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句出处出自宋代姜特立的《同官游赤松二首》 全文:山舆翠盖出华颠,白毡衣衫皂作缘。
 我辈自应三洞主,傍人唤作五通仙。
 
 名句书法欣赏 我辈自应三洞主,傍人唤作五通仙书法作品
参考注释我辈我等,我们。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孙兴公 作《天台赋》成,以示 范荣期 云:‘卿试掷地,要作金石声。’ 范 曰:‘恐子之金石,非宫商中声。’然每至佳句,輒云:‘应是我辈语。’” 唐  杜甫 《万丈潭》诗:“造幽无人境,发兴自我辈。”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六:“若内翰不讳,我辈岂忍独生?” 鲁迅 《热风·随感录五十四》:“这许多事物挤在一处,正如我辈约了 燧人氏 以前的古人,拼开饭店一般,即使竭力调和,也只能煮个半熟。” 三洞(1).道教经典分洞真、洞玄、洞神三部,合称“三洞”。言通玄达妙,其统有三,故云“三洞”。见《云笈七籤》卷六引《道门大论》。 南朝  梁简文帝 《吴郡石像铭》:“又有受持 黄  老 ,好尚神仙,职在三洞,身带八景,更竭丹款,復共奉迎。” (2).借指道家的名山洞府。 唐  顾况 《步虚词》:“迥步游三洞,清心礼七真。” 宋  王禹偁 《太一宫祭迴寄韩德纯道士》诗:“自慙怀禄仕,蠹此力穡民。又抛三洞趣,来入九衢尘。” 唤作叫做,称做。 唐  寒山 《诗》之二二四:“将他《儒行》篇,唤作贼盗律。” 宋  杨万里 《听雨》诗:“昨夜茅檐疏雨作,梦中唤作打篷声。” 茅盾 《子夜》一:“过了北 河南路 口的上海总商会以西的一段,俗名唤作‘ 铁马路 ’,是行驶内河的小火轮的汇集处。” 五通即五通神。 唐  施肩吾 《逸句》:“五通本是佛家奴,身著青衣一足无。”旧题 唐  柳宗元 《龙城录·龙城无鬼邪之怪》:“ 柳州 旧有鬼,名五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