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文舞 |
释义 | 文舞历史知识 文舞怎么写好看:文舞书法图片 文舞历史词典解释古代宴乐时之舞。古代宫廷乐舞分文舞、武舞两大类,用于祭祀天地、宗庙及朝会享宴。一般认为源于西周甚至尧舜时代,属雅乐舞,因舞时左手执籥(乐器),右手执翟(羽毛),历代帝王制定配以歌颂本朝文德致太平之词,故称文舞。但周代尚无此名。约至南北朝时始见于史籍,隋唐雅乐中沿用之。文舞用于歌颂帝王文德,武舞用于歌颂帝王武功。每舞各六十四人,冠服及所执道具不同。唐初,曾改文舞名《治康》,武舞名《凯安》,但文武二舞名仍沿用。在此共名下,具体乐舞仍有专名。如《功成庆善舞》(即“九功舞”)属文舞,《神功破阵乐》(即“七德舞”)属武舞。明代又称文德舞、车书会同之舞。沿用为宴庆舞蹈。象征以文德致太平。宴会及庆典时用以助兴。洪武三年(1370)定,由舞师二人,执引舞,舞士三十二人,皆左手执籥,右手执翟,分为四行,每行八人。舞姿作进退、舒徐、揖让、升降之状。 词语分解:
历史知识推荐:竖子童仆。庄子·山木:“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成玄英疏:“竖子,童仆也。”吕氏春秋·重己:“使五尺竖子引其棬,而牛恣所以之,顺也。” |
随便看 |
历史词典共收录349559条历史相关词条,可在线查询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典故、历史地名、历史官职等历史知识,是历史研究的有利工具。