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 | 招凉百琲缀,却暑五明收 |
释义 | 名句出处出自清代乾隆的《恭奉皇太后观荷》 全文: 参考注释招凉亦作“ 招凉 ”。1.招致凉气;避暑。 晋 王嘉 《拾遗记·燕昭王》:“ 昭王 常怀此珠,当隆暑之月,体自轻凉,号曰‘销暑招凉之珠’也。” 宋 陶穀 《清异录·木》:“ 崔凤 蹉跎失志。 洛南 天庆观 颇幽雅,常陪友生夏月招凉于古槐下。”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楹联賸话》:“﹝ 张诗舲 ﹞又题 风洞山 云:‘ 灕江 水緑招凉去,常侍诗清赏雨来。’” 庞树柏 《病鹤避暑小云栖寺挐舟访之留赠》诗:“大火流金苦久晴,招凉地僻有谁争!” (2).着凉;受凉。 鲁迅 《书信集·致邵文熔》:“上月中旬又因不慎招凉,终至大病。” 见“ 招凉 ”。 百琲极言珍珠之多。 晋 王嘉 《拾遗记·晋时事》:“﹝ 石崇 ﹞又屑沉水之香,如尘末,布象床上,使所爱者践之,无迹者赐以真珠百琲。” 清 朱琦 《感事》诗:“珊瑚斗七尺,明珠炫百琲。”按,《玉篇·玉部》:“琲,珠五百枚也。” 五明(1).见“ 五明扇 ”。 (2).梵语意译。佛教所说的古 印度 五种学问。即: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见《菩萨地持经》卷三。 北周 庾信 《奉和阐弘二教应诏》诗:“五明教已设,三元法復开。”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七岁之后,渐授五明大论:一曰声明,释詁训字、詮目疏别。二曰工巧明,伎术机关,阴阳历数。三曰医方明,禁呪闲邪,药石针艾。四曰因明,考定正邪,研覈真伪。五曰内明,究畅五乘因果妙理。” 章炳麟 《建立宗教论》:“纵令勤学五明,岂若专门之善於此,则不能无赖於居士。” |
随便看 |
|
诗词名句大全包含1593047条名句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名句的释义及用法解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