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行尚书省历史词典解释
官署名。元代置,又称燕京行台、燕京等处行尚书省,简称燕京行省。太祖十年(1215),改金中都为燕京,设燕京行尚书省,掌管燕京事务。太宗六年(1234)设中州断事官于燕京,总管中原政刑财赋,为燕京行省最高长官,兼任燕京留守。断事官下设必阇赤为之副。忽必烈即位后(1260),改为燕京行中书省。
词语分解:
- 燕京的解释 1. 北京市 的别称。因市区在 春秋 战国 时为 燕国 国都而得名。 宋 梅尧臣 送吕冲之司谏使北诗:“知去 燕京 几千里?胡笳乱动月明时。”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首诗,单夸我朝 燕京 建都之盛。” 清 戴名世 诰封光禄大夫副总兵官都督同知张公墓志铭:“ 皇清 定鼎 燕京 , 豫王 引兵南下,擢公副总兵官。”2.山名。即 山西省 管涔山 。淮南子·墬形训:“ 汾 出 燕京 。”
- 尚书省的解释 官署名。 东汉 设置,称尚书台,或称中台。 南北朝 时始称尚书省,下分各曹,为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构。 唐 代曾改称文昌台、都台、中台,旋复旧称。尚书省与中书省、门下省合称三省。长官为尚书令,其副职为左右仆射。 元 代尚书省时置时废; 明 代各部均直接对君主负责,遂不设尚书省; 清 制同。
历史知识推荐:司宰寺
官署名。即光禄寺,唐龙朔二年662改,咸亨元年670复名光禄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