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太和 |
释义 | 太和历史知识 太和怎么写好看:
太和历史词典解释①张载哲学术语。原出《易·乾·彖》“保合大和”(大,同太)。张载赋以新意。《正蒙·太和》:“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絪缊、相荡、胜负、屈伸之始。……不如野马絪缊,不足谓之太和。”“野马”乃庄子用语,指气滚动翻腾之貌。“絪缊”见于《易·系辞下》,亦指气之混和鼓荡之貌。均为想像中阴阳二气交感时之情景。故“太和”乃太虚与万物(或天与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断发展变化的宇宙有机统一体。②年号。(1)三国魏明帝年号(227—233)。凡七年。(2)十六国后赵石勒年号(328—330)。凡三年。(3)十六国成(汉)李势年号(344—346)。凡三年。(4)晋废帝年号(366—371)。凡六年。(5)北魏孝文帝年号(477—499)。凡二十三年。(6)唐文宗年号(827—835)。又作大和。凡九年。 词语分解:
历史知识推荐:支度务使官名。唐末五代节度使兼支度使,其下则置此官,主钱粮开支诸事。 |
随便看 |
历史词典共收录349559条历史相关词条,可在线查询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典故、历史地名、历史官职等历史知识,是历史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