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出自清代乾隆的《湖广总督舒常奏荆州被水情形诗以志事》 全文: 方伯来觐回,命速勘水患。 兹详具图陈,灾重诚堪叹。 究其所以然,堤决江水灌。 城隍及屋舍,圮坏过大半。 赈救可惜费,发帑二百万。 祗应勉无遗,莫漫言无滥。 寻思堤卫民,兹冲廿馀段。 斯乃筑未坚,司事罪须按。 悍民埋命多,匣费弊无算。 吏治废至此,大灾宁免见。 此而弗整饬,吾岂诚耄倦。 失严吾宿戒,失宽吾过现。 固不为已甚,去甚理应辨。 吾过先自责,济猛众休怨。
参考注释方伯殷 周 时代一方诸侯之长。后泛称地方长官。 汉 以来之刺史, 唐 之采访使、观察使, 明 清 之布政使均称“方伯”。《礼记·王制》:“天子百里之内以共官,千里之内以为御,千里之外设方伯。”《史记·周本纪》:“ 周 室衰微,诸侯彊并弱, 齐 、 楚 、 秦 、 晋 始大,政由方伯。” 裴駰 集解引 郑司农 曰:“长诸侯为方伯。”《汉书·何武传》:“刺史,古之方伯,上所委任,一州表率也。职在进善退恶。” 唐 韩愈 《送许使君刺郢州序》:“ 于公 身居方伯之尊,蓄不世之材,而能与卑鄙庸陋相应答如影响。” 清 王韬 《淞滨琐话·金玉蟾》:“荐章交上,升任 黔 中廉访使,旋升方伯,改授 云南 巡抚。” 来觐本指古代诸侯在秋天前来朝见帝王。《周礼·春官·大宗伯》“秋见曰覲” 唐 贾公彦 疏:“秋,西方六服,当覲之岁,尽来覲。”后亦泛指臣子朝见国君。 唐 元稹 《沂国公魏博德政碑》:“至 承宗 为 卢从史 、 李师道 所詿误,先皇帝征而赦之者再,忧思蹙恧,不克来覲。” 水患 由于水涝引起的灾害 变水患为水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