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扁鹊治病》出自三年级下册语文书,其原文如下: 【课文】 春秋时期,有一个名医叫扁鹊。一天,他去拜见蔡桓公。 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儿,说:“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蔡桓公毫不在意地说:“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扁鹊走后,蔡桓公对左右的人说:“医生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以便邀功请赏。” 过了十来天,扁鹊又来拜见蔡桓公,说道:“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蔡桓公假装没听见,没有理睬他。扁鹊只好退了出去。 十来天后,扁鹊再一次来拜见,对蔡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蔡桓公听了满脸不高兴。扁鹊连忙退了出来。 又过了十几天,扁鹊老远望见蔡桓公,立刻掉头就跑。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原因。扁鹊解释道:“病在皮肤,用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用针灸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汤药也还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只能等死,医生再也无能为力了。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所以我不再请求给他医治!” 五天以后,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扁鹊早知道蔡桓公要来找他,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不久,蔡桓公病死了。 【前言】 《扁鹊治病》取材于春秋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由“皮肤上有点小病”发展到“皮肉之间”,继而到“肠胃里”,最后“深入骨髓”,浑身疼痛而死。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酿成了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不要讳疾忌医,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体验、对比分析,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等方面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2.正确理解本文的寓意。 3.初步学习用辩证的思维看待事物。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设计】 一、走近人物:知人知面知心 (一)评头论足话扁蔡 1.揭题。 2.学生谈谈课前了解到的关于扁鹊和蔡桓公的人和事。 3.论扁鹊。 (1)出示学生在自学中对扁鹊的看法。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谈谈对上面三种观点的看法。 (3)研读扁鹊向蔡桓公劝告的句子,学生说说从这三次劝告中读明白了什么? 4.说桓公。 (1)出示学生在自学中对蔡桓公的看法。 (2)根据上面三种观点,说说比较赞同哪一种观点,或者对哪一种观点有补充。 (3)想象写话,入境体验。 ①出示扁鹊的三次劝告和蔡桓公的反应。 ②小练笔:根据第一次说话内容,展开想象写一写蔡桓公第二次、第三次会怎么说。 ③师生、生生角色朗读。 (二)是非功过任评说 问题一:蔡桓公到底傻不傻? 1.正因为如此,所以有人说蔡桓公真傻。你觉得他傻吗? 2.学生自由辩论: 3.小结:有人说,蔡桓公之死其实并不是因为他的病,而是因为—— 问题二:扁鹊究竟该不该跑? 1.有人说,蔡桓公之死既不是因为他的病,也不是因为他不听劝告,而是因为扁鹊见死不救,管自己悄悄地跑了。你觉得扁鹊究竟该不该跑? 2.学生自由辩论: 二、走出文本:得意得言得法 (一)明其理 1.说说你从蔡桓公身上领悟到了什么。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简介韩非子。 (2)这篇课文改编自《韩非子·喻老》篇。故事的前面有这样一段话: 有形之类,大必起于小;行久之物,族必起于少。故曰:“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欲制物者于其细也。故曰:“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3)着重理解“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3.出示学生课前对本文寓意的理解,说说哪个观点比较符合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抒其怀 如果能够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蔡桓公听了你的话又会说什么?请用几句话写下来。题目可用《跨越时空的对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