”

(2).用形象的譬喻。《文选·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夫似是之言,莫不动听;因形设象,易为变观。” 吕延济 注:“因形势以设比象,故易改观。”

(3).设置形象。 宋 刘敞 《土牛行》:“立春自昔为土牛,古人设象今人愁;岂有范泥作头角,便可代天熙九畴。”

精言

精妙的言辞。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夸饰》:“神道难摹,精言不能追其极;形器易写,壮辞可以喻其真。” 胡蕴玉 《<中国文学史>序》:“户肄 大秦 之书,家习 佉庐 之字。三仓之典籍,船载而东;六艺之精言,人谁过问。”

九译

(1).辗转翻译。《史记·大宛列传》:“重九译,致殊俗。” 张守节 正义:“言重重九遍译语而致。”《文选·张衡<东京赋>》:“重舌之人九译,僉稽首而来王。” 薛综 注:“重舌谓晓夷狄语者。九译,九度译言始至中国者也。”《晋书·文帝纪》:“虽西旅远贡, 越裳 九译,义无以踰。” 唐 柳宗元 《唐铙歌鼓吹曲·东蛮》:“睢盱万伏乖,咿嗢九译重。”

(2).指边远地区或外国。《晋书·江统传》:“ 周公 来九译之贡, 中宗 纳单于之朝。” 唐 包佶 《送日本国聘贺使晁巨卿归国》诗:“上才生下国,东海是西邻。九译蕃君使,千年圣主臣。” 元 耶律楚材 《为子铸作诗三十韵》:“东鄙收 句丽 ,西南穷九译。” 清 王士禄 《诏罢高丽贡鹰歌》:“真人御极临八荒,百蛮九译皆享王。”

(3).官名。 汉 有九译令,犹后世通译官。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博学

知识渊博

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鲁迅《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

三余

(1).《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明帝 时大司农 弘农 、 董遇 等,亦歷注经传,颇传於世”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遇 言:‘﹝读书﹞当以三餘。’或问三餘之意。 遇 言‘冬者岁之餘,夜者日之餘,阴雨者时之餘也’。”后以“三餘”泛指空闲时间。 晋 陶潜 《感士不遇赋》:“余尝以三餘之日,讲习之暇,读其文。” 宋 苏轼 《携白酒鲈鱼过詹使君》诗:“醉饱高眠真事业,此生有味在三餘。” 明 顾大典 《青衫记·元白揣摩》:“男儿事业在三餘,学就须乘駟马车。” 柳亚子 《书赠张镜潭》诗:“最是 津南 人物美,三冬图史伴三餘。”

(2).指 余干 、 余姚 、 余杭 三县。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渐江水》:“ 汉 末童謡云:‘天子当兴东南三 餘 之间。’”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地理·三馀》:“ 餘干 、 餘姚 、 餘杭 。”

相似

相类;相像

相似三角形

豕与亥相似。——《吕氏春秋·慎行论》

清水

清澈的凉水

不如

表示前面提到的人或事物比不上后面所说的

天时不如地利。——《孟子·公孙丑下》

自以为不如。——《战国策·齐策》

负才

(1).仗恃才学。《南史·宋南平穆王铄传》:“ 鑠 为人负才狡竞,每与兄弟计度艺能。” 唐 李观 《赵壹碑》:“ 汉阳 赵壹 ,字 元叔 ,出 汉灵帝 之世,慨然卓异,士之杰者,负才不检细行,为州里所摈陷。” 清 郭嵩焘 《魏默深先生<古微堂诗集>序》:“盖先生之心,平视 唐 宋 以来作者,负才以与之角。”

(2).怀才。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兵部·征安南》:“﹝ 林希元 ﹞故名士,从卿寺外謫,负才不得志。”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五节:“他( 李贺 )负才不遇,非常轻佻傲慢,看在眼中的文人极少。”

大用

重用

皇上欲大用康先生。——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中书

(1).皇宫中的藏书。亦特指宫中记事的书。《汉书·儒林传·孔安国》:“ 成帝 时求其古文者, 霸 以能为《百两》徵,以中书校之,非是。” 颜师古 注:“中书,天子所藏之书也。”《后汉书·伏湛传》:“ 永和 元年,詔 无忌 与议郎 黄景 校定中书《五经》、诸子百家、艺术。” 李贤 注:“中书,内中之书也。”《三国志·吴志·孙亮传》“日於苑中习焉” 裴松之 注引《吴历》:“ 亮 数出中书视 孙权 旧事。”

(2).官名。中书令的省称。 汉 设中书令,掌传宣诏令,以宦者为之,后多任用名望之士。《汉书·萧望之传》:“ 望之 以为中书政本,宜以贤明之选。” 晋 庾亮 《让中书令表》:“国恩不已,復以臣领中书。” 隋 唐 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俱为宰相,后因以中书称宰相。《宋史·叶清臣传》:“陛下欲息奔竞,此繫中书。若宰相裁抑奔竞之流,则风俗惇厚,人知止足。” 清 洪昇 《长生殿·贿权》:“中书独坐揽朝权,看炙手威风赫烜。”

(3).官名。中书舍人的省称。 隋 、 唐 时为中书省的属官。 明 清 废中书省,于内阁设中书舍人,掌撰拟、缮写之事。《儒林外史》第四九回:“中书的班次,进士是一途,监生是一途。”《官场现形记》第五三回:“他就凑了千把银子,捐了个内阁中书。”

(4).官署名。 唐 代的中书省、 宋 代的政事堂,亦直称为“中书”。 唐 白居易 《和裴相公傍水闲行绝句》:“行寻春水坐看山,早出中书晚未还。” 宋 叶梦得 《石林诗话》卷中:“ 文潞公 在枢府,尝一日过中书,与 荆公 行至题下。”

(5).毛笔的别称,“中书君”的省称。《剪灯馀话·武平灵怪录》:“早拜中书事 祖龙 , 江淹 亲向梦中逢。”参见“ 中书君 ”。

随便看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Suppu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21 4:2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