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鸿词科历史词典解释
清制科之一。系皇帝特旨开设,由京外官推荐参加的考试科目。共开两次。一为康熙十八年(1679),应试者一百四十三人,取一等二十人,二等三十人,俱授为翰林院官,入史馆,纂修《明史》。一为乾隆元年(1736),应试者一百七十六人,取一等五人,授编修;二等十人,授庶吉士。二年又补取一等一人,二等三人,分授检讨、庶吉士。
词语分解:
- 博学的解释 知识渊博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鲁迅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
- 词科的解释 科举名目之一。此科主要选拔学问渊博,文辞清丽,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 宋 代又为宏词科、词学兼茂科、博学宏词科的通称。 清 代则专指博学鸿词科。 唐 无名氏 玉泉子:“ 德裕 尝为藩府从事日,同院 李评事 以词科进,适与 德裕 同官。”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真西山:“於是与之延誉於朝,而继中词科,遂为世儒宗焉。” 黄人 <清文汇>序:“继世之主,懋学右文;两举词科,而骏雄游彀;宏开四库,而
历史知识推荐:后七子
后後 即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七人皆于明嘉靖、万历时提倡文学复古运动,故有是称。以有别于“前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