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度牒 |
释义 | 度牒历史知识 度牒怎么写好看:
度牒历史词典解释文书名。即由官府发给出家僧尼之凭证,亦简称“牒”。唐代始行之,由礼部祠部司掌管发放。有牒者得免地税、徭役。后官府以出售度牒充军政费用。宋沿唐制,亦有鬻度牒之例。南渡后,军费大增,度牒收入成为官府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明代由僧录司、道录司掌颁,给予众僧、道。洪武五年(1372)始行,二十四年定制,三年一颁牒,令僧、道赴京考试颁给,不通经典者黜之。清初沿明制,天聪六年(1632),定各庙僧、道以僧录司、道录司综之,凡谙经义、守清规者,给予度牒。顺治二年(1645),停度牒纳银例。乾隆元年(1736),酌复度牒。 词语分解:
历史知识推荐:神乐所官署名。清代乐部所属之机构。掌郊庙祠祭奏乐之事。乾隆八年1743改神乐观置。设知所为主官,下设提点、协律郎、司乐等官。十九年,改称神乐署。 |
随便看 |
历史词典共收录349559条历史相关词条,可在线查询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典故、历史地名、历史官职等历史知识,是历史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