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出自明代李应徵的《薛素临赵承旨吹*箫美人图歌(有引)》 全文: 吴兴王孙笔楚楚,丹青貌得吹*箫女。 宛转如疑咽素秋,月白宵寒凤飞去。 题识犹存学士名,数行颇得临池趣。 谁人书画兼擅场,谁同赵宋称雁行。 河东佳人小字素,妙曲曾将凤箫度。 丽情秀压锦江涛,霞笺色夺芙蓉露。 标韵俱从指下生,妖妍独向毫端吐。 吴兴得似未得真,佳人貌画兼貌身。 含娇转盼邀凤史,有声无声皆入神。 此时珠帘散华烛,此时紫箫奏新曲。 月痕依微脱口朱,星月参差动纤玉。 朱唇乍启梁尘空,玉指频弄兰心通。 祗觉春风生合坐,忽移形影向图中。 图中坐上宛相肖,嬴女却对秦宫照。 天籁俄分倚独鸣,清音倏断迷双笑。 独鸣双笑两依稀,只今化作彩云飞。 骤然顾态犹疑是,睹久寻声始觉非。 寻声顾态神犹动,巫峡荆台别通梦。 风前屡误拂书蝇,月下初闻罢箫凤。 箫声只隔鸳央水,凤吹蛾眉呼欲起。 司马青衫湿尽无,春兰寂寞秋风里。
参考注释骤然 突然;忽然 骤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骤然离去 犹疑 见“犹豫” 寻声(1).随声;紧接别人的声音。《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令发之日,下之应也,犹响寻声耳。” 唐 郑綮 《开天传信记》:“上尝问曰:‘此胡腹中何物,其大如是。’ 禄山 寻声应曰:‘腹中更无他物,惟赤心尔。’” (2).循着声音;寻找发声之处。 唐 白居易 《琵琶行》:“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鲁迅 《呐喊·阿Q正传》:“ 阿Q 寻声渐渐的寻到 赵太爷 的内院里。” 觉非感觉到不是。多有悔悟意。亦慨叹人事遭遇。语出 晋 陶潜 《归去来辞》“觉今是而昨非”。 唐 刘商 《春日卧病》诗:“今日方知命,前身自觉非。不能忧岁计,无限故山薇。” 宋 苏轼 《华阴寄子由》诗:“三年无日不思归,梦里还家旋觉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