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司马光》出自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 【原文】 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司马光。 有一回,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有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去玩,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 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 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 缸里的水流出来了,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 【教材简说】 俄国历史学家克柳切夫斯基有这样一句名言:“会思考的人思想急速转弯,不会思考的人则晕头转向。”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碰上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遇到突发事件,害怕、紧张、焦急、慌乱,这些都可以理解。然而,机智、灵活地分析、解决所出现的难题,则令人称赞。 本课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他和几个小伙伴在花园里玩,一个小伙伴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遇到这样的突fa6*情况,司马光急中生智,举起大石头,砸破水缸,小伙伴得救了。本文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朗读课文,我们能体会到: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会想出好办法。 【学习目标】 1.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3.学习从课文插图中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生字的呈现。 指导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给生字正音。学会在课文中画出与生字有关的词语,认读、识记。 将生字词集中,写在小黑板或投影片上,给生字着色,通过色彩强化,整体感知生字。 2.生字的识记。 学生自主识字,并介绍自己是怎样识记生字的。 识字方法举例: (1)换偏旁识字:块、救、劲。 (2)猜字谜识字: 这个同学真马虎,“同”字丢掉一小竖。(司) 一个三框面朝东,一块石头背后撑,一条毛巾藏肚中。(砸) (3)组词识字: 假—真假、假装; 使—使劲、天使、大使馆、使用。 3.识字的巩固。 用问答对唱或说反义词的方法巩固识字。 4.写字指导。 本课要求写的六个字,都有规律可循。“别、到”二字应写得左宽右窄,立刀旁的竖钩要写正直。“吓、叫”二字都有口字旁,可以一起指导:(1)两个字都要写得左窄右宽;(2)“口”字应该写得小而高。“那、都”二字均有双耳旁,可结合第18课的“阳”字进行指导。现在,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带双耳旁的字,如“啊、那、阳、都、邮”,建议将这些字集中起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性的写字方法:左双耳,“耳朵”要写得高、小,竖为“垂露”;右双耳,“耳朵”要写得低、大,竖为“悬针”。 (二)朗读感悟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试着补充课题。 2.切入重点句进行对比读书,抓住小朋友和司马光不同表现的词语在朗读中感悟。 (1)读到“有个小朋友……掉进了大水缸”,让学生体会假如自己在场会是什么心情。指导读出紧张的语气,“一不小心”语速略快。 (2)别的小朋友见到这情景都怎样了?指导读出慌张、急切的心情。 (3)司马光是怎样表现的?他在做什么?结合课件展示或课文插图,在课文里画出司马光的表现及救小伙伴的一系列表示动作的词。想一想,司马光当时是怎么想的?分小组议一议。怎样读好这句话?把自己扮作司马光,表现出镇定思考的神态读一读,做“举起”、“使劲砸”的动作读一读。 3.用讲故事的口吻自由朗读全文。必要时,老师可再范读。 (三)实践活动 1.开展积累词汇活动。 2.创新故事会。 引导学生收集关于司马光的资料(老师可利用课件介绍,或引导学生事先问家里人、读课外书,或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上网查阅等),然后交流有关司马光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