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言文:

 

文言文 颜之推《名实篇》“名之与实,犹形之与影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释义

名实篇
颜之推
名之与实,犹形之与影也。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容色姝丽,则影必美焉。今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忘名者,体道合德,享鬼神之福佑,非所以求名也;立名者,修身慎行,惧荣观之不显,非所以让名也;窃名者,厚貌深奸,于浮华之虚称,非所以得名也。
足所履,不过数寸,然而咫尺之途,必颠蹶于崖岸,拱把之梁,每沉溺于川谷者,何哉?为其旁无馀地故也。君子之立己,抑亦如之。至诚之言,人未能信,至洁之行,物或致疑,皆由言行声名,无馀地也。吾每为人所毁,常以此自责。若能开方轨之路,广造舟之航,则仲由之言信,重于登坛之盟,赵熹之降城,贤于折冲之将矣。
吾见世人,清名登而金贝入,信誉显而然诺亏。人之虚实真伪在乎心,无不见乎迹,但察之未熟耳。一为察之所鉴,巧伪不如拙诚,承之以羞大矣。伯石让卿,王莽辞政,当于尔时,自以巧密;后人书之,留传万代,可为骨寒毛竖也。近有大贵,以孝著声,前后居丧,哀毁逾制,亦足以高于人矣。而尝于苫之中,以巴豆涂脸,遂使成疮,表哭泣之过。左右童竖①,不能掩之,益使外人谓其居处饮食,皆为不信。以一伪丧百诚者,乃贪名不已故也。
有一士族,读书不过二三百卷,天才钝拙,而家世殷厚,雅自矜持,多以酒犊珍玩,交诸名士,甘其饵者,递共吹嘘。朝廷以为文华,亦尝出境聘。东莱王韩晋明笃好文学,疑彼制作,多非机杼②,遂设燕③言,面相讨试。竟日欢谐,辞人满席,属音赋韵,命笔为诗,彼造次即成,了非向韵。众客各自沈吟,遂无觉者。韩退叹曰:“果如所量!”
邺下有一少年,出为襄国令,颉自勉笃。公事经怀,每加抚恤,以求声誉。凡遣兵役,握手送离,或赍梨枣饼饵,人人赠别,云:“上命相烦,情所不忍;道路饥渴,以此见思。”民庶称之,不容于口,及迁为泗州别驾,此费日广,不可常周。一有伪情,触涂④难继,功绩遂损败矣。
或问曰:“夫神灭形消,遗声余价,亦犹蝉壳蛇皮,兽迒⑤鸟迹耳,何预于死者,而圣人以为名教乎?”对曰:“劝也,劝其立名,则获其实。且劝一伯夷,而千万人立清风矣;劝一季札,而千万人立仁风矣;劝一柳下惠,而千万人立贞风矣。故圣人欲其鱼鳞凤翼,不绝于世,岂不弘哉?四海悠悠,皆慕名者,盖因其情而致其善耳。”
注①童竖:童仆。②机杼:比喻诗文的构思和布局。③燕:通“宴”,宴席。④触涂:处处。⑤迒(hánɡ):(野兽的)脚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但察之未熟耳 熟:熟练
B.竟日欢谐竟:整,从头到尾
C.及迁为泗州别驾及:等到
D.岂不弘哉弘:伟大
2:下列句子,全都是“求虚名”做法的一组是                         ()
①伯石让卿,王莽辞政②以孝著声,前后居丧,哀毁逾制③以巴豆涂脸,遂使成疮,表哭泣之过④朝廷以为文华,亦尝出境聘⑤握手送离,或赍梨枣饼饵,人人赠别⑥四海悠悠,皆慕名者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世上有不少人是名不符实的,往往清名播扬但金钱暗入,信誉昭著但许诺有亏。
B.东莱王韩晋明怀疑某一士族徒有虚名,于是设宴叙谈,以作诗试探,结果验证了他的想法。
C.人一旦有了虚假的行为,后面没办法处处相继周全时,那么原先的功绩也就会随之而毁。
D.圣人用前人之名教育后人的原因是,一方面可劝勉世人立名,一方面可以从中获得实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
(2)以一伪丧百诚者,乃贪名不已故也。
参考答案
1:A
2:B
3:D
4:(1)如今不修身却想在世上流传美好的名声,就好比容貌很丑却要求在镜子里现出美丽的影子。(2)因为一件伪装的事情毁掉了百件真实的事情,这就是贪求虚名的欲望无休止的缘故。

9.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石让卿                     让:推让、谦让。      
B.雅自矜持                     雅:平素、向来。
C.东莱王韩晋明笃好文学    笃:甚、十分。    
D.辞人满席                 辞:辞别。
10.下列句子,全都属于“求虚名”做法的一组是
①修身慎行,惧荣观之不显                ②伯石让卿,王莽辞政
③以巴豆涂脸,遂使成疮,表哭泣之过      ④朝廷以为文华,亦尝出境聘
⑤握手送离,或赍梨枣饼饵,人人赠别      ⑥众客各自沉吟,遂无觉者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11.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高洁的言行往往不被信任,都是因为其言行高洁,名声广播,没有给自己留下一点余地,就像在山崖边走路,因为脚旁没有余地,往往会从山崖上摔下去。
B.作者认为世上有不少人是名不符实的,往往清名播扬但金钱暗入,信誉昭著但许诺有亏,如近世某富贵之人,守丧尽孝,超过常礼,闹出笑话。
C.东莱王韩晋明怀疑某一士族不过徒有虚名,他的一些诗文,恐怕并非他自己创作,于是设宴叙
   谈,并以作诗试探,结果验证了他的想法。
D.邺下少年当初为了虚名,故意对百姓加以体恤,当他升官以后,他的本性暴露出来,不愿再继续把体恤百姓的事情做下去,于是功绩被毁。
12.请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吾每为人所毁,常以此自责。(3分)
   (2)人之虚实真伪在乎心,无不见乎迹,但察之未熟耳。(3分)
   (3)以一伪丧百诚者,乃贪名不已故也!(3分)
参考答案
9、D 解析:“辞”的意思是“有文采,有才华”。
10、B 解析:①只是立名者的一种表现,作者没有明显的态度。④是朝廷的做法,朝廷以为有文才,才用其人。⑥只是宾客的一种自然表现,写完诗歌以后,沉溺其中,没有察觉别人写得如何。
11、D 解析:邺下少年当初是为了高洁的名声,笃情帮助和体恤百姓,但是升官后,这样的费用日渐过多,于是他常常考虑不周全,并不是有意为之,但是他的名声还是受到影响。
12、
(1)我每当被人诋毁的时候,经常因为这责备自己。
(2)人的虚或实,真或伪固然在于心,但没有不在行动上表现出来的,只是观察得不仔细罢了。
(3)由于有一件事情伪装出现假,而毁掉了百件事情的真,这就是贪名不足的结果啊! 
解析:(1)“毁”,诋毁1分;“被动句”1分,句意1分。(2)状语后置“无不见乎迹”1分;“熟”,仔细,1分;句意1分。(3)“以”,由于,1分;“丧”,假,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名与实的关系,好比形与影的关系。德行技艺周厚,那名就一定好;容貌美丽,那影就一定美。如今不修身却想在世上流传美好的名声,就好比容貌很丑却要求镜子里现出美丽的影子。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忘名,就是体道合德,享受鬼神的福佑,而不是用来求名的;立名,就是修身慎行,生怕荣誉会被湮没,而不是为了让名的;窃名,就是外朴内奸,谋求浮华的虚名,而不是真能得到名的。
人的脚所踩踏的地方,面积只不过有几寸,然而在咫尺宽的山路上行走,一定会从山崖上摔下去;从碗口粗细的独木桥上过河,也往往会淹死在河中,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人的脚旁边没有余地的缘故。君子要在社会上立足,也是这个道理。最诚实的话,别人是不会容易相信;最高洁的行为,别人往往会产生怀疑,都是因为这类言论、行动的名声太好,没有留余地造成的。我每当被别人诋毁的时候,就经常以此自责。你们如果能开辟平坦的大道,加宽渡河的浮桥,那么你们就能如同子路那样,说话真实可信,胜似诸侯登坛结盟的誓约;如同赵熹那样,招降对方盘踞的城池,赛过却敌致胜的将军。
我见到世上的人,清名播扬但金钱暗入,信誉昭著但许诺有亏。人的虚或实、真或伪固然在于心,但没有不在行动上表现出来的,只是观察得不仔细罢了。一旦观察得真切,那种巧于作伪就还不如拙笨而诚实,(否则)接着招来的羞辱也够大的。伯石的推让卿位,王莽的辞谢政权,在当时,自以为既巧又密;可是被后人记载下来,留传万世,就叫人看了毛竖骨寒了。近来有个大贵人,以孝著称,先后居丧,哀痛伤身过度,也足以超过一般人了。可他曾在茅屋之中,还用巴豆涂脸,(有意)使脸上成疮,来显出他哭泣得多么厉害。但这种做作不能蒙过身旁童仆的眼睛,反而使外边人说他在服丧期间的居所饮食都在伪装。因为一件伪装的事情毁掉了百件真实的事情,这就是贪求虚名的欲望无休止的缘故。
有一个士族,读的书不过二三百卷,天资笨拙,可家世殷实富裕,他向来矜持,多用牛酒珍宝玩好来结交那些名士。名士中对牛酒珍宝玩好感兴趣的,一个个接着吹捧他,使朝廷也以为他有文采才华,曾经派他出境访问。东莱王韩晋明深爱文学,对他的作品发生怀疑,怀疑大多数的作品不是他本人所命意构思的,于是就设宴叙谈,当面讨论测试。当时整天欢乐和谐,诗人满座,属音赋韵,提笔作诗,这个士族仓促间就写成,可全然没有先前的风格韵味。好在客人们各自在沉思吟味,没有发觉。韩晋明宴会后叹息道:“果真像我所估量的那样。”
邺下有个少年,出任襄国县令,能勤勉。公事经手,常加抚恤,来谋求声誉。每派遣兵差,都要握手相送,有时还拿出梨枣糕饼,人人赠别,说:“上边有命令要麻烦你们,我感情上实在不忍;路上饥渴,送这些以思念。”民众对他称赞,不绝于口。等到迁任泗州别驾官时,这种费用一天天增多,不可能经常办到。可见一有虚假,就到处难以相继,原先的功绩也随之而毁失。
有人问道:“(一个人的)精神灭亡了,形体消失了,遗留下来的名声和评价,则如蝉壳蛇皮,鸟兽足迹,(毫无意义,)怎么同死去的人有关呢?可是圣人为何却要用他们的名声教育后人?”我回答说:“这是为了劝勉,劝勉大家树立好名声,就能获得实际的名声。而且褒奖了一个伯夷,就有千万人树立起清廉的风气了;褒奖了一个季札,就有千万人树立起仁爱的风气了;褒奖了一个柳下惠,就有千万人树立起贞节的风气了。所以圣人希望那些像鱼鳞凤翼一样优秀杰出的人,都能在世上不断涌现,难道不够伟大吗?天下悠悠众生,都是爱慕名声的,圣人大概就是顺着他们这种心情表达出努力向善的意愿罢了。”

随便看

 

文言文经典名篇大全共收录21229篇文言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文言文的释义及阅读试题,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Suppu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3:5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