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名句出处出自清代乾隆的《观海塘志事示总督杨廷璋巡抚庄有恭》 全文: 明发出庆春,驾言指海宁。 海宁往何为,要欲观塘形。 浙海沙无常,南北屡变更。 北坍危海宁,南坍危绍兴。 惟趋中小亹,北南两获平。 然苦中亹窄,其势难必恒。 绍兴故有山,为害犹差轻。 海宁陆且低,所恃塘为屏。 先是常趋南,涨沙率可耕。 两度曾未临,额手谢神灵。 庚辰忽转北,海近石塘行。 接石为柴塘,易石自久经。 费帑所弗惜,无非为民生。 或云下活沙,石堤艰致擎。 或云量移内,接筑庶可能。 切忌道旁论,不如目击凭。 活沙说信然,尺寸不可争。 移内似可为,闾阎栉比并。 其无室庐处,又复多池坑。 固云举大事,弗顾小害应。 然以卫民心,忍先使民惊。 且如内石建,宁听外柴倾。 是将两堤间,生灵蠲沧瀛。 如仍护外当,奚必劳内营。 以此吾意决,致力柴塘成。 坦水篓石置,可固堤根撑。 柴艰酌加价,毋俾司农程。 补苴示大端,推行宜殚诚。
参考注释补苴补缀,缝补。语本 汉 刘向 《新序·刺奢》:“今民衣敝不补,履决不苴。”引申为弥补缺陷。《明史·武宗纪赞》:“犹幸用人之柄躬自操持,而秉钧诸臣,补苴匡救,是以朝纲紊乱,而不底於危亡。” 清 陈学泗 《纪事》诗:“漫议补苴停转运,最怜剜肉赐全租。” 李大钊 《警告*全*国父老书》:“ 民国 肇造,邦基未安,方期举我全国刚毅强国之人心,尝胆卧薪之志气,艰难缔造,补苴弥缝。” 大端 主要的部分;重要的端绪;大概 故称恶者,心之大端也。——《礼记·礼运》 今略举大端,以喻吏民。——《后汉书·隗嚣传》 推行(1) 推广实行 推行新政策 (2) 推动物体向前 村民有弋凫者,善用排枪,置小舟,上覆以席,推行水中,百发百中,佥呼之为雁户。——清· 薛福成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