厓山历史词典解释
厓一作崖。在今广东新会市南约50公里临海,与汤瓶嘴对峙如门,故又称“厓门山”。为珠江出海口之一,海河交汇,奇石耸立,形势险要。南宋绍兴时置寨,以控扼南海的门户。祥兴元年(1278),帝昺立于洲(今雷州湾外硇洲岛),张世杰以厓山为天险,可扼以自固,乃奉帝移驻于此。次年,元将张弘范来攻,宋军战败,丞相陆秀夫负帝昺在此投海,南宋遂亡。
词语分解:
- 厓山的解释 山名。又名 厓门山 。在 广东 新会县 南大海中。与 汤瓶嘴 对峙如门,形势险要。 宋 绍兴 时置 厓山寨 ,为扼守 南海 门户。 宋 末为抗 元 最后据点, 陆秀夫 负帝 昺 投海于此。 宋 文天祥 <祥兴>诗序:“ 厓山 乃海中之山,两山相对,延袤中一衣带水,山口如门。”参阅太平寰宇记·新会县、广东通志·山川一。
- 厓的字典解释 厓 yá 同“崖”
- 山的字典解释 山 shān 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土山
历史知识推荐:师尹
周代诸正官合称。位卑于卿士。书·洪范:“曰王省惟岁,卿士惟月,师尹惟日。”孔颖达疏:“正义曰:‘师,众也;尹,正也,众正官之吏。’谓卿士之下有正官大夫,与其同类之官之长。”“诗称‘赫赫师尹’,乃谓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