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词名句:

 

名句 听班声一动,颜行乌合,鞭梢微示,啸吻雷同
释义

名句出处

出自明代王翃的《沁园春·从张将军观猎上元》

全文:
火孑高原,霜清远阵,旌旗蔽空。
听班声一动,颜行乌合,鞭梢微示,啸吻雷同
逐虎穷山,摩鹰掩日,猎响遥呼野树风。
还趋险,使奔蛇失径,伏兽无丛。
兔罝肃肃林中。
奋勇臂、先舒八石弓。
且连摧雉羽,离披坠锦,深搜狐穴,重叠流红。
弭盖于田,崇车以肉,杀气当秋耀武功。
乘时令,并欢倾泽薮,丕振军容。

参考注释

班声

原指班马之鸣声,亦泛指马嘶。 清 吴伟业 《送朱遂初》诗之二:“清秋柳陌响朱轮,帐下班声到近臣。” 清 蒋士铨 《临川梦·双噬》:“班声乱嘶,万幕连云起。”参见“ 班马 ”。

一动

(1).一次举动;一个行动。《左传·昭公十五年》:“礼,王之大经也;一动而失二礼,无大经矣。”《二程遗书》卷二四:“圣人一言一动无不合於天理如此。”

(2).一经发动;一有所举动。《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昔 文王 一动,而功显于千世,列为 三代 ,此所谓因天心以动作者也。” 汉 贾谊 《属远》:“上之所得者甚少,而民毒苦之甚深,故 陈胜 一动而天下振。” 宋 罗大经 《鹤林雨露》卷八:“大军一动,万命所悬,乃可置於度外乎?” 明 陈邦瞻 《宋史纪事本末·陈亮恢复之议》:“有所不动,一动而敌自鬭。”

(3).指思想、感情的突然触动。《朱子语类》卷三一:“心自是仁,然私欲一动,便不仁了。” 明 胡居仁 《居业录·心性》:“因心与理二,故一动便乱。”《儿女英雄传》第四回:“俄延了半晌,忽然灵机一动,心中悟将过来。”《花月痕》第十回:“ 荷生 见了丫鬟説出‘ 吕仙阁 ’三字,心中一动。”

(4).犹动輒。如:他一动就骂人。如:这孩子一动就哭。

颜行

前行;前列。《管子·轻重甲》:“若此,则士争前战为颜行。”《汉书·严助传》:“以逆执事之颜行。” 颜师古 注引 文颖 曰:“颜行犹雁行,在前行,故曰颜也。” 清 钱谦益 《续次敬仲韵序》:“偃旗息鼓,以避 敬仲 之颜行。”

乌合

(1).形容人群没有严密组织而临时凑合,如群乌暂时聚合。《晋书·慕容廆载记》:“ 廆 曰:‘彼信 崔毖 虚説,邀一时之利,乌合而来耳。’”《资治通鉴·晋元帝太兴二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飞乌见食,羣集而聚啄之,人或惊之,则四散飞去;故兵以利合无所统一者,谓之乌合。”《三国演义》第十七回:“ 术 兵虽众,皆乌合之师,素不亲信。”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一:“﹝ 谢嗣凤 ﹞散家财,结同教,招亡命,乌合数千人,揭竿而起。”

(2).指暂时凑合的一群人。 清 侯方域 《上三省督府剿抚议》:“不若移一旅之师……随宜扑翦,联楼结寨,渐次烧除,兔窟既破,乌合焉栖?”参见“ 乌合之众 ”。

鞭梢

(1).鞭子的末端。亦指鞭子。 宋 陆游 《得季长书追怀南郑幕府慨然有作》诗:“緑树啼鶯窥帽影,画桥飞絮逐鞭梢。” 明 周朝俊 《红梅记·虏围》:“休教走的忙,他怕的鞭梢下,骨碌碌滚下来可也不当耍。”《儿女英雄传》第二一回:“这 青云山 一带,鞭梢儿一指,站着的都是我 邓老九 的房子,躺着的都是我 登老九 的地。”

(2).钢鞭(兵器)的前端。 元 尚仲贤 《单鞭夺槊》第一折:“马啼儿撞破连环寨,鞭梢儿早抹着天灵盖。”

(3).建筑用的竹木尾梢。《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关于财务管理》:“七区 靠河村 第一社,两个月使了两百多根鞭梢。”

雷同

雷一发声,万物同时响应。今泛指事物与人相同者

毋剿说,毋雷同。——《礼记·曲礼上》

世雷同而炫曜兮,何毁誉之昧昧。——《楚辞·九辩》

随便看

 

诗词名句大全包含1593047条名句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名句的释义及用法解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Suppu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0:4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