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勃然变色 |
释义 | 勃然变色历史典故 勃然变色怎么写好看:勃然变色书法图片 勃然变色历史词典解释因恼怒或惊怕而忽然脸色大变。《孟子.万章下》“王勃然变乎色”赵岐注:“王闻此言,愠怒而惊惧,故勃然变色”。《三国演义》第六十一回:“长史董昭进曰:‘自古以来,人臣未有如丞相之功者……合受魏公之位,加“九锡”以彰功德。’侍中荀彧曰:‘不可。丞相本兴义兵,匡扶汉室,当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曹操闻言,勃然变色。”曹禺《北京人》第三幕:“曾思懿:(勃然变色)为什么不喝呢?叫她喝,要她喝!”也作 ① 【勃然作色】。(作色:变脸色。)明.李贽《赞刘谐》:“其人勃然作色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 偏正 勃然,忽然,乍起。突然脸色大变,非常愤怒。语本《孟子·万章下》:“王勃然变乎色。”《左传·庄公十一年》:“其兴也勃焉。”朱苏进、胡建新《康熙帝国》:“孝庄勃然变色:索尼! ……”△多用于情感方面。也作“勃然作色”、“忿然作色”。 词语分解:
历史典故推荐:儿女之债偏正 旧指对儿女的教养婚嫁等事。元·高明琵琶记云:“劝相公早毕~。”△多用于家政方面。 |
随便看 |
历史词典共收录349559条历史相关词条,可在线查询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典故、历史地名、历史官职等历史知识,是历史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