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一曲胡笳救孤城》出自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 【课文】 西晋末年,北方匈奴骑兵经常南下骚扰,北部边疆很不安宁。晋怀帝任命名将刘琨为并州刺史,驻守晋阳城。 有一年,匈奴骑兵五万人马入侵,将晋阳城围得水泄不通。当时晋阳城里守军不过两千,刘琨一面调集军队准备死守,一面派人出城求援。匈奴骑兵几次攻城,刘琨指挥守军沉着应战,占据有利地势英勇抗击,一次次打退敌人的进攻,几天过去了,援军还未来到。城里的兵力在减弱,粮食在减少。刘琨急得团团转。 一天晚上,刘琨登上城楼巡察。这时,城里城外一片寂静,一轮明月挂在空中,月光下,远处匈奴骑兵的营地隐约可见。刘琨凝视远方,面对边塞的冷月、荒漠、山丘、孤城……禁不住发出一声声长啸。那一声声凄厉的长啸,在夜深人静时传得很远,传到匈奴的兵营,把匈奴兵惊醒了。匈奴兵营里发出一阵骚动。 这一下启发了刘琨,他想起了当年项羽的八千兵马被“四面楚歌”唱败的故事,想出了一个计谋。刘琨忙叫人取来匈奴人最喜爱的乐器——胡笳,朝匈奴兵营吹奏起来。胡笳曲是那么悦耳动听,又是那么哀伤凄婉,就像是年老的慈母在呼唤久别的孩子,又像是年轻的妻子在思念在外的丈夫…… 刘琨一遍遍地吹奏着那深情的乐曲,连自己也被感动得流下了热泪。这时,忽然有人发现匈奴兵营有了动静,传来幽幽的哭泣声。 “将军,那边有人在哭。”卫兵报告刘琨。“注意劝静,严密防守。”刘琨及时作了布置,然后回营房和众将商量对策。第二天一早,卫兵赶来报告,说匈奴兵已经全部撤走了。刘琨听了,好似卸下了千斤重担。 原来,昨夜刘琨的胡笳曲勾起了匈奴人的思乡之情,并很快感染了大部分将士。他们士气低落,有人还结伙逃回去了。匈奴首领眼看将士们已无心作战,就下令连夜撤兵,退回家乡去了。 一首胡笳曲,救了一座孤城,被传为千古佳话。 【前言】 《一曲胡笳救孤城》讲述了刘琨巧用胡笳智退匈奴骑兵的历史故事,赞颂了其面对入侵强敌时的勇敢与智慧。 课文开篇先交代了时代背景,西晋末年,北部边疆很不安宁。在这种情况下,刘琨驻守晋阳城,勇气可嘉,也为下文智退敌兵做了铺垫。 课文接着写匈奴骑兵将晋阳城围了个“水泄不通”,晋阳成了一座“孤城”。此战,敌我力量过于悬殊,晋阳守兵不过两千,而匈奴骑兵则有5万之众。在刘琨沉着指挥下,守城将士“利用有利地势英勇抗击,一次次打退敌人的进攻”。尽管如此,由于“援兵未到”,加上“城里兵力减弱,粮食在减少”,“孤城”晋阳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刘琨不能不“急得团团转”。 然后,课文用5个自然段的篇幅,详细描写了一天晚上,刘琨登楼巡察,面对冷月、荒漠……禁不住发出一声声长啸,惊动了匈奴兵营。刘琨由此想起了“四面楚歌”的故事,就让人取来了匈奴人最喜爱的乐器——胡笳,对着匈奴兵营深情吹奏。刘琨的胡笳曲勾起了匈奴骑兵的思乡情。匈奴将领眼看将士们无心恋战,就连夜撤兵了。 “一首胡笳曲,救了一座孤城,被传为千古佳话。”课文就此戛然而止,显得简洁传神,既交待了故事的结果,又点了题。 【学习目标】 1、读准“笳、啸、凄”的字音;理解“凄厉、长啸、佳话、骚扰、骚动、动静”等词语的意思;收集、积累有关西晋的历史背景和四面楚歌的相关资料。 2、通过读文,理解“孤”字的两个层面的含义,有条理地进行说话训练。 3、研读重点语句,体会将军士兵的思乡之情,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设计】 一、介绍背景,解释课题。 1、了解西晋的历史背景。 1)西晋建立的年代和地理位置。(媒体出示:地图) 2)西晋的社会状况。 在西晋北面,现在我国内蒙古一带,居住着以放牧为生的少数民族鲜(xiān)卑,也称匈奴(板书:匈奴,匈字板书时提醒学生切记最后一笔竖不能漏)他们逐渐强大,时常侵犯中原。 3)读句理解“骚扰”一词。 ★齐读句子。(媒体出示:西晋末年,北方匈奴骑兵经常南下骚扰,北部边疆很不安宁。) (板书:骚扰。“骚”是“马字旁”,出示词卡和“搔痒”的“搔”的读音完全一样,意思却不同,预习时查过字典了,说说“骚”是什么意思?) 2、揭示课题、读题。(34、一曲胡笳救孤城) 3、介绍胡笳。 1)“笳”字正音。 2)胡笳是一种乐器,文中说它是匈奴人最喜爱的乐器。(学生呼应) 4、解释课题。 课题的意思的就是——胡笳吹奏出的曲子救了孤城。 (教师板书:晋阳城) 二、初读课文,关注“孤”字的两个层面的含义,进行说话训练。 一)理解“孤”字的两层含义。 1、介绍晋阳城和并州刺史刘琨。 1)出示介绍刘琨的资料,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 (媒体出示:边塞要城——晋阳城。) 2)借助资料自学第一小节。 2、课文说晋阳城是一座孤城,请男女生分别读课文2、3两节,然后四人一小组联系晋阳城周围的环境和发生的事件,概括地说说它被称为孤城的原因。 1)交流晋阳城周围的环境。 ★用“孤”字组词联系晋阳城周围的环境,说说“孤”字在文中的意思。 (媒体出示:提示——晋阳城的周围只有________,没有___________) ★齐读句子。 (媒体出示:晋阳城周围只有广阔的荒漠,只有连绵的山丘,没有人烟。) 2)当时晋阳城又是面临着怎样的情境,让你感受到它是一座孤城? (媒体出示:匈奴骑兵五万人马入侵,将晋阳城围得水泄不通。) 3)借助“水泄不通”,理解重兵围困。 ★读好这个词。 ★“泄”表示向外流出。“水泄不通”的意思是什么? 连水也流不出去,看来晋阳城被重重包围了。晋阳城与外界完全失去了联系,真的是孤立无援,情况十分危险。 (教师板书)重兵围困骚扰 重兵围困 三、通读课文,借助“骚扰、骚乱、动静”总体了解发生的事情。 一)在语境中理解“骚动”和“动静”的词义。 1、由词及句,理解词义。 1)老师在黑板上写个词,也有“骚”这个词,读一读“骚动”。 (教师板书:骚动) 2)骚动和骚扰的意思一样吗?课文写什么地方内部发生了混乱。骚动这个词是描写匈奴兵营里发生了情况。 (媒体出示)匈奴兵营里发出一阵骚动。 ★“骚扰”是匈奴兵做的事。“骚动”描写的是匈奴兵营里的内部发生了异常情况。 2、由句到词,理解“动静”在文中就是指“幽幽的哭泣声”。 1)下文中还有一句也是描写匈奴兵兵营内部出现了异常的情况的,自己读读课文,找到后,大声地读出来。 (媒体出示)这时,忽然有人发现匈奴兵营有了动静,传来幽幽的哭泣声。 ★这句话也有一个词是在写匈奴兵营发生的情况:动静。 ★当时的动静就是(匈奴兵营传来幽幽的哭泣声。) (教师板书:动静) 二)读文了解匈奴兵营发出骚动、出现动静的原因。 匈奴兵营有动静,传来幽幽哭泣声。 1、读2—5小节,根据提示当……时, 匈奴兵营里发出一阵骚动。 用自己的话概括地介绍一下。 2、指导学生说完整引起匈奴兵营骚动的原因。 1)“凄、啸”正音和解释。 (板书:一声声长啸) 2)学生交流。 (媒体出示:夜深人静,当把匈奴兵听到一声声凄厉的长啸,兵营里发生了一阵骚动。) 一声声长啸骚动 3)同桌两人相互说说匈奴兵营有动静的原因。 ★为什么过不多久,匈奴兵营又传来幽幽的哭泣声。 ★同桌进行练习。 (媒体出示)当匈奴兵听到一曲曲深情的胡笳曲的时候,兵营里传出了幽幽的哭泣声。 (板书:一曲曲胡笳) 4)师生配合读媒体上的两句句子。 (一曲曲胡笳动静) 四、研读课文,体会引起匈奴骚动,蕴藏在刘琨长啸声中的思乡情。 一)引导学生体会刘琨“凄厉的长啸”中着急和难过的情感。 1、梳理刘琨面临的困境。 1)长啸一般说动物拉长声音叫,那刘琨为什么会发出长啸,而且是凄厉的长啸。人在怎样的情况会发出这近似绝望的啸声? ★读课文2、3小节,联系文中的语句进行交流刘琨面临的困境。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 2)练习说话。 读文感悟刘琨内心的难受。 二)体会“幽幽哭泣声”中的思乡情。 1、《四面楚歌》故事简介。 (板书)启发骚动 启发 一曲曲胡笳动静 2、反复读中感悟思乡情。 1)所以刘琨也想到了一条计谋,那就是……谁会说? 2)引读2遍。 ★胡笳曲是那么悦耳动听,又是那么哀伤凄婉,就像……也像……还像孩子…… ★他动情地吹着,他一遍遍地吹奏着那深情的乐曲,连自己也被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匈奴兵营里也有了动静。 3)以“动静”展开合理想象,感悟刘琨勾起的是匈奴的思乡情。 ★联系课文的相关内容,说说士兵们听了胡笳去以后的表现?先四人一小组说一说,然后写下来。 (板书:思乡)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反馈的内容总结。 一曲胡笳曲勾起了思乡情,感染了大部分士兵,使匈奴士气低落,无心恋战,所以连夜撤退。如果说四面楚歌唱败项羽,那么刘琨一曲胡笳吹退了匈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