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句出处出自宋代释清远的《标指六偈(并叙)·见闻》 全文:见极垂光,听圆含响。
 若谓见闻,法成尘想。
 光流大千,响传沙界。
 对现全彰,无在不在。
 声不是声,色不是色。
 非色非声,山高水急。
 眼不可见,耳不可闻。
 非见非闻,宛尔见闻。
 见色闻声,脱出根尘。
 水月镜像,梦幻施陈。
 文殊宝刹,观音普门。
 周罗法界,唯子一人。
 身土交映,妙绝凡圣。
 本有天真,非病不病。
 长歌且唱,妙舞更誇。
 东西南北,示现空花。
 生死去来,去来生死。
 若不如是,多过多咎。
 兹言未谛,此语皆宗。
 标指若示,古人同风。
 
 参考注释文殊佛教菩萨名。 文殊师利 或 曼殊室利 的省称。意译为“妙吉祥”、“妙德”等。其形顶结五髻,象征 大日如来 的五智;持剑、骑青狮,象征智慧锐利威猛。为 释迦牟尼佛 的左胁侍,与司“理”的 普贤菩萨 相对。 中国 传其说法道场为 山西省  五台山 。 晋  殷晋安 《文殊象赞》:“ 文殊 渊睿,式昭厥声。”《四游记·唐三藏被难得救》:“愿佛慈悲,早见 文殊 金身,赐我真经,留传东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西僧》:“相传山上徧地皆黄金, 观音 、 文殊 犹生。” 宝刹 对佛教寺院的美称 观音见“观世音” 普门佛教语。谓普摄一切众生的广大圆融的法门。见《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隋  吉藏 《法华义疏》卷十二:“所言普门者,普以周普为义,门是开通无滞之名。” 唐  封演 《魏州开元寺新建三门楼碑》:“寺主僧 法敬 ……及诸徒众等,并精通妙法,坚持密行,名称普门,威仪无缺。” 唐  李华 《荆州大云寺故兰若和尚碑》:“法华三昧,惠照无边,菩萨普门,我愿亦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