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言文:

 

文言文 曹刿论战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释义

曹刿论战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导语:曹刿论战是我们在学生时期都常朗诵的文言文诗词。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欢迎借鉴!


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注释]

(1)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齐师伐我: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师,军队。伐,兴兵攻打。“伐”用于诸侯国之间,双方开战必须鸣钟鼓,以表示公开宣战,否则叫“袭”。我,指鲁国,因《左传》的作者是鲁国史官,故文中称鲁国为“我”。

(3)公:指鲁庄公,姓姬名同。《左传》称鲁国国君只用一个“公”字。

(4)曹刿(guì):鲁国一个没有权势的贵族。《左传疏》说就是《史记·刺客列传》里的曹沫。请见:请求谒见。

(5)乡人:同乡的人,指曹刿所在地的野的贵族。乡,行政区域。春秋时国都及其近郊设乡,不同于现在的“乡村”。

(6)肉食者:指作官的,即当权者。春秋时公膳中位居大夫以上者才得食肉。谋:谋画,考虑。之:代词,指准备应战的事。

(7)又何间(jiàn)焉:(你)又何必参与呢?间,参与。焉,语气助词,表疑问。

(8)鄙(bǐ):鄙陋。指目光短浅,缺少见识。

(9)乃入见:于是就入朝谒见(庄公)。乃,副词,于是,于是就。

(10)何以战:凭什么条件作战?“何以战”等于“以何战”。何,疑问代词,什么。这里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以,介词,用,凭。

(11)衣食所安:衣、食这些养生的东西。所,特别的指示代词,与“安”组成所字词组,表示“所……的东西”。安,养。

(12)弗:不。专:独自占有。

(13)必以分人:是“必以(之)分人”的省略,一定把(它)分给别人。这里所说的人,是庄公左右的近臣,不是指广大平民。

(14)对曰:“回答说。指在下位者回答在上位者。”

(15)小惠未遍:小恩小惠还没有遍及于人民。

(16)民弗从也:人民不会跟从(你去死战)。从,跟从。

(17)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物品。牺牲,指祭祀用的牛、羊、猪。玉,宝玉。帛,丝织品。

(18)弗敢加也:(祷告时)不敢虚夸。即不敢以少报多,以小报大,以恶为美。加,夸大,虚报。

(19)必以信:一定用诚实的态度(对待鬼神)。信,诚信,指语言真实。

(20)小信未孚(fú):小的诚实还不能取得神的信任。孚,为人所信服。

(21)福:动词,赐福,保佑。

(22)小大之狱: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狱,诉讼案件。

(23)察:明察,判断清楚。

(24)必以情:一定按照情理(去判断)。

(25)忠之属也:(这是)尽心办事的一类事情。这句判断句主语“此”省略,“忠之属也”是判断句谓语。忠,尽心做好分内的事。属,类。

(26)可以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可,助动词,可以。以,介词,其后省略介词宾语“之”,代“忠”。

(27)战则请从:(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则,连词,就。请,请你允许我。

(28)公与之乘(chéng):鲁庄公跟曹刿共乘一辆战车。与,介词,同,跟。乘,动词,乘兵车。

(29)长勺:鲁国地名,在今山东曲阜县北。

(30)鼓之:击鼓进军。古代以击鼓为进军的号令。鼓,动词,擂鼓进攻。之,助词。

(31)未可:还不可以。

(32)三鼓:擂了三次鼓,就是三次发动进攻。三,表动量的数词。古文中表动量的数词一般直接放在动词前,中间不加量词。

(33)败绩:大败,溃不成军。

(34)驰之:驱车追赶齐军。驰,使劲赶马,特指驱车进击。先秦时,“驰”是人的行为;到了后代,才指马的动作。之,代词,指齐军。

(35)下视其辙:下车看齐军战车的轮迹。辙,车轮滚过地面轧出的痕迹。

(36)登轼(shì)而望之:登上车前的横木瞭望齐军。轼,古代车前供乘车者手扶的横木。

(37)遂:副词,就。逐:追赶。

(38)既克:已经战胜(齐军)了。既,表示某件事情已经完成。克,战胜。

(39)问其故:问曹刿这样指挥的原因。故,缘故,原因。

(40)夫:句首语气助词,表示下文要发议论。下面“夫大国,难测也”的“夫”,同此。

(41)勇气也:(靠的是)勇气。

(42)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起士气。作,振作,激起。

(43)再而衰: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减了。再,第二次,其后省略动词“鼓”,下文“三而竭”同此。而,相当于“则”。

(44)竭:尽。

(45)彼竭我盈:他们的勇气已尽,我们的勇气正盛。彼,代词,指齐军方面。盈,充沛,饱满。

(46)故:所以。

(47)难测:难以摸到真实情况。测,推测,估计。

(48)伏:埋伏。

(49):旗靡(mǐ):旗帜倒了下去。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就要应战。(这时)曹刿请求进见庄公。他的同乡说:“(这是)做高官,得厚禄的人谋划的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回答说:“居高官厚禄的人眼光短浅,不能够深谋远虑。”于是进(朝廷)拜见(鲁庄公)。曹刿问道:“靠什么去打仗?”鲁庄公说:“衣服食品(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要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没有遍及百姓,(所以)老百姓是不会跟从你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和丝织品等,我不敢虚报夸大,一定要对神说实话。”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不能(受到神灵的充分)信任。神灵是不会赐福给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做到一一查清断明,但一定尽力根据实际情况,慎重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交战。鲁庄公想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等齐军三次击鼓,曹刿说:“(现在)行了。”齐军被打得大败。鲁庄公想驱车追击。曹刿说:“还不行。”(他)下了车,察看齐军的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扶着车前横木来瞭望齐军,说:“(现在)行了。”于是追击齐军。

已经战胜了(齐军),庄公问曹刿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衰竭了。他们(士气)枯竭,我们(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齐是)大国,难以推测(他的情况)。恐怕有埋伏,我看到他们的车印混乱了,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分析]

本文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是鲁国抵抗齐国进攻的一次战役。虽然是一个不大的战役,但却说明了战略防御的原则,是中国战争史中因为主观指导的正确,后发制人,以小敌大、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毛6*泽6*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说过:“春秋时候,鲁与齐战,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叙述了利于转入fan6*攻的阵地——长勺;叙述了利于开始fan6*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虽然是一个不大的战役,却同时是说的战略防御的`原则。”毛6*泽6*东同志这段精辟而深入的分析,是我们研究本篇作品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它把古人某些片断的感性认识和军事实践经验,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上升为系统的军事理论,为我们树立了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光辉范例。

全文共分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至“战则请从”):写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

这一段可分两层。第一层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开头先点明事态发生的时间,接着指出的是“齐师伐我”,说明战争是由齐国进攻鲁国而引起的,鲁庄公准备抵抗。以上对形势扼要的介绍,为曹刿的请见、论战交代了必要的背景。大军压境,曹刿准备参战,作者通过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一方面揭示了鲁国当权者鄙陋寡见、尸位素餐的情况,为后文鲁庄公在战斗中瞎指挥作了铺垫;另方面显示了曹刿关心国事,同时也暗示了他是一个有远谋的人。第二层记述曹刿要庄公作好战前的政治准备,这是本段的重点。曹刿谒见鲁庄公,劈头就问“何以战”,抓住了作好战前政治准备这一决定胜败的关键问题。鲁庄公在曹刿的一再启发下,依次提出了贵族支持、鬼神保佑和察狱以情三个条件,曹刿否定了前两条,肯定了后一条。在曹刿看来,战争的胜负既不取决于贵族的支持,也不取决于神明的保佑,而是决定于“取信于民”。他认为察狱以情是“忠之属也”,“忠”是尽职于民,于是肯定“可以一战”。曹刿重视民心得失与战争胜负关系的思想,确实比“肉食者”高明。但和我们今天依靠人民的力量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是有本质区别的。

第二段(从“公与之乘”至“遂逐齐师”):写曹刿指挥鲁军战胜齐军的经过。

曹刿“取信于民”的见解,得到了庄公的赞同,“公与之乘”,说明了庄公对曹刿的信任与器重。文中先交代了利于鲁国fan6*攻的阵地,长勺在鲁国境内,对鲁国来说,地形地物熟悉,便于得到人力支援和物资供给,在士气上也利于鲁国向有利方面转化。接着是对这次战役经过的具体记叙,重点写了“击鼓”和“逐师”两件事。写曹刿指挥鲁军在“齐人三鼓”之后才开始fan6*攻,写曹刿在观察了齐军败逃的情况之后才决定追击,都记叙得非常简略。这样写,一则符合实情(酣战中鲁庄公无暇问及,曹刿了不可能多发议论),一则此中道理正是曹刿论战的中心,留待后文集中阐述,更见突出。“公将鼓之”、“公将驰之”,说明了鲁庄公急躁冒进;曹刿的两个“未可”、两个“可矣”,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沉着思断,善于捕捉于fan6*攻和追击的时机。

第三段(从“既克”至结尾):写曹刿论述赢得战役胜利的原因。是本文的中心。

“既克”二字,意味着战役的高潮已经过去,气氛顿时缓和下来,该是莫名其妙的鲁庄公问一个究竟的时候了。曹刿的回答可分为两方面。一是论述了利于开始fan6*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鲁军按兵不动,养精蓄锐。齐军第一次击鼓进军,士气正旺;第二次击鼓,士气开始低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完全衰竭。在此关键时刻,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终于化劣势为优势。二是论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鲁军虽然取得了fan6*攻的初步胜利,但曹刿并未轻敌,“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反映了曹刿随时没有忘记自己是以小敌大,以弱敌强。兵不厌诈,不可不提高警惕。曹刿亲自察看敌情,发现敌军“辙乱”、“旗靡”,确认了齐军是狼狈逃窜,溃不成军,才乘胜追击,终于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综上分析,本文通过赞扬曹刿的远谋,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什,选择fan6*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

本文的写作特点:

1、中心突出,详略得当。

这是一篇记叙战争的短文,但重点不是记叙战争的经过,而是着重写曹刿的“论战”,凡是与表现主题无关的枝节就尽量省略。如第一段写曹刿谒见庄公,进见的细节一概省略了,劈头就问“何以战”;第二段对战场的复杂情况及“未可”、“可矣”的理由均略而不写,留待后面补叙,就更能突出“论战”的见解;第三段只用“公问其故”代替了鲁庄公一系列问话。但文章对战前战后反映曹刿战略见解的谈话,则详加叙述,因为战前是分析有无克敌制胜的条件,战后是总结以弱胜强的原因,这些都是围绕主题写的,全文自始至终突出了“论”字,使人对长勺之战的胜败得失的原因一目了然。

2、结构严谨,前后照应。

全文只用二百二十二字,就把战争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记述得清清楚楚。第一段写战前准备,第二段写战时经过,第三段写战后总结,事态发展清晰,文章脉络分明。段与段之间的过渡也非常自然,第一段的结尾“战则请从”与第二段的“公与之乘”衔接,第二段的结尾“遂逐齐师”与第三段的“既克”衔接,三个段落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此外,文章前后的照应也十分紧密。以第二段与第三段为例,“三而竭”与上段“齐人三鼓”相照应;“吾视其辙乱”与“下视其辙”相照应;“望其旗靡”与“登轼而望之”相照应;“故克之”与“齐师败绩”相照应;“故逐之”与“遂逐齐师”相照应。第二段只写“其然”,第三段补写“所以然”,一记一议、一实一虚,前后照应,相辅相成。

3、用对话交代情节和刻划人物。

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说明了曹刿是一个关心国事而有远谋的人物。在交代战前准备时,详细地写了曹刿与鲁庄公的三次对话,通过对话揭示出鲁庄公昏庸无知,曹刿深谋远虑。写战役经过,作者虽只写了曹刿两次说的“未可”、“可矣”的简单话语,但却形象地表现了曹刿成竹在胸、待机而动的思想性格。最后由“公问其故”又引出曹刿对战争的一大段议论,表现出曹刿的可贵的军事见解。

随便看

 

文言文经典名篇大全共收录21229篇文言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文言文的释义及阅读试题,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Suppu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8:4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