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出自宋代释德洪的《送朱泮英随从事公西上》 全文: 文如水行川,气如春在花。 挟书随乃翁,千里游京华。 人生少年乐,于子何以加。 上庠阅英俊,过目知等差。 君才固逸群,如金浑泥沙。 明年对殿陛,落笔翻龙蛇。 遥怜绿槐阴,绛帐张红霞。 金门看跃马,芦鞭作横斜。 滔滔九衢中,欢情浩无涯。 驭吏亦傲睨,隐语相嘲誇。 红妆莺燕语,拭目兴叹嗟。 知谁乞佳句,骏墨字如鸦。
参考注释驭吏(1).指驾驭车马的役吏。《汉书·丙吉传》:“ 吉 驭吏耆酒,数逋荡,尝从 吉 出,醉欧丞相车上。” 宋 无名氏 《异闻总录》卷二:“驭吏追及之,则面目俱败,血肉模糊,不可辨识。” (2).统御属吏。 清 蒲松龄 《代学师寿邑侯兴安周公六十序》:“驭吏则霆断霜威,爱民则春如冬日。” 清 周三燮 《责仆诗》:“用人道最难,将兵与驭吏。” 傲睨傲慢斜视;骄傲。 唐 罗隐 《送宣武徐巡官》诗:“傲睨公卿二十年,东来西去只悠然。”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司文郎》:“ 餘杭 生时一遇之,虽不甚倾谈,而傲睨之气顿减。”《西湖二集·韩晋公人奁两赠》:“这 戎昱 ……自恃有才,有性极是傲睨,看人不在眼里。”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屹然出中央而无校讎,则其益自尊大,寳自有而傲睨万物,固人情所宜然,亦非甚背於理极者矣。” 隐语 不把要说的意思明说出来,而借用别的词句来表示;一种隐晦的语言 修曰:“此隐语耳。”——《三国演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